贾谊的人生悲剧有什么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你如何评价贾谊?

九畹幽兰93920082


首先,是否有练达的情商;

第二,是否善于处穷;

第三,是否善于调适与化解矛盾冲突;

第四,评价:

贾谊所谈的是大政方针而不是具体的策略,只有国家危亡,所有人都迷茫或者帝位不稳、岌岌可危,死马当活马医的时候才会一试。

汉文帝的时代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要当官,必须先立功,攒资历!读了很读书、想了很多意见就以为只有自己掌握了真理,只要得到面圣的机会侃侃而谈就能一飞冲天、那些勋贵元老凡夫俗子都只需要乖乖听话,臣服在真理加持之下,跟着我就可以国富兵强,听我的就能威加海内——这就是千古文人的执政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自己就是个怀才不遇的代表人物,他哪里是在悲悯贾谊,明明说的就是自己。其实即使在春秋战国时代,和国君聊会儿就能被惊为天人、委以重任的范雎、苏秦、张仪谈的也都是实实在在的谋略,汉末三国的谋士们就更是一上来就上干货。

明儒暗法,谈理想的就不要指望能得到实权。

石鱼湖中鱼


贾谊确实可算王者之佐,但他一生的坎坷和最后英年早逝也可以说是自己害死了自己。

贾谊之才确实让汉文帝惊艳,贾谊针对当时诸侯势力过大以及商富与诸侯勾结等社会现象和风气做出一系列的看法和著作,可以说他替汉文帝看透一切,是最懂汉文帝的人,但为何之后遭遇冷落和贬谪?因为他虽看懂了形势却没有考虑大局。

汉文帝刚刚登基,各诸侯国势力都是高祖旧部和亲信,势力和威望甚高,结果你一上来就要让汉文帝去削弱他们,明摆逼人家造反,这就触犯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汉文帝了解贾谊之才却不敢重用,因为贾谊的锋芒太甚,终有一天会损害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只能让贾谊作为牺牲品,最后高开低走,遭遇诸侯的弹劾,最终被贬。


之后汉文帝平定了诸侯,这次他想起了贾谊,于是小小考验贾谊一番,让他做了梁怀王太傅(意思是做太子师傅),但是后来梁怀王不慎坠马而死,他也心怀愧疚而郁郁而终。

这里不禁要联想到三国中同为曹操手下的杨修和司马懿,杨修自认为聪明可以了解曹操所有的心思,但反而害了自己。反观司马懿他对曹操的事很多时候看破不说破,留三分余地,即为君王保住了面子,也不至于招同僚的妒恨。


司马懿也做过曹操儿子曹冲的太傅,而曹冲死后,司马懿也郁郁而终?不会,司马懿清楚自己的目的和定位,依旧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一展宏图。

所以凡成大事者定要忍常人所不能忍。贾谊之才确实让人惊艳,但他不懂得如何考虑大局以及为人处世。因为一次贬谪就郁郁寡欢,等再次有机遇时又一次错过,可以说汉文帝也堪明君,但是贾谊不能过自己这一关,没有读懂帝王的御人之术,招致自己郁郁而终。


小夏新视觉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世人多谓贾谊一生怀才不遇,实则贾谊的治国方针理念,早已被汉文帝接受并付诸实施。


只不过,汉文帝迫于形势,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有些方案暂时搁置等待时机。

再则,“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需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推进。有些治国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甚至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在汉文帝“无为而治”的幌子之下,悄然缓慢地推行。

中间晁错的“削藩”之举,理论不过“削藩亦反,不削藩亦反”。既知必反,也不做应急备案,整个实施过程如同儿戏,失败自是必然。

随着汉武帝权力不断地加大,主父偃的“推恩令”全面启动,才最终巩固了中央集权。


贾谊一生,命运多舛,实为施政途中不可避免之举。

贾谊亦不免俗,就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一旦所提主张建议没有被接纳,便自怨自艾,全然不考虑领导不接纳的原因。这也确实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通病,现在年轻人当以此为鉴。

至于梁怀王堕马而死,实为意外。贾谊身为太傅,常以此自责忧郁而死。实为心理素质太差,不善于自我调节。


贾谊其人,按照现在观点来说,就是智商高,逆商、情商低。虽然很有才干,但是抗挫折能力很差,不善于自我调节。


寄暇学宫


苏轼的评价是十分到位的。“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恰当地评价了他短暂的一生,和功过是非。

当时刘邦吕后已死,功臣故将日渐凋零,文帝初登大位,而诸候王势力熏天,此时的汉文帝唯有滔光养晦,收敛锋芒,以待时机,用黄老之术来给人民休养生息,培植势力,以便将来,东山再起。汉文帝并非没有看到诸候尾大不掉之势,而是大乱刚平,人心思稳,如果此时削蕃必至又一场混战,且汉文帝中央势力还不足于平定诸候,以至贾谊之后晁错在汉景帝之时行他的削蕃策还酿成七国之乱。何况当时。贾谊虽有才,而不识时务,他的削蕃策一出,连在汉文帝身边的可能也没有了,因为诸候王得知他的策略后,人人自危,非除之而不快,文帝不得不把他放到他的小儿子那里实际是保护他,以便将来时机成熟再起用于他,可惜贾谊不明就里,年轻气盛,不会适应环境变化,以至年老的文帝与年轻的贾谊产生矛盾,最终他郁郁不得志,而早夭。这叫虽有治天大才却不识时务,以至折戟沉沙,悲夫。


狼烟一九三一


贾谊才高命短,与孔圣大弟子颜回堪有一比。史称贾谊才调绝伦,情深不寿。少年得志,不解通融。忧愤成疾,郁郁而终。自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68年,只活了34岁。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主要著作有:【过秦论】、【论积贮书】、【陈政事书】、【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等名篇。晚唐诗人李商隐曾批评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绝伦。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之死,说明一个人再有才能,也必须脚踏实地,躬亲而行。还要懂得转擐和通融。这样才能志得意满,心想事成,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老顽童374236889


贾谊我感觉就是抗挫折能力太差,可能是因为年轻时太顺,遇上挫折,就抑郁不振,成天想着自己要死了,贾谊这个人对自己要求很高,最后自责内疚而死!


老张头讲故事


心胸不够豁达,这好像是古人的通性(不是通病,能理解吗?)多少大家或郁疾或轻生早早离世!

现代人不会了,夹着尾巴做人成了共性韬光养晦成了伟大。棱角与我们愈发遥远……

谁可悲谁可叹?


一梦忆浮生


汉文帝因少年历苦,算个好皇帝,但也冲不破官僚层网,以至英才郁郁早夭,惜!。


明越清泉


能曲能伸方为大丈夫,方能实现自己的报负,不至于愉愉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