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打不過西夏和金,西夏和金在蒙古面前只抗住了幾年,為什麼南宋卻擋住了40年?

燈光下的蠟燭


南宋對蒙古的抵抗時間確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這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和歷史進程有關。

先討論外界因素,排除這些因素,南宋的戰爭史便少了不少高大上的泡沫。

首先,同一時代的西方戰鬥力本來就有限,而蒙古人碰上的又是其中比較弱的一批。羅斯王公的部隊已經是戰鬥力很一般的力量了,對付蒙古人一戰而敗,而這支部隊在被蒙古人胖揍之後依然有能力把利沃尼亞騎士團擊潰(楚德湖之戰),利沃尼亞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在此時正在東征,在撞上羅斯人之前所向披靡,而他們是怎麼來到中東歐的呢?是因為匈牙利和波蘭對付不了邊境危機請過來的……蒙古軍碰上的在歐洲也是比較弱的一群,打得很快並不奇怪。同樣,中亞的花剌子模是新興勢力,阿巴斯帝國是已經基本完蛋的勢力,等到撞上馬穆魯克,後者就至少有一戰之力了,甚至還保住了敘利亞(雖然怯的不花是一支偏師但確乎贏了)。在國力更強的東亞地區,除了大理之外抵抗20年是標配,連西夏都做到了(當然這個有當時蒙古不強的原因)。

其次,蒙古人在歐洲的主要戰場是平原,僅有的喀爾巴阡山還被匈牙利人浪掉了。相反,蒙金戰爭和蒙宋戰爭中,金宋都有據關而守/據河而守並穩定住戰線的過程。

第三,蒙宋戰爭的實際作戰時間並沒有那麼長,總計雙方主力大規模對抗的時間不過21年,戰爭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武裝衝突而已,當然,即使是這個時間,考慮到南宋遭遇的是蒙古最強狀態,21年的抵抗史也足以令人驕傲了,然而——

第四,蒙宋戰爭分為3段,長度分別為6年,2年和13年,最長的13年一戰,堅持到第10年臨安就失守了,中間南宋得到了一些時間休養生息,相比於金國和歐洲遭遇的疾風驟雨般的連續突擊,這個已經算是比較溫和了。

因此說,抵抗足夠的時間並不是南宋的主要成就——對面沒打你你自作多情什麼。南宋和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南宋真的把蒙古人擊退過,多次成功遲滯蒙古軍的攻擊,而且在戰爭的前35年幾乎穩定住了戰線。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強大的水軍力量。整場戰爭中,宋軍一直依託江漢進行防禦,直到1274年鄂州失守。宋軍在水師上的優勢使得天險發揮更加明顯。宋軍可以擊破蒙古人的渡江計劃,並在襄陽戰役中持續運輸增援,全賴水師強大。可以想象,如果蒙古人的主攻方向不是江漢地區而是江淮地區,南宋的抵抗還能更久。而等到水戰不再佔優的1274年之後,南宋的抵抗便如同風中殘燭,於事無補了。

第二,南宋軍隊的改革和進步。在經歷了靖康之恥和持續的宋金戰爭之後,南宋軍隊軍制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不僅事實上恢復了將兵制,而且將守內虛外轉為守外虛內。各處駐屯大軍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兵力上也足以支撐,而臨安甚至一度只剩餘6000守軍,而且還包含採石磯的守備力量。守外虛內的作戰方針儘可能地最大化了南宋政權維持戰線的能力,至少,第一次蒙宋戰爭中,江淮江漢兩條戰線蒙古人被硬碰硬地逼回去是實打實的。當然,代價是外圍被拆之後臨安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1274年底鄂州剛失守,1276年正月帝國就宣告玩完。

第三,防禦理念開滿。花剌子模、金都是由攻轉守,歐洲各國很多來不及做出反應就遭到迂迴或兵臨城下,而兩宋被毆凡200餘年矣,單論南宋也有百餘年,防禦工事和防禦部隊都是現成的,輕車熟路地按照預案行動即可。前兩次蒙宋戰爭,蒙古都沒有明顯進展,唯一取得勝利的就是四川,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吳曦之亂導致原有防禦體系的虛弱。

第四,正確的戰術戰略。金滅亡的三個原因,一是多方向用兵,二是輕於野戰,三是遷汴遷蔡。南宋蒙古戰爭中整個東亞已經沒有盟友,第一條不提;第二條上,整個戰爭過程中南宋始終堅持依託城市進行防禦的戰術,極少進行野戰。第一次蒙宋戰爭之後,宋軍保住廬州,進取襄陽,一線各要塞重兵防衛,掌控補給水道,以水師作為後盾,彈性防禦極為穩健。直到1273年大勢已去,襄陽-郢州-鄂州層層阻截,依然堅持兩年之久,郢州甚至沒有被攻陷,擔任防衛任務的張世傑部最後還參加了臨安戰役,可謂成功。第三條上,貞祐南遷標誌著金帝國最終命運的確定,金軍主動放棄了燕雲防線,將自身置於比北宋更為惡劣的條件下,河北之地徹底不復為帝國所有,而敵方騎兵終於可以長驅直入平原地帶,剩餘的抵抗都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而南宋的抵抗則始終堅持固守戰線,倘若在第一次戰爭之後不進守襄陽,在第二次之後選擇退卻,則定然無法維持如此之久。至於最後的崩潰,是由於國力耗竭,非戰之罪矣。


石魚湖中魚


如果南宋領土再向南還有的話,還能再堅持一些年,元軍一路南下一直在退化,蒙古人不適應南方氣候,和南方不適應北方一樣,打金和西夏的軍隊主要是蒙古人,蒙古人到了中原還能適應,氣候算適宜,開始享受,再向南太熱就受不了,大量徵召中國北方地區的漢人、金人、遼人入伍,並統稱為漢人組成軍隊,元滅宋時已是一支漢人軍隊為主體的軍隊,從個人戰鬥力到後勤補給和宋軍都沒太大區別了,唯一的區別就是南方人長期不打仗軍隊政府都嚴重退化無用了,宋軍中戰鬥力很強的部隊很多都是原來北方金國地區的漢人逃到南方後入伍形成,元滅宋戰爭其實已經變成了漢人偽軍和漢人軍的內戰。金庸劇中的郭靖就是從北方南逃的漢人,組織的軍隊很大成分也是原來北方人,很多人都在原來的蒙古軍、金軍中當過兵戰鬥力還是很強的。歷史上襄陽城破後襄陽守軍投降後,一部分人加入了元軍,也成為滅宋的力量,這以後的軍隊主要就是南方人了,根本無力抵抗北方漢人組成的元軍,元軍一路南下很輕鬆就滅了南宋,元將張弘範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證明了滅宋的並不是蒙古人,而是北方漢人。其實相同情況的是南宋初年,當初能擋住金兵南下的也是靠岳飛等北方人,北宋滅亡時北方漢人南逃形成的宋軍主力可以擋住金兵不讓金兵再進一步南下,也是因為金兵南下過程中退化造成的,同時從北方南逃的漢人軍隊在經過上百年退化也不如南宋初建時了,這時金國滅亡又從北方逃來很多漢人,適時的補充了南宋軍隊,才讓南宋又堅持了幾十年,這期間北方蒙古人軍隊退化和北方漢人的蒙古化在同步進行,北方漢人偽軍的戰鬥力不斷加強對元忠誠度不斷加深,終於可以單獨執行滅宋任務了,而逃到南方的漢人軍隊在南方不僅沒有得到提升,還不受信任,襄陽守軍打了幾年了,中央政府都不管,直到城破,灰心投降為止,一旦加入元軍,南宋軍隊根本不是個,很快就滅亡了。


海中巖haha


“趙構、秦檜、《紹興和議》、莫須有、搜山檢海”……這些特殊的歷史名詞,給人一種“弱宋”的感覺。可事實上南宋和西夏、金相比,南宋是很抗揍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地理優勢:蒙古騎兵可以橫行天下,金佔據的華北平原,西夏控制得河西走廊、蒙古高原適合蒙古騎兵的橫衝直撞。而南宋西邊是難於上青天的蜀地,中部是秦嶺,東部是淮河長江,蒙古騎兵無法發揮優勢,不管是襄陽還是釣魚城,在蒙古騎兵面前都是難啃的骨頭。



2.經濟因素:經濟重心南移,宋朝的經濟是封建社會的頂峰,打仗需要大量的錢糧,南宋朝廷可以支撐,而且可以支撐很久。此外,先進的戰船,威力強大的火藥讓蒙古騎兵吃盡了苦頭。



3.人心向背:不管宋如何被欺負,但不管是統治階級還是平民百姓,都把自己當作華夏正統,被蒙古征服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大部分宋人都會血戰到底的,比如崖山二十萬軍民投海,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


追風202592852


南宋實在沒資格代表中國,萎縮在東南一隅,對金是稱臣的,只能算是個王國,就因為象徵性的北伐了兩次,全部大敗而歸,還把力主北伐的韓佗胄殺了,奉頭於金人,再次表現出軟蛋的本性!這和殺岳飛討好金人有什麼區別?如果他就是中國,我們會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恥辱!

也許是無數恥辱終於使他們感到了羞恥,所以南宋的後期,南宋人知恥而後勇,決不再象北宋那樣苟且偷生,也不想象南宋初期那樣苟延殘喘!從孝宗開始,為岳飛平反,抗戰派漸漸得勢,南宋的知識分子們經歷了深刻的反省,逐漸克服了知識分子的軟弱,貪安和腐敗,國家變的越來越剛勇,理學的興起就是明證。

程朱理學最提倡的就是氣節,民族氣節,知識分子的氣節,寧死不屈,堅決戰鬥,所以不論對金,還是對元,南宋只言戰,不言和,金人拉攏南宋,幫助其抗擊元朝,南宋不再上當。元人也拉攏其共同滅金,南宋也不予理會,並且從元朝滅金開始,就做好了抗元的所有的準備,可以說南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爭中或是準備戰爭中度過的。

元朝在消滅西夏和金時用時不長,尤其是腐敗的金,更是不堪一擊,倒是西夏頗為頑強,十幾年不倒,還拼掉了成吉思汗,但最終被攻滅。但是在進攻南宋時斷斷續續,用了四十多年,其主要原因是南宋堅決抵抗,決不妥協,有死無二,再強大的力量遇到這樣的對手也不好辦!其次呢,南宋方面早就做了充分的準備,幾十年別的沒幹,淨研究瞭如何抵抗了!比如針對元人不善攻城,南宋普遍修築了堅固的城牆,據城死守,地道挖的四通八達,可以調兵與運糧,使用開花大炮,床弩等先進武器,給元軍以重大的殺傷。

還有呢,元人不善水戰,元軍實際上蒙古兵很少,大部分都是投降的漢人,金人,西夏人,契丹人等等組成的混合部隊,而且都是步兵,戰鬥力不強,遇到死戰的宋軍,基本上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再有就是元朝內部不穩,頻繁爭權奪利,蒙哥死後,亂了好一陣,後來了怱必烈中途退兵,以後改由伯顏統軍,經常換將,難免將不知兵,兵不服將,如何能打好仗?最後呢,自古兵法上講究打仗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元人攻南宋,打打停停,決非用兵之道,每停一次,南宋就成長一次,準備充分一次,

由於上述原由,所以戰爭遷延日久,需要讚揚的是,南宋軍民誓死不降,在最後關頭,數萬人投海自殺,算是挽回了一些宋朝的面子。


用戶58617410289


靠!南宋能挺四十年,不是南宋有多能耐,而是在這期間,蒙古內部禍起蕭牆,顧不上攻伐南宋了。

首先是蒙古大汗窩闊臺死後,蒙古內部就不穩定。貴由汗即位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討伐在西征期間與其有矛盾欽察汗拔都,結果沒等對上陣就掛掉了,繼位不足三年。

而後就是蒙古汗位從窩闊臺系轉到拖雷系,蒙哥汗繼位造成蒙古帝國內部的分裂,窩闊臺系諸王心中不服,窩闊臺的孫子海都開始集結窩闊臺系諸王作亂,導致蒙古帝國內部不穩。

再後來,蒙哥汗橫死釣魚城,汗位再次空缺,蒙古帝國內部矛盾總爆發,東部諸王和西部諸王分別支持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雙方徹底撕破臉,擺開架勢掐起來了。

最後雖然忽必烈擺平了阿里不哥,卻擺不平西部諸王,窩闊臺孫子海都所建的窩闊臺汗國已很具規模,並且控制了察合臺汗國,策反了帶兵討伐他的蒙哥汗之子,甚至聯合欽察汗國,因此,四大汗國以海都為首和忽必烈掐的難解難分,耗得讓忽必烈腦仁生疼,都開始懷疑人生了,他們嚴重威脅忽必烈對漠北的控制。

南宋,不是滅不了它,而是顧不上的它,等忽必烈稍微騰出手來,還沒等和海都分出勝負,就一巴掌把可憐的南宋小皇帝扇到海里去了。

事實上,忽必烈從1274年開始伐宋,到1279年崖山海戰徹底滅宋,只有五年,也就是說,南宋抗蒙只抗了五年,金,西夏、南宋三家,還是南宋最弱!金夏分別都是十七八年。


暴雨狂風一片海


西夏和金是落後的奴隸制社會,彪悍的遊牧部落打敗了北宋,襲擾南宋數年。

但蒙古的崛起,帶來了格局的變化。

蒙古聯合南宋滅掉了金,不過蒙古並沒有履行盟約,沒有歸還南宋的失地。

南宋採用經濟貿易的策略,抵擋了蒙古的四十年。


語文360


真正的蒙古人南下的並不多,在與南宋戰爭期間,最精銳的二十萬蒙古人西征去了,大概剩下十幾萬經歷了兩次大規模內訌,一次皇位爭奪戰,剩下的帶著金國投降的漢人,收攏的原遼國的契丹人,西征帶回來的僕從軍,後來又加入了南宋投降的軍隊,這些人構成了滅宋的主力。為什麼北宋滅亡的時候,趙構可以從海上逃跑?因為宋軍的水軍遠比金國強大;為什麼南宋就被包圍了?因為水軍大部分都投降了。按記載,最後的崖山之戰,是原南宋的三萬降兵,滅掉了南宋最後的十萬軍隊,也就有了“滅宋者,漢(這個漢是後人刻的)張弘範”的石碑。


種花家的白胖子


西夏和金都死於防守反擊,宋則是死守到死。。


回聲殿堂


很簡單的問題,卻為了誇南宋……搞的複雜!

主要原因有四:1、成吉思汗死了!2、最強悍的兵馬西征了!3、蒙古內亂、互相殘殺!4、地形限制!

你們怎麼不說:蒙古連小小越南也攻佔不了?而且不僅攻佔不了……還死傷慘重、差不多全軍覆滅?


新晴辛靜


自己讀讀元史和蒙古秘史去。看看這四十年人家在幹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