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江东汪郎


很难,晚清割地赔款的局面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改变的,就算是康熙在世也要割地赔款,何况肃顺?再说肃顺是否斗的过慈禧,结局也是必死,下面我简单的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确定的是肃顺不死,就没有慈禧和鬼六子奕訢的事了,肃顺一直倡导杀母存子的方针,慈禧就算不死,至少那就被软禁,而对于鬼六子奕訢,肃顺一直打压他,在咸丰在承德避难的时候,肃顺就排挤防范奕訢争权。

就这样,慈禧代表后党领袖,当时的朝中大员文祥僧格林沁都是后党成员,如果肃顺掌权,这些人必然会被清算。而奕訢是宗党代表,奕訢被打压就等于奕誴奕譞这样有权的皇族被打压。就等于肃顺的掌权后,朝中大臣排除掉一大半。

而地方大员,支持肃顺的也不多,在肃顺与慈禧争权的时候,地方最大军阀曾国藩就公开表示不支持肃顺。由于咸丰朝时,肃顺年轻的时候就是地痞流氓不拘小节,掌权采用的是铁腕政策,虽然对贪污腐败启到一定作用,但是却成为地方大佬的眼中钉,并且在朝打压满臣,几乎得罪一圈着,就是咸丰喜欢,所以咸丰去世后,我说肃顺必死,就当肃顺在同治朝继续掌权。

失去开明的鬼六子奕訢的清朝,有没有洋务运动都说不准,没有洋务运动就等于没有中兴四臣,没有中兴四臣就没有清末的工业大发展,没有清末的工业发展,那新疆收复不了,中法也战败,沙俄侵略更加猖狂,甲午被日本虐的更惨。

关键就在于肃顺掌权后是否会有洋务运动。肃顺的文化程度导致肃顺不会有开阔的眼界,肃顺的经历导致肃顺也不会有改革的观点,再上肃顺并非爱新觉罗家族核心成员,必然对家族王朝的责任心不高,他在乎的只有一个权利,甚至在他代领下的清朝会更早的进入半殖民国家,成为列强的代言人,搞不好国家还会分裂,因此肃顺掌权后的清朝会比慈禧掌权更惨,慈禧再怎么不堪,至少对清朝的控制欲还是很强的,没有分裂。


曹小翔xixi


慈禧在咸丰死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并且斩杀了发配以肃顺为首顾命八大臣,从此开始夺权,走向垂帘听政。

肃顺是谁?

其实就是皇帝的一个远方亲戚,家底不厚,只不过顶了爱新觉罗的姓氏而已。但是正因这层关系,肃顺在宫内的升迁之路还是比较平稳的,在道光时期就升到了二品官儿。

满人当官与汉人当官的区别就在于,肃顺三十出头就做了二品,而十年七迁的曾国藩,火箭式升官升到二品也已四十岁。

到了咸丰时期,肃顺才真正开始走入权力中心。肃顺的个人能力还是非常强的,咸丰比较倚重肃顺,而且对于肃顺的建议,大多能细细考量斟酌。

肃顺在权力范围内,曾两次帮过曾国藩,第一次是像咸丰表明对曾国藩的信任。太平天国战乱时,咸丰无人可用,有人推荐曾国藩,让曾国藩掌兵,咸丰自己比较担心,毕竟汉人掌兵是大忌,于是他询问了肃顺的意思,肃顺并没有在这点上并没有秉持满汉之分的愚蠢,向咸丰坦言曾国藩可用。于是曾国藩才被调用。

后来,曾国藩率领湘军打仗的时候,屡屡受挫,进展不大,因为曾国藩虽有兵权,但没有地方实权,原因是咸丰皇帝不想给曾国藩地方权力,所以让地方巡抚提督之类的官员对曾国藩加以制衡。

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年,曾国藩的进展让清政府很着急,曾国藩也屡屡要求实权,但咸丰都没有答应。终于,两江大营都被太平天国攻破,清朝内部实在无人可用。

于是肃顺向咸丰进言,让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收复失地。咸丰是比较信任肃顺的,所以就让曾国藩去了。

所以,在后来肃顺死后,曾国藩才扼腕叹息。当然,肃顺用暗中助曾国藩,并不代表他多信任曾国藩,只是没有别的更好办法。

肃顺虽然能力很强,但是欲望也不浅。

首先,在咸丰死前,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是他带着皇帝去热河逃难,而且随从大臣都是肃顺的亲信,把政敌都留在了北京城内,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得到咸丰信任,取得更大权力。

当然,他的目的达到了,他成了顾命大臣,离左右朝堂的距离只剩从热河回到北京的那几百里地。

但恰恰一点,是肃顺算错的。

他想把咸丰带去热河,独享咸丰恩宠,但是在咸丰死后,就是京城里被他留下来的政敌,成了慈禧和恭亲王的杀人刀。

慈禧没势力,恭亲王没权力,他们联合谁呢?那就是恭亲王用自己的好人缘联合肃顺政敌,然后借机杀掉肃顺。

杀掉肃顺之后,慈禧还顺带抄了肃顺的家。传言,晚清有两大富豪地主,第一是和珅,第二就是肃顺。

所以,可见肃顺也并不干净,虽然有点能力,但并没有起到至关作用,只是识大势,不像别的满臣那么愚忠而已,而且他贪权贪财。

说肃顺对外强硬,可能是对的。换句话说,咸丰没死时,列强的獠牙还没呲的那么亮,所以肃顺敢强硬,其余的大臣更敢强硬。

但八国联军进北京,怂恿咸丰出逃的也是肃顺,可见肃顺并没有多少担当的能力,最终被留在北京和谈的是恭亲王,和谈结束之后,就开始联合慈禧对付肃顺。

所以,可以说是肃顺的权力欲望亲手把自己推向死亡。

肃顺,无论在带兵,政治,还是对未来的眼光来看,都不高明,即使不死,对清朝的影响也只能局限于朝堂内。他能左右同治和两宫太后,但是左右不了列强。

故而,肃顺的死,对大清命运影响不大,该灭亡还是得灭亡。

至于肃顺救左宗棠,以前有一篇文章专用国家档案的史料讲解,其实这事儿是虚构的。

不过虚构的很精彩。


梁宇航


历史不能假设。但由于胜利一方的慈禧老佛爷统治得并不佳,所以如果换成肃顺他们来执政的话,我认为应该会好些,但具体能好到何种程度,我还真描述不好(想象力欠佳哈)。



风宪台不及阁大学士


《清史稿》肃顺的本传记载:

“文宗即位,(肃顺)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以其敢任事,渐乡用。咸丰四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历礼部、户部。”

由于肃顺善于逢迎皇帝,办事则不仅老练周到,而且还非常有胆识,“敢任事”,有作为,不像道光朝留下来那一大帮只会每天打卡上班领皇粮,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庸碌之辈。相处日久,比起表面职务上的升迁,更重要的是咸丰不论在政务上和感情上,都对肃顺愈加倚重和信任。因此恭亲王奕訢被贬抑后,肃老六实际上已经成功代替恭老六,成为了天子身边的第一近臣。

肃顺后来在“辛酉政变”这场政治斗争中落败,导致他的缺点和过失被政敌们无限放大,称其骄横、跋扈、揽权,而所取得的功绩则被掩盖和忽略。实际上,肃顺称得上是一位能人,而他之所以在仕途上一路青云,最后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和他本人性格有很大关系。总的来说,肃顺是一个格局大,能力强,但野心也很重的人。

所谓格局大,肃顺虽为满人,而且是爱新觉罗皇族,但他并不拘泥于满汉的门户之分。且恰恰相反,肃顺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颟顸的满人不足恃,必须依靠有能力的汉人来挽救大清江山。而在汉人当中,“肃顺推服楚贤”,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湖南人,都为肃顺所保举和重用。“平时与座客谈论,(肃顺)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识量,胡文忠公之才略。”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陷江南大营,以致人心惶惶,时人皆谓不出曾国藩不足以安天下。当时咸丰皇帝担心以大事托付曾国藩,会让汉人操持权柄,对朝廷构成威胁。后来是在肃顺的坚持和保荐下,咸丰才重新启用在家守制的曾国藩,以其出任两江总督,稳住了东南战局。

而对左宗棠,肃顺更是称得上对其有再造之恩。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僚,据说因永州镇总兵樊燮对其无礼,两人产生了矛盾,甚至还发生了肢体冲突。骆秉章上疏劾罢樊燮官职,而樊燮则通过湖广总督官文反咬一口,要拉左宗棠垫背。这件事上达天听后,咸丰降旨要求彻查此事,“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事态一下就严重了。

左宗棠当时虽只是骆秉章的一个师爷,但实际上当时湖南一省的军令政务,皆出左宗棠之手。肃顺深知左宗棠是个人才,不能因此丢了性命,因此当咸丰问及他的意见时,肃顺尽力回护。

“闻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赞画军谋,迭著成效,骆秉章之功,皆其功也。人才难得,自当爱惜。请再密寄官文,录中外保荐其疏,令其察酌情形办理。”

咸丰采纳了肃顺的意见。官文见皇帝要他“酌情办理”,立马知道了上边的意图,便没有为难左宗棠。若非肃顺居中调停,或许左宗棠此刻便脑袋搬家,也就遑论后来大张挞伐,收复新疆的壮举伟业了。因此甚至可以说,后来同光时期中兴名臣的大半个队伍,都是肃顺这几年给拉起来的。

所谓能力强,肃顺并不只是在咸丰面前磨磨嘴皮子,他是那种雷厉风行、杀伐果决,能干大事、办实事的人。咸丰八年(1858年)到咸丰九年(1859年)之间,肃顺历任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时,就以“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这九字纲领,分别办理了“戊午科场案”和“户部宝钞案”两个大案。

在戊午科场案中,最初是御史举报,当年的北闱(顺天府乡试)中存在贿考舞弊,调换试卷之事。旗人平龄是个游手好闲,爱唱京剧的富家子弟。在考试期间,平龄还在外面唱戏,发榜后却高中第七名,以致物议沸腾。彻查之下,贿考中榜者竟有50人之多,这其实也是道光一朝官员因循,闱风日下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此案牵连出的最高层,为主考官柏葰。柏葰官居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一品大员。在科场案中,柏葰疏于失察,本罪不至死,咸丰本意也是宽宥其罪。但肃顺认为乱世应用重典,非杀柏葰不足以改变科场舞弊的不良风气。最终在肃顺的坚持下,咸丰下旨判柏葰斩首。

《清史稿》柏葰传中评论道:

“自此司文衡者懔懔畏法,科场清肃,历三十年,至光绪中始渐弛,弊窦复滋,终未至如前此之甚者,实文宗用重典之效,足以挽回风气也。”

此处所谓“文宗用重典”,其背后实际上是肃顺所推动。到后来肃顺任户部尚书,查办宝钞案时,也是对其中官商勾结、贪污贿赂的行为穷追彻查,一举扳倒了曾经管理户部,后官拜体仁阁大学士的翁心存。肃顺的这一系列动作,让贪官污吏为之颤栗,使晚清官场对贪腐习以为常的污浊政治生态随之焕然一新。

肃顺的“重典”,在扫清官场积弊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贵族官僚。舆论指责其滥杀重臣,专权跋扈,杀柏葰、问罪翁心存,其实是为了排除异己,独揽大权。此类评论,大多都是利益受损的官员们的怨言。就连后来咸丰北狩热河,肃顺因物资紧张,裁减六宫费用,都被慈禧所记恨。可见只要进行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自然也免不了受到一些苛责。

然而,要说肃顺完全是公忠体国,毫无私心,也不尽然。翦除柏葰和翁心存,事实上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以及肃顺组成的铁三角扫清了障碍,而肃顺作为这个铁三角的核心,自然能圣眷日隆。而将肃顺野心展露无遗的,是他对待恭亲王的态度。

自咸丰五年以后,恭六退而肃六进,而且恭亲王犯下“礼仪疏略”之过时,肃顺正好任礼部侍郎。肃顺心里明白,自己是踩着恭亲王的肩膀上位的。万一咸丰顾念旧情,重新重用恭亲王,那么疏不间亲,肃顺势必要屈居恭王之下,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肃顺只有不遗余力地排挤恭亲王,才能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权位。在咸丰末年,皇帝对肃顺几乎言听计从,因此,咸丰对恭亲王的态度,基本代表了肃顺的态度——不是“敬而远之”,而是“用而远之”。

“用”,是因为不得不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仍然胶着,北方又遭进犯。咸丰七年(1857年),洋人启衅于天津大沽口,咸丰复授恭亲王都统一职,咸丰九年(1859年),再授内大臣,协助办理洋务。而“远”,则是咸丰一直对恭亲王刻意保持着距离。

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打响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最初派怡亲王载垣和尚书穆荫前往议和,不料载垣以议和为诱饵,拘禁对方使者巴夏礼等39人,其中20人在狱中死亡,激怒了英法联军,致其大举进犯京师。咸丰带着肃顺等人以“木兰秋狝”、“北狩”为名逃亡热河,却把恭亲王留在北京与洋人谈判。

与洋人们议和,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若谈判破裂,便是有负天子重托;而若和议谈成,又必然是城下之盟,落得个卖国贼的骂名。肃顺近在天子之侧,可以狐假虎威发号施令;而恭亲王独守京城,与咸丰相隔数百里之遥,不得见面,更易遭到猜忌。

当时群臣反对咸丰北狩的联章中,有这样一条理由。

“若使乘舆一动,则大事涣散,夷人借口安民,必至立一人以主中国,若契丹之立石敬瑭,金人之立张邦昌,则二百余年祖宗经营缔造之天下,一旦授之他人,先帝托付之谓何?皇上何以对列圣在天之灵乎?”

夷人要立的这个“儿皇帝”还能是谁?大家心中有数。因此咸丰一旦北狩,恭亲王不仅身负千斤重担,而且还居于疑谤之地。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记载的一则故事,证明这种忧虑也并非空穴来风。

“文宗北狩,已得疾,内外惶悚。英人欲拥立恭亲王奕訢,如契丹待石晋故事,恐廷臣异议,未敢轻发。合约成,大宴夷酋于礼部,英法皆以兵往,议尊恭王绝席,令王公以下皆跪迎,以觇人情向背。”

而在后来《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流连于热河行宫,纵情声色,以致病体日衰,不愿回銮。而在肃顺阻隔之下,咸丰也不准恭亲王到热河探视,一直到死,两兄弟都没有再见上一面。由于无法面谈,咸丰失去了与恭亲王彼此释怀的机会,反而对他疑虑更深。成天围在身边献忠心的,只有肃顺以及载垣、端华等人。

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行宫驾崩,临终前留下遗诏:

“召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谕立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赞襄政务。”

咸丰在遗诏中指定的“赞襄政务顾命八大臣”里,有七人是肃顺一党,外加一个惯当老好人的额驸景寿,并且将宗室中与咸丰最亲的恭亲王奕訢踢出顾命之列。两位“六爷”历经多年的明争暗斗,最终是由肃老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幼主新立,两宫无能,帝胤失势。从此以后,朝廷便是我们的天下了——肃顺为咸丰“承写朱谕”完成后,内心里或许这样想着。


新闻人AAA


咸丰元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186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帝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后,由顾命八大臣负责辅佐幼帝登基,继承大统。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权臣当道,军阀割据,避免国家长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于是,慈禧就当仁不让,剪除了顾命大臣,自己跟慈安,一起垂帘听政,才有了同治中兴,洋务运动,大清帝国的国祚得以延续。


沈阳杨艺


从统治的政府而言,也确实重用汉人后,形成地方势力,中央政府被架空,大清的灭亡,世确实是汉人革了大清


哥的传说3815


不喜欢讨论满清的历史,那是屈辱的殖民史


吃水果的恶魔


清朝的败亡有很多原因,就算是某个人的原因。也不是肃顺,要算的话应该是乾隆这个败家子。


S小糊涂虫


肃顺若活着,风雨飘摇的中国权力核心只会多经历一场内耗。


渊默81029184


他死之前就割让香港了,就火烧圆明园了。清朝是老祖宗的政策造成的落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