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之“三月三”

三月三: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其中以壯族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們就會聯想到“中國廣西”,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三月三古稱上巳(sì)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曆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包括受壯文化影響的壯區各族)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三月三:中國情人節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從魏晉開始就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根據這個節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遊春節等。

三月三:中國傳統女兒節

女夏曆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三月三女兒節”的各地習俗

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詳文

農曆三月三正值“杜鵑竹裡鳴,梅花落滿道”的時節,傳統有踏春、交友、宴賓、祭祀、歡慶、農耕的習俗。這一天,不同的民族還會舉辦賽歌會、歌圩節等等,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古時上巳節:以祈子為主題 舉行“祓除畔浴”活動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大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以細緻的筆觸描寫了古時上巳節的盛景。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表示,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它的一個重要主題是“祈子”,也是祓禊的日子,“嚴格來說,並不一定要沐浴,一般老百姓們會到河邊或者溪邊洗臉、洗手,與水有個接觸,以示洗去汙穢,有祈福的含義”。>>>詳文

軒轅黃帝拜祖大典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現場

黃帝功德,萬古流芳,文明中華,國運興昌。4月9日,農曆三月初三,丙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鄭州新鄭成功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聚集黃帝故里,共同拜祭人文始祖黃帝。

三月三,拜軒轅。黃帝故里裝扮一新,拜祖大典外場,表演團舞動“九條巨龍”,數百人手持不同姓氏旗幟,組成中華姓氏旗陣,歡迎五湖四海龍的傳人回家。

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各界人士,4月9日聚首河南新鄭黃帝故里,共同拜謁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淨手上香,祈福“華夏同源,萬世太平”。

相關評論:

祭拜中華始祖伏羲女媧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圖為舞者再現上古祭祀伏羲女媧的場景

農曆三月初三,兩千餘民眾在鄒城爺孃廟遺址前,復原上古祭禮,祭拜中華始祖伏羲和女媧。

組織上古祭禮的鄒魯禮樂團顧問董偉說,伏羲女媧文化是東夷文化的源頭,鄒魯地區是東夷文化的核心區域,復原上古祭禮有助於文化發掘和傳承。

“壯族三月三”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廣西融安“三月三”搶花炮

農曆三月初三,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歡歌起舞慶祝民族傳統節日“三月三”。自2014年起,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決定將“壯族三月三”設為公眾假日,轄區全體公民放假2天。節慶期間,廣西民眾舉辦趕歌圩、祭壯祖、搶花炮、打銅鼓、拋繡球、賞民俗、師公戲等民族特色文體活動。

4月9日農曆三月初三,來自全國22個省市區130多名山歌“大腕兒”齊聚廣西柳州市,鬥唱山歌爭奪“歌王”稱號。當天是廣西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壯族三月三”。在素有“歌海”之稱的廣西,各地通過趕歌圩、山歌賽、斗山歌等形式,歡慶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之“三月三”

圖為雲南彝族民間舞蹈《跳煙盒》

黎族苗族“三月三”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圖為民俗展演《豐收祭典》

4月9日,海南黎族苗族同胞迎來盛大的傳統節日“三月三”,白沙黎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以及五指山市等黎族苗族聚居地區,都開展了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

白沙作為今年黎族苗族“三月三”慶祝活動的主會場,9日上午正式開啟了“三月三”鄉村(民俗)旅遊文化節暨豐收祭典暨民俗大巡遊系列活動。民俗展演《豐收祭典》以白沙南開鄉莫好村豐收祭為題材,由黎族長老帶領民眾以傳統的黎族苗族歌舞,伴以獨木鼓、銅鑼、牛角號等民間樂器,以及龍被、粉槍、黎幡、山蘭稻等白沙傳統民間代表性物件,通過傳統古老的祭典祈福活動,呈現黎族苗族同胞祭祖、農耕勞作、喜獲豐收、甜美愛戀的場景,並祈福來年豐收,展示黎族古老的祭祀文化。

畲族“三月三”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兩岸少數民族同胞福建畲鄉共慶“三月三”

“三月三”,即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畲民們雲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歌,懷念始祖,並炊制烏飯,故又稱“烏飯節”。 這是畲鄉人民的傳統節日,在中國畲鄉景寧節日期間,畲民們雲集鄉村,自晨至暮,對歌盤歌,並採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款待賓客,以驅邪祈福。“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曆“三月三”是畲族的傳統節日,又被稱為“烏飯節”和“對歌節”,自古有之,沿襲至今。9日正值農曆三月初三,福建省上杭縣廬豐畲族鄉“三月三”烏飯節在上杭縣廬豐畲族鄉豐濟村藍氏家廟廣場拉開帷幕。來自廣東、廣西、浙江、江西、貴州及香港、臺灣等地的藍氏宗親祭祀團、民俗文化愛好者和社會各界人士萬餘人云集畲鄉,共同感受民族文化和濃郁獨特的畲鄉風情。

煮烏米飯、唱史歌、抖餈粑、土法造紙、畲族刺繡……4月9日,在湖南省汝城縣熱氣騰騰的98度溫泉旁,穿著豔麗民族服飾的畲鄉男女老少正在舉行“三月三”民俗節慶活動。

農曆三月初三是畲族人的盛大節日。“以前的‘三月三’大多是本門姓氏族人一起聚會、祭祀、唱史歌,沒有這麼多新花樣,也沒有這麼熱鬧。”宴會的主祭人之一、當地畲族藍姓長老藍舉華說,94歲還能看到畲族的傳統習俗、手藝在這裡展現,感到很高興。

布依族“三月三”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貴州望謨布依族民眾盛裝共度“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在農曆三月初三舉辦的傳統節日,以祭祀社神和給自己祖先掃墓為主要形式,前後持續時間達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楓香文化的內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飯來祭祀社神和先祖,通過“掃墓掛青”來感恩自然、祖先和社會,體現民族的團結友愛的精神。

布依族三月三的核心文化價值是祭祀和感恩。該民俗是布依族傳統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體現,從中可以發現布依族的價值觀、文化方式、社會關係結構、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2014年11月11日,三月三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相關評論: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浙江遂昌舉行“班春勸農”典禮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春耕意味著一年勞動的開始,也意味著播種新的希望。美麗的培田古村,擁有深厚的耕讀文化傳統,淳樸的鄉風民俗,當地農民在每年農曆三月初,都要舉辦獨具特色的春耕儀式。

“耕者有其田,農民有其節。”9日(農曆三月初三),在“中國十大最美村鎮”之一、有著800年曆史的福建省連城縣培田古村落,大夫第前的水田裡,在老農的指導下,遊客們爭相扶犁翻地,捲起褲腳下水田體驗插秧。

四百前的明代鄉村農耕景象是怎樣的?放到今天恐怕很難為人熟知,但在浙西南的山區小縣遂昌,卻根據明代偉大劇作家的傳世名著《牡丹亭》,及史志縣誌記載,成功恢復了當時盛景。10日上午,2016年中國遂昌湯顯祖文化節“班春勸農”典禮在該縣石練鎮淤溪村上演,這場綿延千年的儀式將時光倒回了四百年前,當地百姓依古禮祭拜神農、扶牛犁田,重現了明代鄉村的農耕景象。

海內外華大學子著漢服仿古禮祈福上巳節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華僑大學上巳節祈福活動的結繩環節

“惟丙申上巳佳節,漢家眾弟子致祭……”在學子們一片虔誠的祭文聲中,位於福建泉州的華僑大學4月9日(恰逢中國傳統上巳節)迎來一場傳統祈福活動。>>>詳文

當日,華僑大學僑緣鄰里中心熱鬧非凡,由華僑大學書畫協會、蒹葭漢服社、太極拳協會等5個協會共同舉辦,一場包含投壺射覆、結繩成雙、曲水流觴等古代上巳節祈福活動如火如荼進行著。

鄭州千餘市民演繹唐代民俗踩“福田”

中国传统节日之“三月三”

市民興高采烈踩“福田”

4月9日,是農曆三月初三,8日,鄭州首屆“三月三上巳文化節”正如火如荼進行。當日,在組委會精心策劃的踩“福田”活動現場中原福塔廣場,千餘名鄭州市民參與踩福、祈福。>>>詳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