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首先要分清焦慮的根源是什麼?

焦慮可以分為“失真性”焦慮和“選擇性”焦慮兩種情況:

1、“失真性”焦慮:對事實失去判斷力和習慣了“道聽途說”

這種情況的出現,大多伴隨著容易被“表象”迷惑,所謂的“表象”,可以用毛澤東的一句格言來解釋:“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由於現在信息傳遞太方便,我們獲取信息太容易,這種情況下就容易養成“聽風就是雨”的習慣,久而久之失去了鑑別能力,導致對事實的認識出現“失真”,就不會掌握事物核心本質。

舉個例子:如果去問一些大學畢業生,畢業去哪裡工作好呢?,因為學生們一直在校園裡,大部分以學業為主對社會和公司的認知都停留在別人認為的樣子層面。他們會直接的認為大公司才好、百強企業才好、高端寫字樓裡的企業才好。而事上“好”與“合適”又是兩個概念,只有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和成長目標有計劃的做職業選擇才是“合適”的,合適才是好的。要通過“實踐”的眼光去看問題,比如作為一名即將就業的大學生,我如何緩解這個選擇的焦慮呢?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要去做個調研,去諮詢下已經在職場工作5年8年的職場老兵,聽聽他們一路走來的看法;或在就業一段時間內,不急於把自己就“定義在”大公司或小公司,而是我要去了解這兩個載體有哪些不同,花點時間分別瞭解兩種類型的公司對我職業發展和技能提升有什麼不同的真切感受。這種“實踐”是踐行了解自己和認知社會的過程。相比把全部賭注下在別人口中的“好”,風險要小得多,因為有很多畢業生,畢業後進入所謂的百強企業和大型企業,一做就是8年10年甚至更久,因沒有結合自己的發展規律做出合理的規劃,最終這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爛,最終“不得善終”。由此更大焦慮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成為“中年焦慮的”源泉!

對於想知道的真相,要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和思維,遠離因受假象誤導而作出錯誤判斷的焦慮!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2、“選擇性”焦慮:沒有方向,沒有目標

不知道自己是誰,好像別人都是自己,我們推崇向優秀的人學習,但學習的過程要注意“不是成為那個人”,而是通過借鑑別人的成長體系,成為“最好的自己”!

很多人學著學著,沒有學成別人的樣子,反而還迷失了自己,在迷失中焦慮油然而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秉承著上面第一點提到的要有“求真”的意識,這個“求真”的過程就是深度認知的過程,認知自己和認知周圍的環境,包括影響我們職業發展的工作機會、行業前景、崗位發展等;包括影響我們生活配偶的選擇、是否投資房產、如何陪伴孩子成長等。

如何做到“求真”呢,只有去“實踐”,重要重要的崗位是從一線做出來的,這個一線的經歷就是“求真”的過程,檢查官辦理案情除了向目擊證人錄製口供,一定會去現場尋找更真實的線索;一位公司的CEO一定是最瞭解產品能夠解決客戶哪些痛點,而CEO與客戶之間就是高層與一線之間的距離。

找到自己,找到事實的真相,也就確定了目標和方向,有了堅定的目標,就可以制定可行的事實計劃和方案,我們就已經行走在目標實現的路上,堅定而有力,焦慮自然走出了我們的視線。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目標是人生成敗的關鍵性因素,在很多文章中我不止一次提到過“目標”對人生髮展的重要意義,哈佛大學做過一個有關人生目標對人的影響的數據統計,哈佛大學用25年時間對性格、學歷、成長環境近似的年輕人做一項跟蹤調查,3%有明確長期目標的人是社會頂尖人士,他們不乏白手創業者或行業領袖;10%的人有著短期的目標的人,他們生活在社會中上層,逐步上升,比如成為律師、醫生;60%的人有著模糊的目標,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沒什麼特別的成績,為生活奔波;27%的人是從來沒有目標的人,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靠社會救濟生活,他們常常抱怨社會、埋怨他人。

由此可見,我們的焦慮更多的來自是否有清晰的目標,想要緩解焦慮,先從確定一個短期的小目標開始,慢慢變成長期的追求的目標,從而堅定的走下去,不再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