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我們對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

教育焦慮,已經成為當下中國家長的普遍心病。

之前曾經有一張圖片在朋友圈中廣為流傳:襁褓中熟睡的小寶寶旁邊放著一張紙條,上書“離高考還有X天”。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這個調侃背後是千萬中國父母的擔憂:

娃呀,你來到這個世上,殘酷的升學競爭,難卜的前途命運,一個個都要接踵而來。

這種情緒從孩子到了入學年齡開始“實質性“頻繁出現:

咋樣才能讓娃上一所好的幼兒園,焦慮!

咋樣才能讓娃上一所好的小學,焦慮!

咋樣才能讓娃上一所好的初中,焦慮!

娃咋樣才能考上一所好的高中而不是被淘汰到職校,焦慮!

娃咋樣才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出來好找工作而不是一畢業就失業,焦慮!

不過焦慮歸焦慮,日子還是正常過的。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你會發現,聚在一起吐槽的爸爸媽媽們很多,但真正每天都認真陪著孩子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絕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僅限於孩子出現“明顯”問題的時候

或者,被隔壁家老王孩子成績閃瞎眼的時候。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因為長期缺乏觀察與溝通,父母自然就缺乏孩子發展的宏觀視野。

於是就沒了判斷的標準。

不知道該做什麼,做了到底做得到底夠不夠量、是不是好。

可以說,“間歇性關注”是導致父母焦慮的一號殺手。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我們早早放棄了成長的機會

除此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許多爸爸、媽媽早早放棄了個人的成長。

捫心自問:走出校門之後,你每天還有多少時間在學習新技能?在讀書汲取營養?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很多人的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和談判。

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

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對於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

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如果我們不想再繪製“人生地圖”,那麼,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並保持現狀。

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

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親子關係讓父母原形畢露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麼,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

於是我們就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

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

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不成熟的父母情緒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

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

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

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

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承認自己“還沒長大”然後和孩子一起成人,既解決了焦慮,又陪伴了孩子,兩全其美。

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教育”焦慮?(值得每位家長一讀再讀)

寫在最後:

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

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