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不进子房”?为何农村有此一说?老农:道理可惜十人九不知!

导读:在农村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些脍炙人口的俗语老话,对于农村俗语的道理,有些咋一听甚是让人觉得无趣,但细细品味其道理又让人由心暗自佩服。在农村常听到这么一句俗语“爹不进子房”,后句却一直很少听人提起。“父不进子房”不解其深意的往往嗤之以鼻,也有人因此闹出许多笑话及家庭不和。

在农村长大的朋友都有一些这样的感受,我们农村人虽说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简单粗糙的农田耕种生活。但人类文明数千年中的文化酝酿,即使是农家人的吃穿住行也都是有着大学问。而农村俗语可谓是农村民间文化的教科书,农村俗语是先辈人的浓缩的智慧精华,在农村广为流传,其涉及面广覆盖农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具有深意。

“父不进子房”?为何农村有此一说?老农:道理可惜十人九不知!

农村俗语,人们又称老人言,其没有诗词般言辞的华丽及典雅,但俗语却以寥寥几字道出的理胜过哲理。在农村人的生活中有这么一句俗语“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前句广为人知,后句却很少被人提及。很多人对于前句多为嗤之以鼻,觉得是谬论,殊不知懂得其间的深意,也称这话为先辈人的劝世良言。

“父不进子房”?为何农村有此一说?老农:道理可惜十人九不知!

“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文字意面来看,是老辈人告诫做父亲的人不要随意到儿女房中。做官的人不要随意去百姓家。

高中时,总想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卧室,因为经常发现父亲翻看我的日记本。后来为此与父亲大闹了一番,结果被父亲的一句“我是你爹,你的命都是我给的,你的日记老子为何看不得?”闹的我至今难以忘记当时景。事实上,在中国的百姓家庭文化中,父(夫)为天,所以很多人疑惑父亲是一家之主,家中啥地方去不得!即便有,但自家儿女的屋子难道还去不得?其实这说明您还不懂老辈人劝诫的深层之意。儿女尚且年幼之时,无论是出于教育管束或是关心均无大碍;而当儿女成人后,他(她)是需要隐私的及有隐私物件的,比如小单的日记本等,也就是说青年男子也需要隐私空间。

“父不进子房”?为何农村有此一说?老农:道理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农村孩子的青年时,大多自己没有主动权,由于家庭等条件的局限。也使得很多农民家庭家长,缺乏一种认识保护孩子的私人领域。农村孩子的青年时一间小屋子就是他的天地,他在其中就是王,有掌管权,所以对于自己的私密之地并不愿别人窥探,尤其是辈分更重之人。常听很多农村家长抱怨孩子叛逆,而却不懂这点。

农村老人常说“无论大人孩子皆需要脸”其实说的就是,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如在叛逆期,能感觉到父母的相应尊重,他也会投桃报李听话些。触及一些私密的东西,我们农村父母如真想关心,不妨取得孩子同意在为之,如孩子不同意你应该懂得放下与尊重,孩子也会感恩。

“父不进子房”?为何农村有此一说?老农:道理可惜十人九不知!

“父不进子房”多年前,邻居家媳妇为公公进她们房间找东西的事情,大吵大闹。当时,很多人表示不解,毕竟农村人家房屋等条件的限制,一些使用物件放卧室也是正常之时。可是当邻居家媳妇说了她们家日常生活习惯及使用物件从不放卧室的时候,人们都纷纷对她公公的行为表示憎恶。

而就“父不进子房”而论,儿女成婚后,这屋子更加私密,此时屋中住着的不仅是儿女,还有其伴侣,屋中物品也就不止儿女的,而是对方的私人物品。尤其是父亲此时在随意进入儿子的房间,以上的故事也许又开始了。在外人看或许会说不知羞耻,为老不尊,这是有悖伦常之事。即使外人不说,自己儿媳妇也会不舒服,很多人因为不注意就闹出大笑话。

“父不进子房”?为何农村有此一说?老农:道理可惜十人九不知!

对于“官不入民宅”,自古农村老人常说“百姓不管官家事”所以大家很少提及。但这话之意无非是阐述了百姓与官的区别,特别是古时候的官僚,封建社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大家社会地位不相同,农民百姓家来了当官的人彼此都难安,农民百姓多半为诚惶诚恐。如不是至亲关系,当官的上门,往往多半会寻思自己做错什么等等思绪。

“父不进子房”?为何农村有此一说?老农:道理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农村,自古关于当官人与百姓的关系也是话题十分多的,不过即使当今是人人平等的。但我们农民人与当官人是任然是存在鸿沟的,毕竟大家各自的工作及环境不相同,大家在一起也是难以融恰的。有人说后句是尽普通人之辛酸,可惜比上一句还要十人九不知。我想这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老祖宗的智慧真不可小觑,这农村俗语“爹不进儿房,官不入民宅”,我个人觉得今天依然是真理!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