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鄉”味——紅薯粉條的成長歲月

導語:從手工粉條到機械粉條,不僅折射著年代的變遷,也是一種對鄉味的傳承。

人間“鄉”味——紅薯粉條的成長歲月

豫西南的方城縣,與紅薯有著不解之緣。在那個糧食匱乏的年代,地不養麥,卻長紅薯,亦糧亦菜的紅薯養育了這一方水土上的人,在那時大夥對紅薯的認知都濃縮成了一句話:“紅薯湯,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直到包產到戶,栽下界石,拉開犁溝,大夥才開始走向溫飽。

人間“鄉”味——紅薯粉條的成長歲月

離開了紅薯,白麵做了主食,但紅薯的衍生物,紅薯粉條與它的製作工藝卻被完整保留了下來,鄉親們一絲不苟的傳承著紅薯粉條的製作工藝。從洗紅薯,磨紅薯糊,過粉,吊粉疙瘩這些流程都費時費力卻不容馬虎。

人間“鄉”味——紅薯粉條的成長歲月

在以前大夥制粉條講究“慢工出細活”,將紅薯糊兌水製成粉疙瘩後,就要等上了凍,然後鄉親們自發組織起來,在避風向陽的地方盤起土灶,支起大鍋開始漏粉條。漏粉條是一個技術活,需要拿漏瓢的師傅一手端瓢,一手敲打瓢簷,等到一縷縷銀絲粗細均勻後,再一個斜劈完成從盆到鍋的過度。最後再把成形的粉條穿杆定形,上架受凍,這是手工粉條久煮不爛的必走流程。

人間“鄉”味——紅薯粉條的成長歲月

手工粉條因為耗時費力、技術難度大、成本高,而且還要添加明礬,像紅薯一樣開始遠離我們的日常,方城玉薯坊的機械粉條工藝卻讓紅薯粉條迸發出新的活力。這種全自動粉條生產線工藝實現了全程機械加工,澱粉提取採用多級清洗濾淨,最大程度分離出了泥沙。從澱粉到成品粉條中間還要經歷恆溫和粉,布漿,粉皮分離等12道工序。

人間“鄉”味——紅薯粉條的成長歲月

這些自動化工藝杜絕了人工環境對於粉條的汙染,而且提高了紅薯粉條的生產效率。機械粉條粗細均勻,長短一致,外觀精美透亮,更重要的是不用添加明礬就可使粉條柔韌爽滑,吃著更加安全放心,顛覆了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沒有明礬就無法做粉條的認知。

人間“鄉”味——紅薯粉條的成長歲月

現在市面上的粉條品質良莠不一,一些劣質的粉條其實是用木薯或玉米澱粉加工而成,這樣的粉條已經失去了紅薯粉條純正的味道。真正的純紅薯粉條聞著有紅薯的清香,吃著有鄉土的味道。那一根根粉條下鍋之後交相纏繞,綿密悠長,用筷子挑起之後晶瑩剔透,入口之後勁道卻不失濡軟,那是一種獨特的風味,也是一種真正的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