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永安錢幣鑑賞


家國永安錢幣鑑賞

家國永安錢幣鑑賞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教化,華夏傳承。審時度勢,順應潮流,最大共識也。

上圖:規格:闊68·5毫米;重53·11克。銀質鏤雕合背掛式花錢。造型巧妙,工藝精湛,彰顯出宮廷用品的高雅華貴。字體以隸寫楷,左旋反書,周邊鏤空花葉紋首尾相接,排列規整;鏽色黑褐,堅實入骨,包漿厚潤、自然,有明顯的佩戴使用痕跡。應為遼代特製的專用之物,鑄量有限,傳世極少,具有一定收藏、研究價值。它不同於契丹初遼太祖所 鑄政宣錢,但又繼承了太祖錢家國永安的傳統風格。筆者研判,應屬蕭太后、遼聖宗與宋真宗簽約檀淵之盟後所鑄,昭示紀念性的宮廷賞賜類佩飾掛錢。寓意今解:家國永安,和平發展。

遼王朝的建立,使中國北方的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快的發展,為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生活的需求,遼代的貨幣經濟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鑄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錢幣。遼代貨幣是中華民族燦爛貨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我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家國永安”大型掛錢,就是在遼代特定的歷史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特別製造的皇室專用之物,也是重要的政宣錢。它在遼代建國史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家國永安”是遼代歷史上沉甸甸的四個字。這裡的“家”不只是家庭、家族之“家”,而是包括整個皇族的“家”,“國”是“家”的延展和擴大。在遼代統治者看來,家即是國,國即是家,耶律阿保機有一句治國名言:“化家為國,化祖為神”。大掛錢上的“家國永安”四字,其核心意思是江山穩固、政權持久且永遠安定。

歷史回溯至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遼統和21年,遼承天皇太后蕭綽、韓德讓和遼聖宗耶律隆緒,舉家親征。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發兵南下,連破宋軍,十一月已抵達黃河邊的重鎮澶州城北,威脅宋都東京,宋朝野人心惶惶。遼兵馬踏黃河,一直逼近北宋都城開封

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抗遼戰爭中屢立戰功的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遼軍士氣受挫。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宋、遼兩軍出現對峙局面。

雙方於十二月初(1005年1月)達成停戰協議,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稱蕭太后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共同聲明“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鑑,當共殛之”。 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對此,遼史亦有記述:“丙寅,遼師與宋兵戰於唐興,大破之。丁卯,蕭達凜與宋軍戰於遂城,敗之。庚午,軍於望都。”“十一月癸亥,馬軍都指揮使耶律課裡遇宋兵於洺州,擊退之。甲子,東京留守肖排押獲宋魏府官吏田逢吉、郭守榮、常顯、劉綽等以獻。丁卯,南院大王善補奏宋遣人遺王繼忠弓矢,密請求和。詔繼忠與使會,許和。庚午,攻破德清軍。壬申,次潭淵。蕭達凜中伏弩死。乙亥,攻破通利軍。丁丑,宋遣崇義副使曹利用請和,即遣飛龍使韓杞持書報聘。”“十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既。癸未,宋復遣曹利用來,已無還地之意,遣監門衛大將軍姚柬之持書往報。戊子,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願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即遣合門使丁振持書報聘。乙丑,詔諸軍解嚴。是月,班師。”([遼史]一紀·十四卷聖宗五。160頁。元脫脫等撰,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第一版。)。由此可以看出,宋遼雙方對出場人物,事件情節的記述是基本一致的。盟約締結後,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宋、遼之間百餘年間(120多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檀淵之盟]對於宋遼來說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對於宋來說,遼停止南下,1。暫時緩解了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2。有一個和平的環境促進了當時北宋經濟的發展3。大量的貨幣外流導致了北宋經濟負擔日漸沉重,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戰爭,經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至仁宗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巔峰。對於遼來說,1。北宋給遼國大量的貨幣,同時也促進了遼國經濟的發展 2。促進了邊遠地區的開發。歲幣緩解了遼經費緊張的麻煩,而雙方開商埠互市,更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綜合意義:促進兩國的和平與交流。在檀淵之盟簽訂過程中,宋朝宰相寇準和遼朝平章政事韓德讓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相持十餘日,其統軍達覽出督戰。時威虎軍頭張瓌守床子弩,弩撼機發,矢中達覽額。達覽死,乃密奉書請盟。”由於宋朝處於有利形勢,所以一開始寇準並不同意議和。遼使“來請益堅,上將許之”。[43]這時,寇準打算提出很苛刻的講和條件。即一是讓契丹稱臣,二是收回五代時期被契丹所佔領的燕雲十六州。這是連太宗想要完成都未完成的事業。但消極的真宗只想早點結束戰事,這時又有人“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來自內部的掣肘,使寇準不得不同意與遼朝講和。[44] 宋朝派曹利用為議和使者。遼朝最初提出條件,要求割讓河北。曹利用說,這個條件我不敢回去彙報,可以每年給錢帛二十萬。遼朝嫌少,第一次談判沒有成功。曹利用回來彙報之後,真宗因急於還朝,就交代了歲幣的底線:“百萬以下皆可許也。”但曹利用臨出使前,又被寇準召去,對他說:“雖有敕旨,汝往所許毋得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勿來見準,准將斬汝。”史書上描寫,“利用股慄。再至虜帳,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45]這次議和,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成功,應當說是宋遼雙方群臣同心同德的結果。特別是北宋方面,寇準與畢士安這兩個宰相密切合作的結果。 而真宗在“澶淵之盟”前後的表現,可以說相當消極,幾乎所有行動都是在寇準的督促甚至是強求下做出的。因此,對寇準的行為,後來就有了正反兩個角度的評論。曾主張真宗南逃的王欽若說:“澶淵之役,准以陛下為孤注,與虜博耳。”[51]而仁宗時代的參知政事范仲淹則說:“寇萊公當國,真宗有澶淵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

另一方面, “澶淵之盟”成了蕭太后一生的巔峰。這是她一次外交上的勝利,此後的一百二十年間,宋遼之間再未發生過大的戰事。這也是她一次軍事上的勝利,宋真宗的一步退讓,導致了幽雲十六州“合法”地歸屬遼國。從此,收復幽雲十六州成了北宋遙不可及的夢想。以為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二,“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在宋真宗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約十萬人左右),即需3000萬兩白銀,就算沒有戰爭只是重兵防備一年的開支,也十分驚人。[給遼國的歲幣,其實最後大都由宋遼的邊界貿易(榷場)重歸宋朝之手,根本來說等於是商貨輸遼。正是有檀淵之盟,中原才告別了長期被遊牧民族滋擾掠奪的歷史;正因為有了長時期的和平年代,中原才恢復了欣欣向榮的生氣,才有了後來廣為稱道的文化和經濟的偉大成就。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檀淵之盟後,宋遼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繁榮及民族融合,出現了“家國永安”的大好局面。推而論之,當年宋遼合議之舉,不是也可作為今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