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補不如食補,傳承至今的食療究竟有什麼祕密?


藥補不如食補,傳承至今的食療究竟有什麼秘密?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人們就通過飲食的方式來養生。食療就是飲食療法的簡稱,是通過利用飲食的適當調整來達到防治疾病、保健強身、抗衰延年等目的。

藥補不如食補,傳承至今的食療究竟有什麼秘密?

其實,中醫很早就認識到了食療的重要作用。食療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700多年前的中醫藥典籍《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黃帝內經》中有“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治病原則。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藥補不如食補,傳承至今的食療究竟有什麼秘密?

食療的主要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食物經過一定的烹飪調製,充分發揮其治療作用;另一種是配入適當藥物,通過加工處理而賦予食物的形式。

藥補不如食補,傳承至今的食療究竟有什麼秘密?

戰國時期的《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理論專著,《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書中就高度評價了食療養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生理論的重大進步。

藥補不如食補,傳承至今的食療究竟有什麼秘密?

東漢名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服桂枝湯後要“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可見其對飲食養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到了隋唐時期,就有了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此後《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系統記載了一些食物藥及藥膳方。

藥補不如食補,傳承至今的食療究竟有什麼秘密?

宋代的《聖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

藥補不如食補,傳承至今的食療究竟有什麼秘密?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穀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餘種,動物類藥物400餘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三種》等著作的出現,使食療養生學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中華食療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食療文化在現今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仍不失光彩,對現代人來說仍然是一門必修課。擁有一定的食療文化修養,對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