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巨頭支付“免費午餐”時代已終結

記者丨苗藝偉

支付巨頭給我們提供的“免費午餐”越來越少。

2016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對餘額提現開始收費,手續費0.1%。半年多後,支付寶跟進。

相似的一幕很快再次上演。

2018年8月1日起,微信支付對信用卡還款進行收費,手續費0.1%。時隔半年多後,支付寶如期跟進。

2月21日,支付寶宣佈了還信用卡收取服務費的新規。不過,較微信支付略顯仁慈的是,支付寶設置了2000元的免費額度。

龐大的用戶量讓兩大巨頭不堪重負。各自手握10億用戶,騰訊和阿里終於直面鉅額通道費這一“甜蜜的負擔”。

此前,騰訊在宣佈收費政策時就明確表態:每一筆還款背後都會產生支付通道手續費,為了使廣大用戶享受部分免費的產品體驗,騰訊財付通一直在投入成本進行手續費補貼,而非一項始終“免費的午餐”。

據馬化騰在2016年公開的數據,微信僅提現一項就有千分之一的成本、一個月約3個億的手續費,龐大用戶基數背後所帶來的補貼通道費成本壓力不小。但在2016年對提現到信用卡進行收費後,微信支付也並未出現用戶量、交易規模下滑的狀況。

而央行主導下的支付清算行業“斷直連”,對兩大巨頭來說又是“免費午餐”終結的強助攻。

所謂斷直連,斷的就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和銀行之間的“直接連接”,並在這兩者之中加入銀聯網聯這樣的清算機構。

在“斷直連”之前,第三方支付平臺和銀行直連,通道費率尚有較大的談判空間。

而在去年末“斷直連”正式完成之後,兩家巨頭則需要付給網聯或銀聯支付通道費。

據界面新聞了解,支付巨頭們直連銀聯的通道費用在千分之一左右,而網聯的通道費目前依然未確定,而是按照此前支付機構與銀行談判的費用。總體而言,通道成本上揚是不爭的事實。

1.6萬億元備付金的集中存管,也讓支付巨頭們的鉅額備付金利息直接歸零。不僅對支付機構利潤造成巨大影響,同時也失去了和銀行談判通道費用的重要籌碼。長期以來的“暖心”補貼不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在第三方支付行業“跑馬圈地”的初期,“免費的午餐”是吸引用戶綁卡、獲取用戶數據的有力措施。而當微信支付用戶去年達到頂峰的10億用戶,支付寶去年末也宣佈全球用戶量達到10億,兩大巨頭佔據移動支付市場份額超過九成之後,行業格局已定,通過還信用卡免費等措施對它們來說,已經收效不大。

有趣的是,在支付寶不再高舉“免費”大旗的這一天,其他支付渠道紛紛高調出列,藉此難得的機會博取存在感。

這其中包括銀聯旗下的雲閃付、京東金融、度小滿、中國平安旗下的壹錢包、各家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App、51信用卡等信用卡代償平臺。

這些通道還能堅持多久尚不可知,但支付巨頭提供“免費午餐”的時代是真的終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