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为什么要观灯?有三种说法


正月十五为什么要观灯?有三种说法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元宵、元夜、元夕、元夕节、灯节等,另称闹元宵。全国性汉族民间传统盛节。

作为灯节,源秦始皇出宫观灯;作为道教上元节,则因此日乃一年中第一个月圆日,作为天官祭日。据考,道教此节系西汉文帝钦定。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载:“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中古以降,节兴张灯之俗,宋时达盛,沿袭至今。许多地方自初九(称“上九”)起,耍龙灯、狮灯、牛灯、花灯,至十五夜结束。

另据传,元宵举灯会,亦与点灯供佛得果报有关。东汉明帝闻西方有神名“佛”,即于公元64年,派蔡愔等西寻佛法。三年后,蔡返洛阳,时近元宵,即禀明帝,摩揭陀国(中印度古国,位于今南比哈儿地方)每逢正月十五,僧众即聚会瞻仰佛祖舍利,参拜佛祖,点灯敬佛。于是明帝即令在宫中、寺庙点灯敬佛。士族庶民争相效仿,久而成节。

节间,人们张灯结彩,以花灯为盛,亦猜灯谜。花灯因地有异。福州挂橘灯;冀南、胶东农村盛行蒸制面灯,于门挂猴灯,鸡窝挂鸡灯,水缸吊鱼灯;山东临沂则在面灯放几颗豆子,蒸熟,据豆粒膨胀程度,预测当年雨水。

全国普遍习惯吃汤圆,北方称吃元宵,音圆形圆,谐阖家团圆和睦。

摘自李耀宗《中华节日名典》

正月十五为什么要观灯?有三种说法


《中华节日名典》是一部关于中华节日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以科学性、全面性、文献性、实用性为编纂原则,录入中华各地区、各民族节日近三千个,尽可能展现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全书通过巧妙编排,将各地区、各民族的节日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体现了中华节日文化的多民族性、多元性和丰富性,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壮举。


李耀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等。编著《谚联增广》《民间谚语谜语》等20余部。研、创代表作有长论《天心一柱定中华——论黄帝出生、建都有熊的历史人文契机》及《阿凡提新篇》《天安门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