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拿下臺灣後曾提議進攻日本,康熙為什麼沒有同意?

施琅拿下臺灣後曾提議進攻日本,康熙為什麼沒有同意?

1683年,施琅率軍渡海統一臺灣。消息傳回北京,康熙皇帝大為欣喜,南方終於最後平定,再無後患。

早在順治年間,臺灣鄭氏先人鄭成功協同張煌言直撲南京城,嚇得順治如喪考妣,招集群臣商議退出關內,重回東北老家。後來因為鄭成功退兵才作罷,但清朝皇帝們對臺灣鄭氏的恐懼心理仍在。

臺灣收復後,施琅建議,趁士氣高漲、兵強馬壯之時,正好領兵東下,真取日本,為國平定東南之患,一勞永逸解決海患。

但康熙卻意外的拒絕了他的建議,並對他加以斥責,封賞也不到位,最後鬱郁發病,不久就死掉了。

施琅拿下臺灣後曾提議進攻日本,康熙為什麼沒有同意?

為什麼康熙不同意滅掉日本呢?

從明朝開始,日本國內完成了統一,大量的日本武士就失業了,他們就結夥襲擊我東南沿海,到清朝也經常發生。再加上蒙古軍曾幾次欲消滅日本,都沒有成功,如果清軍能消滅日本,可以說威名必然震動天下。

康熙帝對施琅評價前後不一,施琅生前康熙認為“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施琅死後認為他“才略夙優”、“有謀”“善斷”。

施琅拿下臺灣後曾提議進攻日本,康熙為什麼沒有同意?

這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因為施琅是一代海戰名將,先後跟從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鄭芝龍降清後,施琅堅定支持鄭成功反清,並幫助鄭成功攻打南京,收復臺灣。

而康熙皇帝是信不過漢人大將的,尤其是投降過來的人,他最怕投降過來的漢將降而復叛。

所以要以投降的大將堅決打壓,不能讓他們過於得勢。

施琅拿下臺灣後曾提議進攻日本,康熙為什麼沒有同意?

康熙真正怕的事只有一個。那就是施琅攻下日本後,據日本而獨立。

鄭成功能佔據臺灣和清政府對抗上百年,如果施琅攻下日本,也和清政府對抗,那就不止上百年了。日本海峽比臺灣海峽要寬的多,攻打起來難度更大。

更為可怕的是,如果施琅攻下日本,再拿下臺灣,轉向東南亞進攻,拿下東南亞,就會變成一個大國,並且是信奉漢文化的大國。

到那時,完全有可能成為清政府的第一號敵人。

施琅拿下臺灣後曾提議進攻日本,康熙為什麼沒有同意?

康熙堅定的相信,內部的敵人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國內的漢人,特別是象施琅這樣曾堅定反清又降情的,腦後肯定有反骨。

三國時,孫策借袁術的兵建立東吳政權,如果施琅借清軍建立更大的政權會有可怕,這是康熙最不願意看到也不能接受的。

康熙寧肯不要日本,寧肯讓小日本禍害東南沿海,也不能讓施琅坐大。

這才是康熙不願意讓施琅攻打臺灣 的原因。

康熙之所以在施琅生前給差評,而在施琅死後給好評,也是如此,就是要打壓漢人,不讓漢人抬頭。死人是不會說話和造反的,所以可以給些好名聲,好顯示自己寬大和親民,還可以成功裝逼。

只可惜讓中國失去了一個消滅日本的機會,也讓中國平添一大敵,並且禍害中國上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