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歲月靜好

杜甫在秦州、同谷等地漂泊,大概有四年的流徙經歷,最窮困的時候,吃沒吃,穿沒穿,在冰天雪地裡跟一把長鐵鏟相依為命。大概到公元759年年底到達成都,這個時候杜甫年近半百,頭髮白了,身體也不好,在各方面朋友的資助之下,他終於在760年春末建好了自己的草堂,這是一個集百家之資建成的簡陋的居處。

現在我們到成都去旅遊,杜甫草堂是最讓人留連忘返的景點,這裡景色優美,規模宏大,綠竹環繞,地裡果樹叢叢,溪裡錦鯉游泳……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草堂,早就不是杜甫親手建成的草堂,前面我們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已經知道杜甫的草堂生活,即便是到了成都草堂,杜甫的生活仍然是困苦而潦倒的,他依然是衣食無著,想安居而不得的(他一生基本上就沒有安定過)。

杜甫的歲月靜好

(草堂美好的風景)

雖然草堂的物質條件差,但自然景色卻是非常優美的。最最重要的是,草堂的日日夜夜,相對於杜甫之前的生活經歷是反差是巨大的,他在十年長安求官“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四年流徙苦苦掙命“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之後,終於獲得了暫時的安定,雖然這份安定是時不時要向“故友”尋求接濟獲得的,但他終歸在這裡獲得了難得的安靜,使他離開了兵戈擾攘,遠離了奔波勞苦,他在動盪不安的大世界環境之下,暫得了一個狹小的喘息空間。

杜甫的歲月靜好

(枯瘦的杜甫雕像)

杜甫一家在終於在紛亂的世情之下,獲得了短時間的天倫之樂,草堂的位置是背向成都城郭,在少城碧雞坊石筍街外,百花潭北,萬里橋及浣花溪西,臨近錦江,西北則可以望見山頂終年積雪的西嶺。他看到的花木是“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他看到的蟲鳥是“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他眼前的事物都變得十分美好,他的家庭生活也變得安靜而美好,他把這些感動的情景記錄在他的一首名詩裡,詩名《江村》,今天我們就來讀這首詩,全詩如下:

杜甫的歲月靜好

(長夏江村事事幽)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詩題《江村》,就是江畔的村莊。“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清澈的一脈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時值夏日,在長長的夏日裡,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靜安然。這看似只是兩句簡單的風景描寫,其實所謂的“事事幽”含義是豐富的,這裡不但環境幽靜,還包含著無人來訪的安靜,當然也有杜甫心地的安靜。

杜甫的歲月靜好

(清江一曲抱江流)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燕子在堂前自由地飛來飛去,堂前的燕子是歡快而自由的,水中的鷗鳥在水中相親相近,這是安靜的風景,也是團圓溫柔的風景。不管是燕子,還是鷗鳥,他們的自然歡樂,呈現出來的心理投射都是忘機不疑,樂群適性,美妙而幽靜的自然景色之前,人也自然變得心態沉靜而安然。

杜甫的歲月靜好

(長夏江村事事幽)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年老的妻子安安靜靜地在紙上畫了棋盤,幼小的孩子在石頭上把縫衣針敲打彎曲做成了釣鉤。畫棋盤當然為了下棋,在戰亂與衣食不繼的時候當然不會有下棋的心情,做釣鉤當然是為了釣魚,戰亂與奔波之中怎麼可能有稚子釣魚的可能。這在多麼閒適安雅的江村生活畫面啊!飽經戰亂之苦的杜甫,重新獲得了家室兒女的天倫之樂,他怎麼能不感到歡欣與滿足呢?

杜甫的歲月靜好

(老妻畫紙為棋局)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給予一些錢米,我還能有什麼奢求呢?杜甫從來都是真實的,他把他的窘迫與悲苦真實地寫到詩裡。“但有”,就意味著故人供來的祿米並不是時時都有,只有有這些祿米時,上面所說的安靜美好,是建立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上的。他當然希望所有的安靜美好都繼續下去,他的“更何求”,其實是“有所求”,他求的其實正是上面詩中所說的安靜美好。

杜甫的歲月靜好

(稚子敲針作釣鉤)

他的“但有”兩字之下,潛存的是無限悲苦,為什麼呢?因為供應他祿米的,有些是他的朋友(比如高適、嚴武),他接受這些接濟時心理壓力他能承受,最讓他難以承受的是那些他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本心去巴結的那些“故人”,當他接受這一類故人的“祿米”時,他的悲辛是無以言表的。他把這些悲辛,藉著對美好景物的敘述坦然講了出來。

我們現在經常說一個詞,叫“歲月靜好”,杜甫在草堂獲得了暫時的歲月靜好,只是,他的這份美好來之不易,深藏悲苦。後人賞讀這首詩時,常常只看到這首詩裡“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為釣鉤”的歲月靜好,而忽略了這分靜好背後深藏的悲苦。

(【唐詩閒讀】之141,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