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旅刻·蘇州行

平江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與觀前街近一巷之隔,說是蘇州古城保護最完整的一塊區域,可能也就是路巷、河道還保持著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從觀前街,穿過一條小巷就可以到達平江路,略感欣慰的是這裡的沿街店鋪都還保留著傳統的木門或者門板。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沿街店鋪多是一些精緻的小店,或一些飯店甜品店。遊客較多但算不上擁擠,只是不停滴著喇叭往來穿梭的外賣助動車比較煩人。現在大家都太忙了,看劇都得雙倍速,看文章只看評論,以至於吃飯都要爭分奪秒,匆匆而過的腳步又有幾人會為老街駐足片刻。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這座有廊的橋為雪糕橋。橋面上原先建有一座觀音堂,後拆除。重建後成了甜品店。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這座橋是保護相對較好的壽安橋,橋面有兩條武康石。壽安橋在宋《平江圖》中被稱為寺後橋,清初改為資福橋,同治時期改名為壽安橋。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這座思婆橋,長系石為武康石,雕刻有靈芝寶蓮,為宋橋的血統。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思婆橋始建年代不詳,但在宋《平江圖》上這裡已有橋,清嘉慶十年(1805年)重修。因此橋的石材有武康石、青石、花崗岩。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時代都有其特有的建築材料,現在用混凝土來修復古橋貌似也無可厚非。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龐大的垃圾清掃車不時就要擠過小巷,所過之處垃圾不見了,油汙依然殘留在石板上。路邊的雙眼古井,被人當成了分類垃圾桶,裡面飄著不少飲料瓶。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青石橋,只能說這裡曾有一座橋,宋《平江圖》中稱為蘇軍橋,此橋比較波折,建建拆拆很多次,2003年重建為石拱橋。橋孔拱卷石上刻有“宜興縣”,有人推斷此橋是從宜興移建過來的(待考證)。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青石橋旁有一搖櫓船碼頭,但是看了平江路的橋的狀況後,有點意興闌珊,也就不再想乘船去認真拍橋。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屬於歷史的東西不應該按照每個人的意願去隨意改頭換面。城市不乏成熟的商圈,雖然商業是最好的致富工具,但既然是歷史街區,就不應該僅僅只剩商業文化。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眾安橋,新橋。新橋旁邊有一塊石頭上刻有“通濟橋”字樣。而通濟橋是位於倉街上的一個翻修的橋。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旅刻·平江路

AI,VR號稱給我們帶來各種所謂的沉浸式體驗,是不是到那時我們真的足不出戶便可以在任意時代的古鎮中穿梭遊覽?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旅刻APP·記錄點滴的美好

現在的古鎮旅遊好像一個全國連鎖的行業,又好像是同一個流水線上的產品。古鎮要發展,也要保護,如何在發展中不失去獨特的文化,是否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我們喊口號的文化旅遊,古鎮不正是文化最好的載體麼?扯著文化旅遊的大旗卻做著無差異的市場運營。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朱馬交橋,傳說春秋時初建,南宋淳厚十年(1250)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再修。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通利橋。平江路的橋,大都能在《平江圖》中找到記錄,但已有點不倫不類。如果說是修舊如舊的話,那麼這工藝簡直有點敷衍。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丁香巷,昔日悠長寂寥的雨巷變得熱鬧擁擠。終於我們不再需要文學,我們有著五彩斑斕的快餐飲品足以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旅刻·平江路

胡廂使橋,不知何時變成了胡相思橋。是蘇州古城僅存的七座古石拱橋之一。據說用原構件重建,算是原汁原味的古橋,只是橋身被額外附加了太多的負擔。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旅刻·平江路

穿過一條安靜的臨水街道,去尋找相門古城牆。

蘇州·兜兜轉轉平江路

城牆博物館

寂寞的博物館無聲傾述著姑蘇城的往事,每個城都應該有自己的靈魂。相信每個古鎮的獨特之處都可以引起遊客的共鳴,從而喜歡上這個古鎮。無意批判平江路,畢竟是一座活著的古城,畢竟人來人往,畢竟一邊吐槽一邊湧向下一個古鎮。

旅刻·記錄旅行的美好點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