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壽險原保費增速創七年新低 萬能險業務佔比重回四年前

自《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134號文)發佈後,壽險業就開始了“調結構、回保障”之路。經歷了2017年的大幅調整後,2018年的壽險業務又呈現出哪些特點?

銀保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 2018年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8萬億元,同比增長3.92%。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63萬億元,同比增長0.85%,繼2018年11月達到最小降幅後,踩點實現全年原保費正增長。壽險公司累計總保費收入3.45 萬億元,同比增長 6.6%,與2016年保費數據基本持平。

中銀國際證券研究員王維逸認為,2018年壽險保費累計增速較2017年明顯放緩。預計2019年開門紅保費仍然承壓,受開門紅銷售不景氣及利率下行影響,目前保險行業PEV(市值/內含價值)為0.75,處於價值窪地,看好短期價值修復,建議把握估值窪地的配置機會。

原保費增速依舊較低

近兩年,銀保監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導保險行業迴歸保障本源、嚴控風險。在此背景下,保險機構積極轉型迴歸保障。

2018年亦不例外,人身險公司在嚴控風險的監管環境下謀求轉型,一方面主動壓縮中短期存續產品,另一方面加大長期保障型產品佈局。“截至 2018年12月,人身險市場累計保費收入3.45 萬億元,同比增長 6.6%。”華夏人壽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渠道、業務結構不斷調整下,保費規模有所下降,但轉型有利於行業長期良性健康發展,目前人身險保費同比增速已由負轉正。

而壽險業務結構調整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原保費方面。從全年表現來看,壽險公司原保費降幅逐期回升,從上半年超過兩位數的降幅降至個位數,繼2018年11月達到年內最小跌幅後,在2018年12月一舉實現0.85%的正增長,給全年成績單畫上句點。

而對於原保費的負增長,有業內人士認為,可以從產品端、銷售端兩個角度分析。在產品端,理財型保險產品銷量不佳,主要是收益率普遍偏低,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下降;而保障型產品對居民來說還不是剛需,所以銷量也在下降。在銷售端,目前我國壽險營銷以代理人為主,但是2018年代理人規模不再高增長,而是與2017年基本持平,賣保險的人少了,銷量自然也會減少。此外,一季度開門紅期間代理人產能下滑也影響了銷量。

即便最終實現了正增長,但增速依舊較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自2012年以來,人身險公司原保費同比增速最低的一年。有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壽險業務速度負增長並不代表價值和結構負增長,從整體來看,這一年中短期存續產品保費和所佔比重都有了大幅下降,而健康險、養老儲備都在增加。壽險正逐漸迴歸保險本源,由規模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型。

2018年寿险原保费增速创七年新低 万能险业务占比重回四年前

萬能險業務佔比重回四年前

從數據也能看出這一趨勢。對比2016年的數據來看,2018年人身險公司總體保費與2016年持平,均為3.4萬億元左右,但在業務結構方面卻有著明顯變化。

數據顯示,2016年人身險公司的總保費收入為34491.9億元,其中原保費收入為21692.8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11860.2億元,以萬能險為主的業務佔比達到34%左右;而2018年壽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為3.45 萬億元,其中原保險保費收入為2.63萬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7953.7億元,以萬能險為主的業務佔比僅為23%左右。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2018年壽險公司在業務結構方面的變化。對比歷史數據可知,2018年的萬能險業務佔比重回四年前,與2014年持平。“2018年壽險行業產品轉型明顯,躉交業務、理財險業務出現負增長,而受政策影響,首年期交業務也出現一定下滑,但與此同時,行業轉型最具標誌性意義的續期業務、健康險業務卻呈現同比大幅正增長。”新華保險原董事長萬峰曾公開表示,監管政策引導行業轉型發展,著力發展保障型產品,在這種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保險公司只能選擇去適應,不能選擇和市場作對,一定要逆勢而行的話,最後只能是碰的頭破血流。

基於此,萬峰對2019年壽險業發展態勢做出預判,隨著行業轉型深入,理財型業務、躉交業務仍將繼續萎縮,而健康險業務仍將維持快速增長態勢,只不過受累於2018年首年保費頹勢,2019年的續期保費增速將放緩,多重因素影響之下,預計2019年壽險業總保費走勢與2018年類似,仍將基本持平。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