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勵。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鼓勵孩子這樣的小事,你可能每天都在做,但是你鼓勵的時機、鼓勵的方式對了嗎?你的鼓勵對孩子有效果嗎?產生的是正面效果?還是負面效果?

目前,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在很多時候都讓孩子感到沮喪和氣餒,從而使孩子喪失了勇氣。


案例一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很多時候,家長只會覺得孩子還小,媽媽這幾句話無疑是給彭妮澆了一盆冷水,讓原本興致勃勃的彭妮喪失了信心。媽媽這樣說,是在加深彭妮認為自己還小的信念!這會對彭妮的自我認知帶來傷害。如果媽媽能夠相信彭妮能夠把雞蛋放好,並鼓勵她,那麼孩子會更有信心。

案例二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也是這樣做的,而且是無意識,無心的,以為這是在幫助孩子,其實是在對孩子能夠把衣服穿好信心的一種摧毀,他會感到自己沒用。媽媽這樣的行為,會使得保羅繼續放棄嘗試自己穿衣服,以後都會讓媽媽幫自己穿衣服。

上面這兩件事,說明我們對孩子的行為能力缺乏信心,想當然地認為“等他大一點就回了”,傳達出的意思就是孩子現在太小、能力不夠、不完善、不夠好。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儘量要避免使用那些讓孩子覺得他是失敗者的言語和行為。

鼓勵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從而不會令他們感到氣餒。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是在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案例三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雖然只是一個7個月的孩子,但是芭芭拉的行為裡面已經體現出了氣餒。她需要得到全家人的關注,才能夠和家人進行互動。如果得不到關注,她就迷失了自己。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媽媽的行為其實是對芭芭拉的一種過度保護,她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只要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媽媽總是想方設法的來阻止孩子哭,不讓她不高興,可是卻在無意識中讓芭芭拉失去了自給自足的勇氣。

媽媽不應該因為芭芭拉哭泣而妥協。如果芭芭拉用這哭的方式引起注意,那麼就讓她哭個夠,或者可以給她玩具,不要去打擾她,讓她學習自得其樂。

這也是一種鼓勵方式。

案例四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孩子天生就具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並且他們是樂於去嘗試新事物的。即使是帕蒂搞砸了,把牛奶灑在了桌子上能怎樣,打爛了玻璃杯又怎樣,這些損失怎麼可能跟損害孩子的信心相比呢?哪個更嚴重?各位家長自己心裡去判斷吧。

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能夠鼓勵孩子去做,即使他灑出了牛奶,媽媽也可以輕聲的跟他說一句:“再試一次吧,你做得到”。這樣孩子會很快樂,感覺受到了你的尊重。

父母在給予孩子過度保護的同時,其實是在暗示孩子“你不行”,“你是弱者”。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下面我們來看看,有個時候父母的鼓勵,卻讓孩子備受打擊,這又是為什麼呢?

案例五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這可能是我們在鼓勵孩子時常用的方式,就是讚美孩子,說孩子,你真棒,你真是完美。但是為什麼這在喬治看來不是讚美,反倒是成了一種侮辱呢?讓他覺得氣餒。這就好比我們說的拍馬屁拍到了馬蹄上。媽媽讚美喬治難道有錯嗎?看到這裡的人可以想象為什麼?你們是不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這個案例說明了一點,鼓勵孩子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和準則,應該取決於孩子。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很多時候,鼓勵孩子,也需要父母有很大的勇氣。比如說你的孩子想去買玩具,但是你沒時間陪他,而這時候,他卻提出自己知道路怎麼走,自己可以去買。在這個時候,你是讓孩子獨自去,還是阻止孩子去呢?尤其是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時有兒童丟失新聞,你有勇氣讓自己的孩子獨自去商場裡買玩具嗎?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孩子:挑戰》這本書,寫得真的很好,讓我感覺每個案例,都是可能在生活中遇到過的,包括在我自己身上。我讀了之後,也才明白,原來當年我的父母就是對我進行了過度保護,讓我很多時候喪失了敢於嘗試的勇氣。

我真心希望看到這些文章,覺得在育兒上面遇到困難的家長,能夠讀一讀這本書,因為裡面的那些案例實在太經典了,經典到可能每天就發生在你和孩子身上。你自己都意識不到,你的行為可能就在傷害孩子。

很多家長遇到的困惑,或者在這本書裡面找到答案。如果你沒時間,但是你遇到了什麼育兒方面的困惑,我可以幫你找找解決的辦法。


鼓勵孩子,你真的做對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