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誰是最有才華卻又不得志的軍事家?

努力的小爬


中國歷史上有才華的軍事家不乏其人,但若要在“有才華”的前面再加上一個“最”字,能配得上此等稱號的軍事家則必然是廖廖無幾。因為,這不僅是對軍事家實際作戰指揮能力的考驗,也是對軍事理論水平的審核,堪稱最有才華的軍事家必須首先是一名戰功卓著的傑出將領,而且還必須具備極其深厚的軍事理論造詣,歷史上絕大多數的軍事家都經不住如此嚴格的篩選。

但我想,無論怎樣篩選,孫武都應當可以入選最有才華的軍事家。他是春秋時期的吳國軍師,曾經率軍先後打敗桐國、楚國和越國,尤其是在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中,他指揮3萬吳軍千里奔襲、長驅直入、五戰五捷、直搗郢都,最終打敗了20萬楚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在他統兵作戰的20年間,從未遇到過敵手,是當時最傑出的常勝將軍。

同時,孫武還是一位才華橫溢、造詣深厚的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兵法》廣為流傳於世,被後世稱為“兵家之師”和“兵學鼻祖”。他的軍事思想,對此後的人類戰爭及軍隊建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上的大多數軍事家都深受《孫子兵法》的教育和啟迪。他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等觀點,對現代軍隊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孫武不愧為人類歷史上最有才華的軍事家。

而且,孫武又的的確確是一位鬱郁不得志的軍事家。他本是齊國人,卻因皇族內部權力傾軋而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寄人籬下投奔吳國。到了吳國後,雖被吳王闔閭拜為軍師,卻並不享有獨立統兵的指揮權,始終處在伍子胥的轄制之下。夫差即位後,伍子胥被殺,因受到連帶影響,孫武只能退出軍事舞臺,被迫過起了長達20多年的隱居生活,直至終老。

孫武憑著自己的曠世才學,本可以創造更大的軍事成就,卻因為吳王夫差的剛愎自用,終其一生不能得償所願。因此,孫武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而又不得志的軍事家。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關注慕什塔戈,領略軍事百科!


慕什塔戈


我來說一箇中國曆史上曾經登上軍事巔峰後來被賜死的軍事家——武昭君白起!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征戰37年未嘗一敗,殺敵百萬,威震六國,六國因白起而不敢攻秦,名副其實的上古戰神。最後卻因將相失和、功高蓋主落得個賜死杜郵!



白起出生於公元前337年,白家村人,又名公孫起。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崛起,不斷對外征戰,國力日漸強盛。經秦相冉舉薦,白起升為左庶長。公元前293年白起升為左更,領兵在伊闕大敗韓魏聯軍。伊闕之戰白起斬首24萬!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韓上黨,韓野王獻上黨予秦,上黨郡守抗命不願降秦,派使者入趙請降,趙王接納上黨。秦昭王大怒,命王齕再次攻打上黨。趙王命大將廉頗出征,廉頗以逸待勞固守,與秦軍相持與長平。公元前260年秦相範睢使用離間計,趙王撤主將廉頗改趙括為將,秦王得知消息後,偷偷命白起為上將,王齕為副。趙括上任後領兵攻秦,白起佯裝戰敗潰逃,趙括大喜,命趙軍乘勝追擊到秦軍大營,趙軍無法攻破秦營。白起命一支部隊偷出大營,繞道突襲趙軍後方。又出動5000騎兵截斷趙軍與大營的聯繫,斷其糧草,包圍趙括。趙軍斷糧46天,自相殘殺為食。趙括領兵突圍被亂箭射死,剩餘20萬趙軍舉白旗投降。隨後我們都知道了白起坑殺趙降軍。整個長平之戰,秦軍斬殺趙軍45萬人,自身也傷亡過半。白起乘勝追擊,率主力進攻趙國。趙王大驚,派人賄賂秦相範睢,範睢也怕白起功勞高於自己,所以範睢向秦王建議接受趙國割地求和。秦王命白起撤兵,白起與範睢結怨。



沒過多久秦王又命王陵發兵邯鄲,邯鄲攻城戰失利。秦王命白起替換王陵擔任主將,白起分析稱機會一失,邯鄲易守難攻,上次長平之戰雖然大勝,但是我們也折損大半,國力空虛,而且我國遠離趙國,勞師遠征,如果此時趙國聯合各諸侯,裡應外合,秦軍必敗,所以不願出戰。秦王后改派王齕出戰,楚國發兵援趙,秦軍損失慘重。白起跟別人說:“當初大王不聽我意,結果如何”,秦王大怒命白起領兵,白起稱病推辭。經秦相範睢拜訪,白起仍然不願前往,秦王逼迫白起立刻動身,白起沒法只好出發,行至杜郵時,秦王與範睢合謀,認為白起不能為其所用,便派使者命白起自刎。可惜,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我是鐵血步兵1927,分享知識,奉獻原創,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鐵血步兵1927


歷史上,並不是有才華的人往往不得志。而是得志的人往往有才華。有才華得志是普遍的事情,有才華不得志很少見,因此關於有才華卻不得志的人的故事,更容易流傳下來。所謂物以稀為貴,因為少見,才得到高曝光度,令人產生出一定的誤解。這就是『倖存者偏差』,完全是一種不合邏輯的謬論。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李白愛喝酒,世人無人不曉無人不曉。他的諸多傳世佳作,都是在酒後成章,李白詩篇的數量跟他飲酒的數量成正比的。真可謂:中國文學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李白有才,人盡皆知,但是他不得志,空有做官的夢。

並不是皇帝不重用李白,是李白自身原因所致。皇帝在翰林院選個官職給李白。李白上班期間喝的酩酊大醉,李白經常曠工到處遊山玩水。你是皇帝你會重用李白嗎?你要是讓這樣的人去治國,最後遭殃的還是老百姓。只有昏君才會重用這樣的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歷史上,很多時候官場失意的人,並非當權者不重用,而是自身作死,例如蘇軾、孟郊、王安石……你有沒有發現那些人,一失意就去寫詩詞,一副酸文人相,不是怪這個,就是怪那個,從沒自省過。這個問題顯然不成立,請記住:並非有才不得志,遇事多找自身原因,此後才能一帆風順。





阿桂趣史


我認為當然是辛棄疾老先生了!人們往往認為老先生是一個詞人,但辛棄疾首先是一個抗金大英雄,其次才是詞人。

由於語文課本上總是選取辛棄疾文采飛揚的一面來歌頌,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這樣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是如何而來的,於是就在後來查證了一下。發現辛棄疾首先是一個抗金大英雄,其次才是詞人。

辛棄疾父親早逝,由祖父辛贊一手拉扯長大。可能是由於老來失子,辛贊對孫兒很是愛護,也有很高期望。據載他常常攜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而未能在北宋滅亡後及時南下的經歷,豐富了辛棄疾的人生的同時,也使得他的愛國情懷更加強烈。因為他親眼目睹了很多同胞被金人欺凌的場景。而辛棄疾在裡曾說,餘兒時嘗入京師禁中凝碧池。說明他是對這段歷史有深刻的記憶。

所以王朝被顛覆,國家被佔據,祖父在金朝屈辱任職等種種因素,使得一個少年滿腔豪情壯志。

那我也不說他十四歲就中舉的事,直接說十五歲。在裡曾經說過,曾兩次被祖父命令“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希冀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這兩次就是一次十五歲,一次十八歲。

到了1161年,辛棄疾21歲了。這時金主完顏亮開始大舉南侵,前面鋪墊的種種,說過的辛棄疾的所有經歷,也在這時候厚積薄發了。

就像在東漢末年黃巾軍四處起義,在南宋末年這個紛亂的時刻,北方的各族人民也紛紛揭竿而起,聚眾起義。辛棄疾也組織了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

這時候他投靠了一個較大的起義隊伍,首領耿京。這時候耿京已經擁有了25萬大軍。自稱天平軍節度使。

辛棄疾投奔耿京後,任掌書記。有機會施展抱負了,他卻犯了個大錯。辛棄疾將一個在濟南認識的投機分子和尚義端帶進耿京麾下,義端很不安分,偷了耿京的印信跑了。耿京氣的要殺辛棄疾,辛棄疾立下軍令狀,抓住義端,殺死叛徒,奪回印信。後來成功做到了。

金主完顏亮南侵的不義之舉被北方民眾擊得粉碎,完顏亮本人也被部下殺了,人民抗金熱情高漲,新金主完顏雍上位。

辛棄疾建議耿京“決策南向”,去配合南宋正規軍共同抗擊金兵。耿京同意了,辛棄疾與宋高宗趙構談妥招安事宜,趙構也做了個順水人情,真的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節度使掌書記。辛棄疾正欲回去告訴耿京,卻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了,而大軍人心惶惶,潰不成軍。

他立馬率五十騎奔赴敵營,在五萬人的敵軍大營中抓回叛徒,並號召耿京的舊部反正。他將叛徒張安國交由南宋朝廷處置,最後遊街示眾,然後砍頭。

辛棄疾於是名重一時,朝野震動,皇帝“三嘆息”。那一年他23歲。在他25歲時,委任他為江陰籤判,看似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初入仕途的他並不瞭解南宋政府的陰暗面,總是費力不討好。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瞭解,我就不說了。

那麼後世的我姑且縱觀他的一生,不由感慨,辛棄疾的人生就像一條拋物線,在二十五歲時達到頂峰,從此再沒有升起過。

但就這短短的幾年,和他的一些作品,如、等可以看出,他的軍事理論與才能都十分卓越,這些文章也在民間廣為傳誦。以上。

再說幾句。評論區有人說辛棄疾在世時的評價,那麼我想在這裡說幾句我的看法。毛姆曾說,我所說的偉大不是走紅運的政治家或者立戰功的軍人的偉大,這種人顯赫一時,與其說是他們本身的特質,倒不如說是沾了他們地位的光。一旦時過境遷,他們的偉大也就黯然失色了。

我想辛棄疾就是與毛姆所說的這種剛好相反的一種偉大,隨著時間的磨礪,愈發顯露光芒。這點是身處時代中心的人往往看不到的,只能留由後世評說。而當事人衡量自己的功過,我認為就四個字,問心無愧。

魚裡裡魚


我覺得應該是和戚繼光齊名的俞大猷吧,看史書多了都不知道怎麼去總結他的一生,最後只能用莫名其妙來定義。他一生立功無數,基本運氣好時被冒功,運氣不好時還會被下獄,被人彈劾簡直就是家常便飯。

武學奇才

首先俞大猷應該是個真正的絕世高手,其兇猛程度大抵應該和蕭峰一個級別的,因為他上過少林寺,而且還評價說僧眾們的武功很菜。這件事兒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有詳細描寫。可以確定的是,他肯定不是靠嘴炮讓少林僧眾皆曰:“願受指教”。只是當年明月有個小疏忽,俞大猷玩的荊楚長劍不是大寶劍,是棍子,他寫的《劍經》其實是一本棍法書。一個敢去少林寺玩棍子還能讓僧眾願受指教的人,必然是絕世高手無疑。他上少林寺也不是為了挑釁,據可靠消息說,他下山的時候拐跑了兩個棍僧,之後又陸續拐跑了幾十個......

初出茅廬

這個出生於1503年的百戶之子,少年時是學《易經》的,他沒會算命,卻學會了雖將百萬,可使合為一人也的兵法。嘉靖十四年參加武舉升為千戶,開始了莫名其妙的武將生涯。最開始這位老兄看到倭寇橫行就給監司上書寫建議,被揍了一頓板子加免職。之後毛伯溫征討安南時他又上書獻策並請求從軍,毛伯溫很欣賞他的水平,但是沒有用他,莫名其妙的軍旅生涯由此拉開序幕。

海寇頻發,上書監司論其事。監司怒曰:“小校安得上書?”杖之,奪其職。尚書毛伯溫徵安南,覆上書陳方略,請從軍。伯溫奇之。會兵罷,不果用。——《明史》

俞大猷沒有氣餒,嘉靖二十一年蒙古俺達入寇,他又自薦去大同參軍,和時任大同總督翟鵬論兵法,把翟鵬論的徹底蒙圈,下堂給他行禮,一時全軍皆驚,這回俞大猷總該出頭了吧?然而並沒有,翟鵬也沒有用他,老朽和俞大猷同樣想知道為什麼?噴不過就打擊報復?翟鵬你好歹是總督級的封疆大吏,不會連鍵盤俠都不如吧?

召見論兵事,大猷屢折鵬。鵬謝曰:“吾不當以武人待子。”下堂禮之,驚一軍,然亦不能用。——《明史》

半生波折

終於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安南發生範子儀之亂,混上備倭都指揮的俞大猷搶了範子儀的船,一路追殺砍了一千二百人,把範子儀的弟弟也給抓了。俞大猷志得意滿,終於開始建功報國了。朝廷的獎勵過了好久才下來,重賞紋銀五十兩,平均一顆腦袋0.04兩,還沒算範子儀的弟弟,厄運光環的威力果然厲害。

嘉靖三十一年,俞大猷先擊退進攻寧波昌國衛的倭寇,迫使倭寇轉向,之後又海戰斬獲頗豐,然後他被停發工資了,原因是轉向的倭寇把其他地方掠奪慘重。俞大猷看看頭頂的厄運光環,表示還抗得住。然後去追擊倭寇,燒了五十多條倭船,把工資又爭取了回來。

嘉靖三十三年,俞大猷又去打倭寇的據點,打到一半倭寇衝出來把武舉火斌等三百人給殺了,俞大猷就又被論罪。俞大猷表示那群菜雞被砍了,怎麼也關我的事?戴罪的他在吳淞打敗倭寇,又把罪消掉。為了防止厄運光環發作,俞大猷多打了一仗,升為蘇松副總兵,掌大軍三百人。但厄運光環沒有放過他,總督張經讓他去救援金山,彼時進攻金山的倭寇有2萬人.....俞大猷告訴張經,我不是數學家,但簡單的加減法我還是會的。等到其他援軍到了才共同進軍打敗倭寇,事後功勞別人領,他被貶謫成了事官。

之後胡宗憲來了,有這個猛人庇佑的俞大猷似乎與厄運光環告別,沙場連戰連勝,官也越做越大,到嘉靖三十五年已經是都督同知。俞大猷似乎講述的是一個苦盡甘來的故事,事實證明,真的不是,長久不發作的厄運光環只是在憋大招。第二年胡宗憲和海盜汪直通商的事被御史李瑚彈劾,胡宗憲表示我不知道這件事,一定是俞大猷乾的。俞大猷看看胡宗憲的嫡系盧鏜,再看看情商極高的戚繼光,只能無奈的嘆口氣。於是他被關進詔獄,解除一切職務,連蔭封的百戶都被褫奪。

還好錦衣衛大佬陸炳和他關係不錯,拿錢賄賂嚴世蕃才把他放了出來(這是個什麼世道),讓他去塞外立功贖罪。俞大猷一路打拼,到嘉靖四十二年,又混回總兵的位置,和戚繼光一起在沿海剿倭寇。然後厄運光環再次發作,他的下屬追擊倭寇不利,被倭寇掠奪民船出海跑掉,於是他再次被免職。俞大猷表示心態還沒有崩,可以繼續猥瑣發育一下。

名將餘暉

到了萬曆元年,俞大猷最後一次厄運光環發作,海寇入侵閭峽澳,作為福建總兵的俞大猷又被免職。之後又啟復他訓練車營,到萬曆八年,年逾七旬俞大猷表示實在抗不動了,三次上書求去,不久病逝,結束了與厄運光環慘烈對抗的一生。

俞大猷不僅是與戚繼光齊名的悍將,也是一個兼資文武的全才。作為軍人,他留下《續武經總要》這樣的鉅著;作為武術家,他留下《劍經》這本棍法讓人敬仰;很少有人知道,他那首以物喻人的牡丹詩,他也是一位詩人。老朽可以玩笑式的白描他的一生,但作為當事人,他一生悲苦若和?半生的悲苦、常年有志難伸並未消磨報國之志、救民之心,俞大猷一直堅持有所作為。史書忠實的記錄了他波折重重的一生,卻在最後告訴我們,大猷負奇節,以古賢豪自期。其用兵,先計後戰,不貪近功。忠誠許國,老而彌篤,所在有大勳。報國救民之人,終會光耀千古,俞大猷百年之後,終成不朽。後附俞大猷的《詠牡丹》供諸君鑑賞:

閒花眼底千千種,此種人間擅最奇。國色天香人詠盡,丹心獨抱更誰知。


奉天老朽


我個人認為是辛棄疾莫屬。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辛棄疾生於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其時距靖康之變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贊,是金朝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的縣令,卻經常灌輸他抗金復宋的教育,“紆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曾帶他兩次到燕京考察軍情。辛棄疾早年受業於毫州劉瞻,劉瞻在金國擔任史館編修,門生諸多,其中,辛棄疾和党懷英是佼佼者,二人並稱“辛黨”,後來,党懷英在金國擔任職務,但是辛棄疾卻走上了抗金道路。辛棄疾十四歲、十七歲時兩次參加金朝燕京的科舉考試,不中。

歸宋

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夏秋季節,金國君主完顏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隊烽煙四起,22歲的辛棄疾在濟南南部山區聚集人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義軍,辛棄疾擔任掌書記。辛棄疾極力勸說耿京“決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規軍配合,一同抗擊金兵,耿京於是派遣辛棄疾等11人奉表歸宋,宋高宗召見之後委任辛棄疾承郎務、天平節度使掌書記,耿京為天平節度使。79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閏二月),辛棄疾在北歸途中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的消息,率領50騎兵直驅山東,奔入5萬人中,將正在飲酒作樂的張安國捉拿,並且號召耿京舊部反正。之後,辛棄疾長驅渡淮,押解張安國到建康城斬首。此時,辛棄疾年紀輕輕,名重一時,南宋君主大為驚異,委任其江陰籤判,自此,辛棄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歸。南宋乾道六年被召為司農寺主簿。

南歸之後的辛棄疾在餘生40餘年間,沒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或者浮現閒居,或者沉淪下僚,不得盡用其才。“一腔忠憤,無處發洩”,“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並且用“詞”作為發洩工具,成了一代詞宗。在南宋期間,辛曾任建康通判,知滁州,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淳熙五年(1178年),擔任江西安撫使等職,是年二月,奏劾知興國軍黃茂材“過數收納苗米,致人戶陳訴故也”召為大理少卿。歷任地方官期間,重視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北伐積極做好準備。他一生被彈劾七次。在被罷職後,閒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被罷免。1180年,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晚年一度被韓侂冑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南歸十年

辛棄疾歸南宋的前十年,對恢復舊山河飽含信心和希望,他雖然官職卑微,但是不斷上書獻策,其中,《十論》和《九議》是其政論文代表作,體現了其經濟救世的才華。但是,辛棄疾的策略沒有被朝廷採納,10年裡,他只是擔任江陰通判、建康府通判、司農主簿。1165年(乾道元年),辛棄疾寫了《美芹十論》給宋孝宗,但是沒有回應。1168年(乾道四年),主戰派虞允文當宰相,辛棄疾又寫了《九議》,仍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

辛棄疾南歸二十年

乾道八年,辛棄疾擔任滁州(今安徽省滁縣)知府,開始了南歸的第二個十年仕途生涯。當時的滁州因常年兵亂而凋敝,辛棄疾到任後“寬徵薄賦,招流散,教民兵”,改善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

淳熙二年四月,以賴文政為首的茶商武裝集團在常德府、嶽州一帶稱亂,並先後於湖南、江西大敗官軍。辛棄疾為宰相葉衡所薦,前往江西任提刑以討捕茶寇。辛棄疾“親提死士與之角”,使茶寇“困屈請降”辛棄疾雖然於當年平定這場叛亂,但他對於鎮壓內亂心裡充滿矛盾,他既不認同南宋朝廷“偃武修文”的大政策,也不認同“攘外必先安內”的治國方略。他在淳熙六年寫成的奏章《論盜賊札子》中提到“民者國之根本,而貪濁之吏迫使為盜”指出農民在南宋官吏豪紳逼迫下成為盜賊,以至“今年剿除,明年掃蕩”,希望朝廷下令各路州縣“洗心革面,皆以惠養元元為意”。此間可以看出他對農民寄予了深切同情。

淳熙七年,辛棄疾任湖南安撫使。他以湖南“風俗頑悍”、“武備空虛”為由,上疏朝廷請求在湖南建立一支地方軍隊,命名為“湖南飛虎軍”。經朝廷准許後,他於當年夏開始籌建軍隊,共招募二千步軍、五百馬軍,並在馬殷營壘的遺址上建造軍營。《宋史》載飛虎軍建成後“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此後的八十餘年時間裡,雖然飛虎軍的性質、駐地有所變化,但它始終是朝廷鎮壓當地叛亂、抗擊金兵的重要力量。123-138辛棄疾希望南宋朝廷能夠國富民強,再恢復舊山河,但他也漸漸意識到自己在官場中“不為眾人所容”。

淳熙八年,辛棄疾任江西安撫使。是年江西一帶發生嚴重的饑荒,朝廷命其處理賑災事務。他到任後在要道旁張貼“閉糴者配,強糴者斬”,以控制糧食買賣;又拿出官府的錢,派能人從外地運糧。這些舉措使得糧價穩定下來,民眾得以購買糧食。他也因此受到了宋孝宗的嘉獎。同年冬,他受諫官彈劾,被革職處分,退隱田園。

隱居

淳熙九年之後,辛棄疾開始隱居,取意“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自號“稼軒”,除了1192年(紹熙三年)到1194年(紹熙五年),短暫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這前後18年裡,他一直隱居在江西上饒城外的帶湖和鉛山的瓢泉。

1188年(淳熙十五年),辛棄疾和愛國詞人陳亮在瓢泉附近的鵝湖寺相會,兩人在鵝湖寺居住10天,“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共商恢復大計,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繼朱熹和陸九淵之後的第二次“鵝湖寺之會”,兩人唱和,辛棄疾寫了《賀新郎》詞數闕,表達了:“\t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t”辛棄疾曾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遊武夷山。1200年(慶元六年),朱熹去世。當時由於慶元黨禁,其舊友、門生無一送葬。辛棄疾親自前往,並寫祭文哀悼。文中讚歎朱熹:“\t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t”

再度起用

1203年(嘉泰三年),64歲的辛棄疾起任紹興府知府和浙東安撫使,辛棄疾欣然上任,“不以久閒為念,不以家事為懷,單車就道,風采凜然”,這個時期,蒙古族壯大,金國被擠壓,勢力範圍往南擴張,河北、河南、山東人民奮起反抗。南宋朝廷宰相韓侂冑利用辛棄疾的名望,派遣他擔任鎮江知府,辛棄疾打造了1萬套軍服,招募1萬名士兵,訓練一支精銳軍隊準備抗金,但是被南宋官員彈劾而去職。1205年(開禧元年)秋季,辛棄疾從鎮江調回紹興府任知府,他上章辭免,回到鉛山。1206年,南宋王朝北伐失敗,南宋朝廷委任其兵部侍郎,他仍上章辭免。十二月,南宋向金國求和。1207年,金國要求南宋把韓侂冑的人頭送到金國才答應議和,韓侂冑大怒再次用兵,召集辛棄疾出山,但是詔命到達鉛山的日子,辛棄疾已經病重,九月十日,一代詞宗和愛國者辛棄疾“抱恨入地,賚志以歿”,終年68歲。

辛棄疾一生坎坷,鬱郁不得志,終抱恨入地。

我是韋德愛歷史,一起分享各自的歷史觀。


韋德愛歷史



龐先生583


我說個人,不知道你們啊認識,蔣百里,國民黨抗戰前的一名參謀,如果看過他著作的話可以清楚發現他基本預言了中日抗戰的流程,並且認為四川會成為抗戰大後方,正是根據他的分析和預言,老蔣才提出以時間換空間戰略,偉人的論持久戰也有受他影響的策略,可以說是一位戰略分析家,但是蔣百里幾乎沒指揮過任何大的戰役,甚至抗戰還在進行中就去世了,沒看到他的指揮藝術,是我國抗戰史的遺憾


szliuyun


什麼叫得志?得志者有機會施展自己的軍事抱負,名震天下。至於結局是軍事家明白和政治關係,歷史上凡是人生結局好的軍事家(帥才)都能夠和政治方面有著良好合作,如姜尚、王剪、張良、司馬懿等;凡是個人結局不好甚至滅族的將帥都是不會或不懂政治,如白起、韓信、岳飛等。這些事例歷史上撿來便是。


書聲風聲聲入耳


這個問題問的有問題,戰爭年代,對軍事家的渴求那是如飢似渴,望穿秋水,戰爭年代,是軍事家出人頭地,展翅高飛;沒有埋默的軍事家,只有淘汰的軍事家。應該是和平年代有很多軍事家不得志。還是不要出軍事家,大家和睦相處多好!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日本軍部綁架了日本,把日本拖入了戰爭,讓日本人民受了很多苦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