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始祖級網紅,為什麼做家長也比你成功?

20年前的始祖級網紅,為什麼做家長也比你成功?

20多年前,她紅遍兩岸三地乃至日本,與鄧麗君、山口百惠齊名,是當之無愧的偶像級人物。但就在她最當紅的時候,卻毅然離開香港前往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後來拿到了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學位。此事引發了當時極大的熱議,自然也成就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她,就是陳美齡。

20年前的始祖級網紅,為什麼做家長也比你成功?

陳美齡參加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典禮

20年前的始祖級網紅,為什麼做家長也比你成功?

陳美齡的三個兒子都考入了斯坦福大學

如今的陳美齡已有63歲,前不久,她在上海書展舉辦了籤售會,重新進入公眾視野。所不同的是,她捨棄了"明星"的身份,更願意以一位"教育媽媽"的角色出現。因為她的三個兒子都考入了斯坦福大學,對於她來說,這是一件更值得驕傲的事情。

看到"別人的家長"和他們優秀的孩子,我們不禁要反思,"我們的家長"常常沉溺於"報培訓班"的熱情中,或是陷於教育的極度焦慮裡不可自拔,又是為何?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

家長正確的教育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20年前的始祖級網紅,為什麼做家長也比你成功?

很多家長最怕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超前學習、多方面培養、分數的衡量等等,都是他們眼中的起跑線。一個都不能輸!殊不知,家長正確的教育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這樣的觀點不難理解:

理由一不慌不忙,才最不容易出錯

如今的家長總是顯得很慌張,盲目地報培訓班就是很好的證明。一位家長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女兒和兒子報一對一英語班花了3000元,數學班2000元、游泳班2000元,夏令營6000元。"這還是兩個人一起報班才有的優惠,但是給女兒單獨報的舞蹈班,還有兒子的物理班,沒有優惠花的更多。"當記者問起是否有作用的時候,家長的回答讓人瞠目結舌。"班上的每個同學都上,即使我不讓他們上,他們自己也不好意思不去。誰家不是成千上萬的往裡砸,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啊。"這樣的理由聽起來是毫無破綻,但用"隨波逐流"來形容也是絲毫沒有問題。假如女兒喜歡的是繪畫,用上舞蹈班、英語班、數學班的時間專心培養女兒繪畫的天賦,效果又當如何呢?

理由二家長是孩子的主心骨

我們常常會提出希望,希望孩子能夠自主學習,能夠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但這其實僅僅是希望。畢竟孩子年齡尚小,涉世不深,他們很難有成熟的思維。這時候,家長是孩子的主心骨。如果主心骨讓人覺得靠不住,或者根本無法依靠,會怎樣?在當下的家庭教育中,還有很多"虎媽虎爸"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要求極其苛刻,也極其嚴厲,不允許孩子犯錯。如果孩子得了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恐怕是要天翻地覆。但對於現在的孩子而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合,他們更希望獲得認可,希望獲得父母的關心與陪伴。所以,一味對孩子提出要求,也並非明智之舉。

理由三學校教育需要家長正確的配合

家長與老師,更像是隊友之間的關係,因為目的一致,且需要兩者的密切配合。但不少家長往往充當的是單打獨鬥的角色,認為老師教得不夠多,不夠好,所以要用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英語裡有一句諺語," if you don't believe the messenger, you won't believe the message."意思就是如果你不相信一個信使,就不會相信他帶來的消息。這套用在教育的問題上同樣適用。如果不信任一位老師,那麼你的孩子也不會信任他。這樣的結果是很可怕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態度和與人溝通的種種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最理想的家長是什麼樣子的?

20年前的始祖級網紅,為什麼做家長也比你成功?

既然開篇我們提到了陳美齡,不妨再來說一說她的教育觀。她曾提出過父母不要做的十件事,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就離理想家長不遠了:

01不要和別人家孩子比較

02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03不要制定每天的時刻表

04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

05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06不要反對高中的戀愛

07不要打孩子

08不要對孩子撒謊

09

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

10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他"等一等"

這十件事雖小但並不容易做到。不妨把它們當做是"家長使用說明書",但除此之外,希望家長能夠學會反思。

這裡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一位母親身上。她將自己的經歷寫了下來:

大兒子要去非洲一個治安、醫療條件極差的國家做4個月的義工。

我問大兒子:"你能不能不去?"

結果被在一旁的小兒子聽到了,問我:"媽媽,你認為應該誰家的兒子去?"

小兒子的一句話,讓我平生第一次,認真開始關心世界的貧困和不幸的人,而不是像往常一樣,僅僅是跟著教會捐款。我開始反省自己並給大兒子發了短信:

我意識到自己過去並未真正關心貧困的人,我只願意付出自己多餘的去幫助他們,並沒有準備好犧牲自己。我目送你進藤校的時候,是希望你將來有更好的生活(you have a better life),最後卻變成,你想要一個更好的世界(you want a better world)。是我沒跟上你的成長。

故事很感人,但寫下這個故事的媽媽也值得人們欽佩。因為她懂得理解、傾聽、改變、反思。最理想的教育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父母讓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經歷了一次再教育。

如今,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家長的重要性。就以國際教育領域的融尚私塾為例,其創始人nini認為,如果無法讓家長接受融尚私塾的教育理念,以"學術能力、思辨能力、溝通能力、自我認知、利他精神"五大核心能力為發展目標,那麼只得讓家長另請高明。畢竟,家長是教育之中的重要一環。這樣的觀點與態度,都是極其犀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