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谷”沙漠裡活了5萬年的魚,即使生死由天,也拼力的活下來

沙漠氣候炎熱多變,總是風沙席捲,熱浪排天,即使是耐熱耐乾的仙人掌也沒法自由生長。

由於人煙稀少,沙漠裡總有各種神秘的傳說,不管是樓蘭古城還是白日飛雪,在大家眼裡,沙漠始終是獨特又能牽動人心的存在。

“死亡谷”沙漠裡活了5萬年的魚,即使生死由天,也拼力的活下來

圖片來源丨攝圖網

在北美海拔最低、最乾燥、最熱的地區,有一片叫做死亡谷的沙漠谷地。由於地勢原因,只有碰到厄爾尼諾現象,這裡才能形成有效降水。

雖然這裡出現過印第安文明,但現在毫無生氣,而且在三百多萬年中,死亡谷越來越乾旱,夏天溫度經常到37℃以上。如今只是一層層覆蓋你講魚岩鹽層的堆積。

“死亡谷”沙漠裡活了5萬年的魚,即使生死由天,也拼力的活下來

死亡谷東部有一個叫魔鬼洞的地方,深度約有130米,在50萬年前形成。這個難得的天然洞,生存著一種魚,從5萬年前出現到現在,歷經各種風出雨打,硬扛著歲月變遷的痛苦,依然在魔鬼洞裡艱難的求生。

這種魚叫沙漠魚,體型嬌小,但每天都在努力的活著。

由於條件限制,魔鬼洞裡的難以形成頗具規模的水域,大多都是淺水窪。在這種環境中生存的沙漠魚受條件限制,體型只有拇指大小。

根據資料顯示,魔鬼洞裡水域的溫度常年保持在33.3-33.9℃之間,而且特別缺氧,惡劣的環境基本養不活什麼生命,只有沙漠魚,才可以在這種朝不保夕的環境裡艱難的尋求生存機會。

“死亡谷”沙漠裡活了5萬年的魚,即使生死由天,也拼力的活下來

沙漠魚是鱂魚中的一種,部分資料也叫它魔鬼洞鱂,簡稱魔鱂。

沙漠幾乎是寸草不生的死亡地帶,而它的出現,也引發了很多人的遐想。有專家認為,沙漠魚是路過沙漠的鳥留下的。雖然沒有可靠考證,但目前也只有這個解釋相對合理一點了。

“死亡谷”沙漠裡活了5萬年的魚,即使生死由天,也拼力的活下來

生物的進化總讓人出乎意料,在環境極度惡劣的魔鬼洞裡,沙漠魚並不是一副病懨懨的樣子,即使高度缺氧,它們也活蹦亂跳。

通過對它的研究,人們發現沙漠魚的發育受環境的影響很大,其優秀的適應性不但完全習慣了沙漠裡的生活,而且體型大小控制得很好,自然狀態下的大腦以及行動都很靈活。

科學家們把這個現象歸咎為表型可塑性(與遺傳法相悖,大意是:同一基因型受環境的不同影響而產生的不同表型,是生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

“死亡谷”沙漠裡活了5萬年的魚,即使生死由天,也拼力的活下來

由於魔鬼洞裡的水資源也日漸減少,所以大家為了保護沙漠魚,人工仿製了三個類似的生存環境。新的環境為魚的生存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空間,沙漠魚的體型也開始變大,跟原始的沙漠魚有了一些不同。

如今死亡谷已經成了熱門景點,魔鬼洞裡的沙漠魚也漸漸走入大家的視線。雖然他們都遠在美洲大陸,但有機會去死亡谷旅遊的朋友,倒是可以去看看這種神奇的沙漠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