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打嗝的《嗝嗝老师》,又是一出印度好戏

在印度,一个贫穷的孩子可能会遭遇什么?

电影《起跑线》隐约点出了一个侧面:托教育平权的福,穷人家的孩子通过申请或抽签,或许可成为万中挑一的幸运儿,进入教育资源丰厚得多的私立学校。

但入校之后会怎样?

那些天生起跑线起点不同、后天成长教育环境又迥异的孩子,能否与其他孩子一样大步奔跑?

《起跑线》里通过一个自私虚伪的女校长道出他们会面临的问题:跟不上学习进度,大部分人都会被劝退。所以让他们入读,结果不过是“抢占”教育资源。

起跑线不同的人,真的就无法同样大步奔跑吗?或者说,阻碍他们大步奔跑的真的只是因为起跑线不同吗?

不停打嗝的《嗝嗝老师》,又是一出印度好戏

再度聚焦教育问题的《嗝嗝老师》,简直像《起跑线》姊妹篇,它把我的疑问往前推进演绎并加以解答:穷人的孩子进入高等私立学校后,等待着他们的会是什么?他们又将做出怎样的回应?

《嗝嗝老师》的主角奈娜患有妥瑞氏症(即抽动秽语综合征),会不由自主发出“嗝嗝”等怪声,偶尔面部甚至肢体会抽动,越是紧张越会如此。

毫无疑问的,她从小就被旁人当作怪人,同学也好,店员也罢,会对她投来或嘲弄或鄙夷或好奇的眼神,她爸爸都觉得带她出门很丢人。

好在奈娜碰到了一个好校长,不但力排众议同意她和普通孩子一起读书,还当着所有学生和家长的面,邀她上台介绍自己的疾病,让大家包括奈娜接受不一样的她。

长大后的奈娜生存环境更酷于童年。拥有双硕士学历的她,屡屡被学校拒绝——无论她多么强烈表达想当老师的愿望和能力。她的疾病,始终是有形的壁垒,隔开她和“正常人”。

不停打嗝的《嗝嗝老师》,又是一出印度好戏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套路,多看几部电影的观众都能猜中。不折不挠的奈娜必然是被招聘入校了,并且按照主流商业片规则最后一定教课成绩辉煌。

这不就是印度版的《叫我第一名》吗?有人发出冷冷嘲笑声。

没错,电影拍到现在,故事法门早就被摸索得七七八八,不然也不会有形形色色的编剧策略书,乃至教人如何“21天搞定电影剧本”。

但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哪怕取材自同一个故事,不同的拍摄手法不同的剪辑效果不同的演员诠释不同的侧重点,都会让它绽放独一无二的神采。

比如《嗝嗝老师》里,最打动我的不是奈娜如何运用不拘常理妙趣横生的魔法教学,不是她一次次站在顽劣学生这边为他们争取权利,不是她一次次煲出温暖励志的鸡汤,而是她的家访。

不停打嗝的《嗝嗝老师》,又是一出印度好戏

奈娜被指派的9F班级学生是由于义务教育才收的14名贫困生,虽然从校工之口,她已得知这些如今顽劣不堪的孩子刚入学时也是积极好学。只是由于受到其他学生排挤,老师也不重视,才自甘堕落,“不可救药”。

但听说是一码事,眼见则是另一码事。

生平第一次去贫民窟,奈娜显然受到极强震撼。

学生们帮着家长或卖菜,或修补车子,或操持家务,承载养家使命的他们其实早失却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更心酸的是大家一起排队等水。学生家长看到老师第一反应居然是:“老师您也是来等水的吗?”水一来众人蜂拥而上,把呆立一旁的奈娜挤得步履蹒跚。

在缺食少水、活得磕磕绊绊的条件下,别说关心孩子教育问题了,要想保有体面、尊严和希望,恐怕都非易事。

无怪乎学生会说: “9A班的学生有仆人帮他们擦屁股,我们想蹲坑就要排50米的长队。”这是谁也规避不了的无形壁垒。

这次家访真正让奈娜走近了她的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与怕,恐惧和绝望。

不被祝福、遭遇双重歧视(身体歧视与阶级歧视)语境下的人物碰撞在一起,具有天然戏剧张力,是因为彼此都有挣脱现实桎梏的渴望,彼此才能一起奋斗和成长。

不停打嗝的《嗝嗝老师》,又是一出印度好戏

所以奈娜叫学生们把恐惧写在纸上,折成飞机扔出去。她说:“你的生活停留在写满你的恐惧的这一页,但如果能忍受它们,这些现实,会为你的飞翔助力。”

顽石一般的阿提什也才会被感化,说出肺腑之言:“您教了用北极星辨别方向。我虽然不懂方向,但是在地球上,您就是我们的北极星。”

表面上,电影讲的是学生和学校达成了和解;事实上,奈娜亦是生活的学生。她在“教”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受”,达到了和父亲、和生活的和解。

“我能放飞飞机,却不知道它能飞向何处。”愿每个人都能面对并接受、喜爱真实的自己,找到飞行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