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的三月——這就是詩和遠方


青海湖又名“措溫布”,即藏語“青色的海”之意。位於中國青海省內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中國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內流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遊覽勝地。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的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面積持續8年增大。2014年10月20日9時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側出現“龍吸水”壯觀場景。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青海湖地處高原,在7,8月份日平均氣溫也只有15度左右,此時是青海湖最美之時,環湖千畝油菜花競相綻放,碧波萬頃的湛藍外圍散佈著金燦燦的亮黃,高山牧場的野花五彩繽紛,如綢似錦,數不盡的牛羊膘肥體壯,點綴其間。

2018年4月1日,青海湖開始解凍,解凍時間較歷年平均推遲了14天。 2018年4月24日,青海省已註銷青海湖礦業權。

青海湖水補給來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餘條,呈明顯的不對稱分佈。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條河,發源於祁連山支脈的阿木尼尼庫山,長約300公里,幹流長92公里,支流有幾十條,較大支流有10多條,下游河面寬約50~100米,深達1~3米,PH8~8.2。流域面積16570平方公里,約佔湖區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徑流量11.2億立方米,佔入湖徑流60%。

青海湖每年獲得徑流補給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哈爾蓋河,這4條大河的年徑流量達16.12億立方米,佔入湖徑流量的86%。是魚類迴游產卵和鳥類較集中地區。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補給13.35億立方米,降水補給15.57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4.01億立方米,總補給為34.93億立方米,湖區風大蒸發快,每年湖水蒸發量39.3億立方米,年均損4.37億立方米。

青海湖周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生產也有著廣闊的前景。當地人民在優先發展牧業的同時,還有計劃地開墾飼草飼料基地,辦起了國營農場,發展以油料、飼料為主的農作物生產,並且在昔日荒涼的寂寞的草原,相繼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興城鎮,接著還辦起了一批工廠、礦山,其中有煤、建材、機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裡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對發展畜牧業和農業有著良好的條件。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古代名著《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以後,隋唐時代,這裡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

交通 青海湖的南北兩岸曾是絲綢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109國道在青海湖南部自東向西橫穿湖區,315國道則從青海湖北部穿越湖區。此外湖區還有相當數量的低等級公路及各種簡易公路遍及各鄉鎮,形成了可通達湖區各處的公路交通網。

鳥類資源 湖區鳥禽有163種,分屬14目35科,總數在16萬隻以上,其中斑頭雁2.13餘萬隻、棕頭鷗4.5萬餘隻、魚鷗8.74萬餘隻、鸕鷀1.12萬餘隻。此外有鳳頭潛鴨、赤麻鴨、普通秋沙鴨、鵲鴨、白眼鴨、斑嘴鴨、針尾鴨、大天鵝、蓑羽鶴、黑頸鶴等。

魚類資源 湖中盛產全國五大名魚之一——青海裸鯉和硬刺條鰍、隆頭條鰍。青海裸鯉平均年產量為5165噸,1949~1985年共生產裸鯉191180噸,隨著時間推移,資源衰退,裸鯉產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裸鯉每年6~7月迴游源流河中產卵,為食魚鳥提供豐富食物條件。1964年國家將青海湖列為保護對象,青海裸鯉列為國家重要名貴水生經濟動物。

湖面增加 2008年青海湖的水體面積為4317.69平方公里,比07年同期增加了46.38平方公里,是青海湖水體面積自2004年以來連續第四年持續增長。這是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衛星遙感中心於近日對青海省大型湖泊、水庫水域面積監測顯示的結果。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和重要溼地,作為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影響,青海湖水體面積不斷減小、湖水水位持續下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強化保護 日前,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監測表明,青海湖面積自2004年降至40多年來最低點後已連續3年增長,青海湖水域面積較上年同期增大43.81平方公里。青海湖水量不斷增加,生態環境日益好轉,很大程度上為改善江河下游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其中凝聚著青海省政協的聰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