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常在中亚各地称霸建国|文史宴

说起伊犁这个城市,大多人可能并不算太熟悉。但很多人依稀可以记得,这似乎是新疆的一个城市,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曾经被贬到过伊犁。而对唐朝历史了解的可能还知道唐朝名将·伊丽道大总管·苏定方平定西域的故事。再往前呢?伊犁大约是属于西域的吧?至于是之前西域哪个国家,或者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可能就很少人知晓了。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最早见于中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汉时伊犁为乌孙国属地。

笔者认为写文章,就应该尽量写出百度未言及之处。所以,笔者这篇讲述伊犁的文章会把重点放在唐朝之前的伊犁。那段时间的伊犁究竟是怎样的呢?

先秦:瑶池王母的邻居

1

伊犁,名称来自于伊犁河。据《西域地名》,伊犁河的原本语言应为【lli】,在《汉书》称为伊列水,在《新唐书》则为伊丽河与帝帝河。在清代,伊犁甚至是新疆的代称。

很多人可能以为伊犁是新疆的一个市——伊犁市。其实不然,伊犁的全名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作为全中国惟一的一个副省级自治州,伊犁还下辖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这两个地级行政区。可见,伊犁在如今中国的地位很是特殊。

然而,伊犁在史前时代的事迹真是难以探寻。然而就算跳转到先秦时代,也是渺茫难寻,毕竟如今的新疆地域是古时中原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考证,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亚北部居住着三个部族。

哈萨克丘陵地带:阿尔吉帕人;

伊犁河、楚河流域:伊赛顿人;

斋桑泊至阿尔泰山山麓:阿里马斯普人。


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常在中亚各地称霸建国|文史宴


希罗多德笔下

前7世纪至前5世纪中亚北部人群分布

我国最早记载伊犁所在的西域地区的材料居然是《穆天子传》。《穆天子传》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册类似神话的书,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西周有个周穆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骑着八匹骏马到处蹦跶。有一次,周穆王【一路向西】,最终来到了传说中西王母的国度。据说周穆王和西王母在期间有还有一段云雨之事,周穆王在临别时候还许诺会再次回到西王母国。然而,他最后还是食言了。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他的名篇《瑶池》中这样说道: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传说中的周穆王没有再次来到西王母之国,这跟我们今天讲的伊犁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穆天子传》并不是一册简单的神话书,该书在战国后期的一座魏王墓里发现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4世纪。也就是说这本书是春秋时期的作品,一部【春秋时代人眼中的世界】。

有学者认为,西王母之国可能就是在斋桑泊至阿尔泰山山麓一带,而传说中的瑶池,就是在斋桑泊。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说的伊犁,其实就是在瑶池的隔壁。

西汉:决胜西域之地

2

如上节所说,先秦时期的伊犁河流域可能居住的是【伊赛顿人】。这和遍布西域的【塞人】又有何关系呢?这不得不说起两汉时期的西域了,很明显,地处新疆的伊犁,是属于西域的。

西汉时期,据说西域有三十六国。《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时期通西域,原本是三十六国,后来稍稍分成了五十多个国家。

这些国家都在匈奴的西方,乌孙国的南方。匈奴是个什么种族大家都清楚,汉朝时期匈奴可谓是汉朝最大的对手,盘桓在北方草原。而这个乌孙国呢?就跟我们的伊犁大大有关啦。

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荀令君——的堂兄荀悦是一位史学家,著有《汉纪》,他甚至列出了三十六国的名目。然而荀悦列的国名一直很有争议,比如他将汉元帝时期才设置的乌贪(訾离)划进去了,还将卑陆国的治所渠类谷弄成了一国。除此之外,三十六这个数字也很有争议。

然而,其实荀悦笔下的三十六国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他说三十六国,其实指的是二十七个【小国】与九个【次大国】。很多人好奇荀悦没有将【大宛】和【乌孙】划入三十六国,其实荀悦就是在暗示:【大宛】和【乌孙】是大国呀。

而这【大宛】和【乌孙】两个西域大国的兴衰存亡,都是和伊犁这个地方息息相关的。

我们在上一节说到,在公元前7世纪,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是伊赛顿人。据学者推测,这个伊赛顿应该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在公元前6世纪20年代末,伊赛顿人向西扩展到了锡尔河的北岸。锡尔河是中亚的一条河流,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个国家。从此,伊赛顿人又被波斯人称为塞种。

其实,塞种人本来就是波斯人对锡尔河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而【塞人】指的就是【塞种人】。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的塞种,就是西方史学界的提到的【sakā】,直到公元前177/176年,塞种人一直占有如今伊犁河、楚河流域。那这个时间点,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在公元前177或176年,闻名遐迩的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了月氏。月氏人原本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东方,此时却不得不向西退却,来到了塞种人(即伊赛顿人)居住的伊犁河流域。

我们并不知道此时的塞种人是否好客,只是知道月氏人直接夺走了塞种人的地盘,赶走了原来的塞王。并占有了伊犁河流域。

然而好景不长——原本一度从属于月氏、居住在哈密附近的乌孙部落,其首领猎骄靡在匈奴军臣单于的支持下,于公元前130年左右远征月氏,并占领了伊犁河流域。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年月氏往西撤退的时候,冲击了乌孙的牧地,还杀死了猎骄靡的父亲。所以,猎骄靡此战,可谓是【伊犁复仇战】。

从此,乌孙国依靠伊犁河流域的地盘,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了西域的一个强国。

很明显,北方的匈奴是想依靠乌孙来控制西域,然而乌孙国却选择纵横捭阖于西汉与匈奴之间,与双方都有婚姻的政治联盟。

到了汉宣帝的公元前71年,乌孙与汉军合击,大破匈奴。从此,乌孙与西汉算是【正式结盟】,匈奴对西域的经营也开始走下坡路,而西汉也从此开始了征服西域的道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建立西域都护府,督录五十国。


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常在中亚各地称霸建国|文史宴


谭其骧历史地图集

西汉西域都护府

故而,居住了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可谓是西汉与匈奴决胜西域的关键。然而,西汉肯定不满足于只是和乌孙联盟。公元前53年,乌孙内部发生内乱,西汉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将乌孙国分成了大昆弥和小昆弥,从此乌孙国变成了西汉的属国。

大家是不是已经差点忘了原来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种人呢?他们中只有少数人选择接受大月氏(之后是乌孙国)的统治,大多数人是跑到了锡尔河的北岸。之后,大约在公元前140年,锡尔河北岸塞种人的选择,可谓影响了当时的整个亚洲。

A部分塞种人:渡锡尔河南下,进入阿姆河以南,灭亡巴克特里亚王朝,建立【大夏】。

B部分塞种人:同样是选择渡锡尔河南下,然而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建立【大宛】。

C部分塞种人:往西迁徙,到达了咸海、里海以北,建立【奄蔡】。

D部分塞种人:继续选择留在锡尔河北岸,建立【康居】。

另外还有未到锡尔河北岸、选择南下到帕米尔地区的塞种人。他们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E部分塞种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乾陀罗地区,建立了【罽宾】。

F部分塞种人:东入塔里木盆地,建立若干个城郭小国。

学者们分析,塞种人建立的政权名字不一样,是因为塞种人(即伊赛顿人)原本就是一个部落联盟。

汉唐之间:渺茫难寻

3

西汉末年,王莽执政,对西域诸国的待遇每况愈下。不给钱,当然就不干了啦。于是,西域诸国都选择和汉朝廷分道扬镳,重新投入了匈奴的怀抱。

刘秀建立东汉后,东汉又与西域连通。然而当时的汉朝廷主要诉求是维稳,所以并没有花大力去争夺西域。到了汉明帝时期,东汉与匈奴开战,开始争夺西域宗主权的战争。此后,便是闻名的班超定西域。

然而此时的伊犁乌孙国便没有多少记载,早在西汉后期,乌孙国被汉朝分为大小昆弥之后,国力就日渐衰败,要多多仰仗大汉的西域都护。然而,东汉和帝的公元94年西域都护府下并没有乌孙国的身影,可见此时孱弱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可能是依附于其他部落。不知是已然衰弱的匈奴,还是曾兴盛一时的鲜卑大人檀石槐联盟?


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常在中亚各地称霸建国|文史宴


摘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东汉卷》

汉末大乱,三国鼎立,在曹魏史料中依稀可以看到乌孙与龟兹、康居等国向曹魏“无岁不奉朝贡”的身影。然而其实这则材料可信度存疑,当时曹魏对西域的控制力可能只限于高昌、焉耆和于阗等国。

南北朝时期,北魏与柔然角逐西域之宗主权。期间,太武帝拓跋焘派使者出使西域,来到乌孙国的时候。乌孙王非常高兴:“那个破洛那和者舌两个国家,很早就想臣服于大魏,可惜没有门路。”

破洛那就是当年的大宛国,者舌则是康居国。

从乌孙王此时的话语可以看出:当年伊犁河流域的强国乌孙,已经不成气候。

唐以后:内亚枢纽

4

唐以后,伊犁的地位又重要起来。

唐高宗时,苏定方被任命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平定阿史那贺鲁之叛乱,统一西域,伊犁地区则归北庭都护府管辖。晚唐五代,伊犁的葛罗禄部与回纥、牙格马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

辽国灭亡后,其残部耶律大石转战西域,消灭喀喇汗王朝,并击败塞尔柱帝国的干涉军,建立西辽,葛罗禄部选择投降。

到成吉思汗西征时,西辽解体,葛罗禄部继续投诚,从此伊犁地属于察合台汗国。明朝时,伊犁被卫拉特蒙古夺取。

清朝平定准噶尔,设立了伊犁将军的职位。从此伊犁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比如修建伊犁九城,伊犁也成为了新疆的代名词——也成为了著名的流放地。开篇所说的林则徐,就是流放到了伊犁的惠远城。晚清时期,伊犁地区起义与外战频发,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1949后,伊犁地区的行政建制常常变化。终于在1985年,伊犁地区成立,直辖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2001年,又撤销伊犁地区,成为如今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笔者常常听说,伊犁常被称为【塞外江南】,产业也是以农林牧渔为最。听说伊犁有那拉提草原、昭苏草原等天然美景,又有唐代弓月城和伊犁将军府等古迹遗址。


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常在中亚各地称霸建国|文史宴


伊犁特克斯县的八卦城

古时西域国家具有奇特的风土人情,特别是曾经强盛的乌孙国。据记载,乌孙国“不田作中书,随畜逐水草”。细君公主到了乌孙最后,说那边的人以穹庐为室。两千年前的游牧生活,纵情草原,驰骋牧场,这与如今伊犁人直爽的性格应该也不无关系吧?

可惜,笔者并未涉足过此地。此次动笔写下此文,实是因为对西域的早期历史颇有兴趣,于是从文字资料中国去探寻古城伊犁的一两段历史。

故而,笔者不会做太多的文学抒情,毕竟自身不是如今伊犁风色的亲历者。只望近年可以去趟新疆,去趟伊犁,期待可以感受当年西域之一二风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