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五代时马氏楚国以长沙县治为国都

唐朝末年,经过黄巢大军的沉重打击,唐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各地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唐天佑三年 (907),唐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原名朱温)废唐自立,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从此,我国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南方与河东地区(今山西)则分别产生出10个割据政权,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A1] 。

湖南自黄巢大军北去之后,各地武装势力纷纷崛起,相互征战,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长沙是各军事集团激烈争夺进而割据称雄的最重要目标。中和元年(881)至景福二年(893),长沙兵乱频仍,数易其主,先是江西牙将闵勖驱逐湖南观察使,占据潭州城,做了钦化军节度使;接着割据衡州的周岳取潭州,改做了武安军节度使;然后是原闵勖旧部、邵州刺史邓处纳邀集割据朗州的雷满占领潭州,仍被诏封为武安军节度使。次年,另一支军阀势力即原江淮军阀孙儒部将刘建锋、马殷率领10万之众,从江西进入湖南醴陵。驻守潭州城东龙回关的邓处纳部将投降,随后马殷带领先锋部队从潭州东门进入城内,正在府邸宴饮作乐的邓处纳被擒处死。唐乾宁二年(895),刘建锋被授以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则被授以内外马步都指挥使。

马殷[A2] ,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素以骁勇著称。刘建锋因奸污军卒陈瞻之妻而被陈以铁挝杀死,潭州一时无主,正在邵州领兵作战的马殷被诸将领迎回潭州后,其部将即以大轿将他抬到节度使署大厅,听其升堂发令。不久,唐朝廷即授之以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光化元年(898),又升其为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从此爬上了湖南最高统治者的宝座。

天祐四年(907),割据湖南的马殷向后梁修表纳贡,被朱全忠封为楚王。天平四年(910),应马殷之请,后梁加封其为天策上将军。于是,马殷援引唐朝诸王建立行台的典制,在潭州城内建天策府,置左右相,“有文苑学士之号、知调令之名,总制二十余州,自署官吏,征赋不供”,已粗具立国的雏型。龙德三年(923),后唐代梁,马殷又称臣纳贡;更为优容的后唐庄宗李存贡于天成二年(927)册封其为楚国王。马殷乃仿效天子体制,建宫殿,置百官,唐代潭州城即长沙县治所在城区成为其都城。从此,长沙进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马楚时代。

马楚全盛时,辖地极为广阔,共22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3节度使,包括了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广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作为马楚国都的长沙城,其活动范围较隋唐时期大幅扩展。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黄朴华先生根据考古发掘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后,推断马楚国都长沙城南线移至今城南路位置,南移距离接近200米;西城墙移至湘江岸边,西移距离约为100米;北线城池仍在今营盘路北侧一线(若以长沙城市活动范围而言,则北面北移了约2100米)。即五代时期长沙城池的四至范围大体为:北在今营盘路北侧一线,东至今芙蓉中路西侧、建湘路、落星田街、东庆街、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一线,南至今城南路,西至今湘江中路东侧,大致为南北长2400米、东西宽1400米的长方形格局。

历史上素称马殷谨厚,他在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到了晚年,马殷却纵情于声色,大兴土木,恣意享乐,走起下坡路来。

后唐长兴元年(930),马殷去世,其子马希范继位。马希范在位时,比其父晚年更加骄奢淫佚,大兴土木,搞了不少王家建筑,虽是劳民伤财,但这些王宫建筑的出现,对于改变长沙城市建设的风貌却起了不小的作用。马氏一朝在长沙城西北造有天策府,在城北营建了会春园避暑胜地,于城南建有碧湘宫、九龙殿,于城东建有小瀛州,城西建有明月圃,均极尽豪华。

天策府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府内有天策、光正等楼16座,天策、勤政等5堂,《新五代史》也记载:“殷请于梁依唐太宗故事开天册府,置属官,太祖封殷为天策上将军,以廖光国等为十八学士……”明《长沙府志》指其具体位置在德润门外,即小西门外。《通鉴》云:“马希范作天策府,极栋宇之盛,户牖栏槛皆饰以金玉涂壁,用丹砂数十万斤,地衣春夏用角簟,秋冬用木棉。天策府中构九龙殿,以沉香为八龙,各长百尺,抱柱相向,作趋捧势,而己座其间,自谓一龙也。凌晨将坐,先使人焚香于龙腹中,烟气郁然出,若口吐焉。所造龙殿,垂珠帘绣幕,香囊流苏,盘中花果,金枝玉叶,妓房歌室,朝夕兰薰。”也就是说,马希范时,天策府内部进行了极为奢华的装饰。内饰既已如此,其外部碧瓦飞檐、雕梁画栋、巍峨华丽,自不在话下。另有配套的宫苑式花园文昭园,宋代何承矩《文昭园闻提壶》诗:“马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啼鸟不知人世变,数声犹傍水边来。”颇带戏谑。

会春园本是马殷在城北城外所建行宫,殿宇宏伟。马希范将其加以扩建,占地数千亩,耗资巨万,作为与姬妾避暑宴游的场所。会春园内有嘉宴堂、金华殿、碧浪湖、紫薇山、祓禊亭、流怀亭等主要景点。这些景点中,早就有的碧浪湖被扩大到千亩,且清底加深,清出的泥土堆积成山,紫薇山即是人力造山的结果,“紫薇栖凤,碧浪潜龙”,其浩渺气象无与伦比。园中景物位置,据文献考之,山傍碧浪湖,在佛寺后,准以开福寺位置,金华殿(行宫)应在寺前,嘉宴堂乃一园中风景最胜处。园中亭榭又佐以祓禊亭、流怀亭等九曲水觞的意境。其建筑艺术,在南宋张栻《题长沙开福寺》中有简略记述:“长沙开福阑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砖甓,皆为鸾凤之形。”读此记,可以追思会春园当日的宏丽。即使是砖瓦雕饰,都作鸾凤形,其金碧辉煌,轩昂栋宇的气势可见一斑。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会春园所用的建筑材料之多,雕刻、烧制、彩绘工艺之精等等,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工艺技术水平。据《十国春秋》,马希范“常携子弟僚属于会春园游宴,学十徐仲雅等赋诗上觞,昼夜无度。”可见会春园内宴游活动之盛,裙带粉脂之浓。徐学士诗作中有数联甚为当时所称道:“珠玑冷影偏粘草,兰麝香浓却损花”,“山色远堆螺黛雨,草梢春戛麝香风”,“衰兰寂寞含愁绿,小吉妖娆弄色红”。这些诗句都是马氏糜烂生活的真实记录。马希范曾于会春园划地创设开佛寺,对湖湘文化和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开福寺遂成为长沙佛教一大丛林。

城东所建小瀛州,在现城东马王街附近。清饶智园《十国杂事诗》注云:“《善化县志》:城内玉带沟侧有小瀛洲……按殷仿唐太宗十八学士登瀛洲故事,今城内马王街有马王庙祀殷。傍有方塘,塘中有小岛名小瀛洲,居人植柳,四面环碧,麓山送青,风景绝胜。”直到20世纪20年代,此处犹有林泉木石之胜,小岛犹存,尚有石桥可通。

马氏在长沙所建园林还有明月圃,今城西藩城堤附近有明月池和明月街,可能即明月圃遗址。据《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所记,马殷曾命幕客徐仲雅赋诗云:“凿开青帝春风圃,移下姮娥夜月楼。”

城南马氏遗迹有碧湘宫、九龙殿、葵园等。宋代陶弼曾有咏碧湘宫诗云:“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成山。”当时这里宫殿楼阁掩映在丛绿之中,江波粼粼,帆墙片片,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可惜自宋以来,宫殿俱毁,民房增多,这一源于马氏的游览胜境渐成街市。

马氏在长沙的建设为长沙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因库力不支,又大肆搜刮,常赋之外,强令额外征收,大县贡米2000斛,中县1000斛,小县700斛,无米则输布帛,以致民怨沸腾。这也应是周到马氏政权灭亡的原因之一。

后汉天福元年(947),马希范死,马希广、马希尊、马希崇等马氏兄弟各谋继位,史称“五马争槽”。后汉乾祐三年(950),马希尊率军攻陷长沙,杀死马希广,自立为楚王。次年,马希崇又推倒马希尊。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国乘马楚内乱,派大将边镐率军进入湖南,占领长沙。

马楚灭国后,边镐奉命将马氏家族及其将佐1000余人迁往南唐都城金陵。这1000余人在长沙湘江岸边登舟之日,行者悲恸欲绝,“送者皆号泣,响振川谷”。显赫一时、“雄于列国”的马楚统治终于在一片悲泣声中宣告结束。据史载,马楚灭亡前夕,长沙曾流传有“鞭(边)打马,马急走”的童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