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五代時馬氏楚國以長沙縣治為國都

唐朝末年,經過黃巢大軍的沉重打擊,唐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各地藩鎮勢力日益強大。唐天佑三年 (907),唐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原名朱溫)廢唐自立,建立梁朝,史稱“後梁”。從此,我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朝代;南方與河東地區(今山西)則分別產生出10個割據政權,我國曆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A1] 。

湖南自黃巢大軍北去之後,各地武裝勢力紛紛崛起,相互征戰,陷入極大的混亂之中,長沙是各軍事集團激烈爭奪進而割據稱雄的最重要目標。中和元年(881)至景福二年(893),長沙兵亂頻仍,數易其主,先是江西牙將閔勖驅逐湖南觀察使,佔據潭州城,做了欽化軍節度使;接著割據衡州的周嶽取潭州,改做了武安軍節度使;然後是原閔勖舊部、邵州刺史鄧處納邀集割據朗州的雷滿佔領潭州,仍被詔封為武安軍節度使。次年,另一支軍閥勢力即原江淮軍閥孫儒部將劉建鋒、馬殷率領10萬之眾,從江西進入湖南醴陵。駐守潭州城東龍回關的鄧處納部將投降,隨後馬殷帶領先鋒部隊從潭州東門進入城內,正在府邸宴飲作樂的鄧處納被擒處死。唐乾寧二年(895),劉建鋒被授以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則被授以內外馬步都指揮使。

馬殷[A2] ,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縣)人,素以驍勇著稱。劉建鋒因姦汙軍卒陳瞻之妻而被陳以鐵撾殺死,潭州一時無主,正在邵州領兵作戰的馬殷被諸將領迎回潭州後,其部將即以大轎將他抬到節度使署大廳,聽其升堂發令。不久,唐朝廷即授之以潭州刺史、判湖南軍府事。光化元年(898),又升其為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從此爬上了湖南最高統治者的寶座。

天祐四年(907),割據湖南的馬殷向後梁修表納貢,被朱全忠封為楚王。天平四年(910),應馬殷之請,後梁加封其為天策上將軍。於是,馬殷援引唐朝諸王建立行臺的典制,在潭州城內建天策府,置左右相,“有文苑學士之號、知調令之名,總制二十餘州,自署官吏,徵賦不供”,已粗具立國的雛型。龍德三年(923),後唐代梁,馬殷又稱臣納貢;更為優容的後唐莊宗李存貢於天成二年(927)冊封其為楚國王。馬殷乃仿效天子體制,建宮殿,置百官,唐代潭州城即長沙縣治所在城區成為其都城。從此,長沙進入了一個引人注目的馬楚時代。

馬楚全盛時,轄地極為廣闊,共22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3節度使,包括了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廣東北部的一部分地區。作為馬楚國都的長沙城,其活動範圍較隋唐時期大幅擴展。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黃樸華先生根據考古發掘並結合文獻資料進行研究後,推斷馬楚國都長沙城南線移至今城南路位置,南移距離接近200米;西城牆移至湘江岸邊,西移距離約為100米;北線城池仍在今營盤路北側一線(若以長沙城市活動範圍而言,則北面北移了約2100米)。即五代時期長沙城池的四至範圍大體為:北在今營盤路北側一線,東至今芙蓉中路西側、建湘路、落星田街、東慶街、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一線,南至今城南路,西至今湘江中路東側,大致為南北長2400米、東西寬1400米的長方形格局。

歷史上素稱馬殷謹厚,他在政治上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人民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經濟上,採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到了晚年,馬殷卻縱情於聲色,大興土木,恣意享樂,走起下坡路來。

後唐長興元年(930),馬殷去世,其子馬希範繼位。馬希範在位時,比其父晚年更加驕奢淫佚,大興土木,搞了不少王家建築,雖是勞民傷財,但這些王宮建築的出現,對於改變長沙城市建設的風貌卻起了不小的作用。馬氏一朝在長沙城西北造有天策府,在城北營建了會春園避暑勝地,於城南建有碧湘宮、九龍殿,於城東建有小瀛州,城西建有明月圃,均極盡豪華。

天策府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府內有天策、光正等樓16座,天策、勤政等5堂,《新五代史》也記載:“殷請於梁依唐太宗故事開天冊府,置屬官,太祖封殷為天策上將軍,以廖光國等為十八學士……”明《長沙府志》指其具體位置在德潤門外,即小西門外。《通鑑》雲:“馬希範作天策府,極棟宇之盛,戶牖欄檻皆飾以金玉塗壁,用丹砂數十萬斤,地衣春夏用角簟,秋冬用木棉。天策府中構九龍殿,以沉香為八龍,各長百尺,抱柱相向,作趨捧勢,而己座其間,自謂一龍也。凌晨將坐,先使人焚香於龍腹中,煙氣鬱然出,若口吐焉。所造龍殿,垂珠簾繡幕,香囊流蘇,盤中花果,金枝玉葉,妓房歌室,朝夕蘭薰。”也就是說,馬希範時,天策府內部進行了極為奢華的裝飾。內飾既已如此,其外部碧瓦飛簷、雕樑畫棟、巍峨華麗,自不在話下。另有配套的宮苑式花園文昭園,宋代何承矩《文昭園聞提壺》詩:“馬家公子好樓臺,鑿破青山碧沼開。啼鳥不知人世變,數聲猶傍水邊來。”頗帶戲謔。

會春園本是馬殷在城北城外所建行宮,殿宇宏偉。馬希範將其加以擴建,佔地數千畝,耗資鉅萬,作為與姬妾避暑宴遊的場所。會春園內有嘉宴堂、金華殿、碧浪湖、紫薇山、祓禊亭、流懷亭等主要景點。這些景點中,早就有的碧浪湖被擴大到千畝,且清底加深,清出的泥土堆積成山,紫薇山即是人力造山的結果,“紫薇棲鳳,碧浪潛龍”,其浩渺氣象無與倫比。園中景物位置,據文獻考之,山傍碧浪湖,在佛寺後,准以開福寺位置,金華殿(行宮)應在寺前,嘉宴堂乃一園中風景最勝處。園中亭榭又佐以祓禊亭、流懷亭等九曲水觴的意境。其建築藝術,在南宋張栻《題長沙開福寺》中有簡略記述:“長沙開福闌若,故為馬氏避暑之地,所謂會春園者。今荒郊中,時得磚甓,皆為鸞鳳之形。”讀此記,可以追思會春園當日的宏麗。即使是磚瓦雕飾,都作鸞鳳形,其金碧輝煌,軒昂棟宇的氣勢可見一斑。從城市建設的角度來看,會春園所用的建築材料之多,雕刻、燒製、彩繪工藝之精等等,反映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建築工藝技術水平。據《十國春秋》,馬希範“常攜子弟僚屬於會春園遊宴,學十徐仲雅等賦詩上觴,晝夜無度。”可見會春園內宴遊活動之盛,裙帶粉脂之濃。徐學士詩作中有數聯甚為當時所稱道:“珠璣冷影偏粘草,蘭麝香濃卻損花”,“山色遠堆螺黛雨,草梢春戛麝香風”,“衰蘭寂寞含愁綠,小吉妖嬈弄色紅”。這些詩句都是馬氏糜爛生活的真實記錄。馬希範曾於會春園劃地創設開佛寺,對湖湘文化和佛教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開福寺遂成為長沙佛教一大叢林。

城東所建小瀛州,在現城東馬王街附近。清饒智園《十國雜事詩》注云:“《善化縣誌》:城內玉帶溝側有小瀛洲……按殷仿唐太宗十八學士登瀛洲故事,今城內馬王街有馬王廟祀殷。傍有方塘,塘中有小島名小瀛洲,居人植柳,四面環碧,麓山送青,風景絕勝。”直到20世紀20年代,此處猶有林泉木石之勝,小島猶存,尚有石橋可通。

馬氏在長沙所建園林還有明月圃,今城西藩城堤附近有明月池和明月街,可能即明月圃遺址。據《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所記,馬殷曾命幕客徐仲雅賦詩云:“鑿開青帝春風圃,移下姮娥夜月樓。”

城南馬氏遺蹟有碧湘宮、九龍殿、葵園等。宋代陶弼曾有詠碧湘宮詩云:“城中煙樹綠漫漫,幾方樓臺樹影間。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成山。”當時這裡宮殿樓閣掩映在叢綠之中,江波粼粼,帆牆片片,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可惜自宋以來,宮殿俱毀,民房增多,這一源於馬氏的遊覽勝境漸成街市。

馬氏在長沙的建設為長沙城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因庫力不支,又大肆搜刮,常賦之外,強令額外徵收,大縣貢米2000斛,中縣1000斛,小縣700斛,無米則輸布帛,以致民怨沸騰。這也應是周到馬氏政權滅亡的原因之一。

後漢天福元年(947),馬希範死,馬希廣、馬希尊、馬希崇等馬氏兄弟各謀繼位,史稱“五馬爭槽”。後漢乾祐三年(950),馬希尊率軍攻陷長沙,殺死馬希廣,自立為楚王。次年,馬希崇又推倒馬希尊。後周廣順元年(951),南唐國乘馬楚內亂,派大將邊鎬率軍進入湖南,佔領長沙。

馬楚滅國後,邊鎬奉命將馬氏家族及其將佐1000餘人遷往南唐都城金陵。這1000餘人在長沙湘江岸邊登舟之日,行者悲慟欲絕,“送者皆號泣,響振川穀”。顯赫一時、“雄於列國”的馬楚統治終於在一片悲泣聲中宣告結束。據史載,馬楚滅亡前夕,長沙曾流傳有“鞭(邊)打馬,馬急走”的童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