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銀:未來5年流入中國債市資金將達7500億至8500億美元

近日,德意志銀行集團中國固定收益策略分析師劉立男發表特別報告,回顧中國債券市場改革開放的成就,展望2019年及中長期發展重點。2月14日,德銀中國公佈了該報告的中文版概要。

2019年春節前夕,彭博確認將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並將自2019年4月起,在20個月內分步完成。對此,劉立男預計,未來五年,投資國內債券市場的海外資金流入規模將達7500億至8500億美元。

此外,德意志銀行研究報告還歸納了2019年中國固定收益市場的三大重點趨勢:一是宏觀政策組合進一步放鬆,包括財政赤字增加至GDP的3%,降低300個基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同時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利率或將下調20個基點;二是債務展期風險,特別是在房地產行業,但由於金融監管從徹底收緊轉向對現有監管政策的平穩實施,整體情況有所緩解;三是人民幣債券市場納入全球指數後對流動性的影響。

預計2019年流入6000-7000億元

劉立男認為,人民幣債券入指將帶動穩定的海外投資流入,加劇人民幣債券收益率的波動。她預計,未來20個月,流入國內債券市場的海外資金規模約為1200億美元,其中480億美元將在2019年底前流入;未來五年,投資國內債券市場的海外資金流入規模將達7500億至8500億美元,海外投資人在國內債券市場上的持有量佔比將攀升至5.5-6%、中國國債市場佔比18-20%、政策性銀行債市場佔比8-10%。

據德銀統計,2018年,全球投資者淨增人民幣債券投資規模為人民幣5120億元(約750億美元), 截至2018年年底,海外投資人持有人民幣債券總量達1.7萬億元人民幣,約為國內債券市場總量的2%。

此前,劉立男預計2019年中國債券市場的總資金流入將有人民幣5500億元(約806億美元),在綜合考慮人民幣債券入指以及全球儲備投資的資產配置,其將這一預測修正至“人民幣6000至7000億元(約879億至1025億美元)”。

至於人民幣債券的收益水平,劉立男表示,近年來,在以市場調節為導向的改革方針下,中國正逐漸放寬對利率及外匯的監管,人民幣債券收益率及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呈上升趨勢。隨著外資參與度的不斷增高,人民幣利率波動也將隨之上升,原因有四:(1)國際投資者正不斷加大對新興市場及亞太地區的價值投資;(2)缺少有效的利率風險對沖機制;(3)人民幣外匯波動影響海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債券的持有;(4)人民幣利率波動受全球風險偏好及美國利率波動的影響。

債市五大關鍵發展

中國境內債市近年來不斷吸引外資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自身的改革開放。

據劉立男總結,過去十年,在國內金融改革開放的支持下,人民幣債券已經成為新興全球投資資產類別,在幾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

首先,自2008年以來,中國固定收益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均顯著發展。截至2018年年底,名義債券市場規模已經自人民幣15.71萬億元增長4.5倍至人民幣85.73萬億元。相對於中國名義GDP,中國國內債券市場規模從2008年名義GDP的49%攀升至2018年的95%。

與全球市場相比,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非常顯著。2002年,中國債券市場在全球債券市場中的佔比僅為0.9%,而2018年下半年,這一比重已高達13%。目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數據,中國債券市場規模約為美國債券市場的30%、歐洲債券市場的45%、日本債券市場的95%,位居全球第四。

就供應量而言,2018年,除約21萬億元新增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國內債券市場的發行總額為人民幣22.74萬億元,是2008年發行總量的3.1倍。劉立男認為,債券供應量的大幅增長主要歸功於三大因素——主權債券及準主權債券發行的增長;企業直接融資的發展;同業存單、資產支持證券、超短期融資債券、證券交易所企業債券、可轉換債券、綠色債券、熊貓債券、永久債券等新債券類別的擴充。

第二,債券市場大舉對外開放。自2013年以來,債市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國內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外國投資呈上升趨勢。2013年年底,海外投資者境內人民幣債券持有量在人民幣4000億元左右,市場總量佔比1.2%。這一指標在2018年年底躍升至人民幣1.71萬億元,市場總量佔比2%。

目前,超過760家境外投資機構活躍於中國的固定收益市場,其中約10%為各國央行或貨幣當局。在債券通下登記的海外投資機構超過500家,2018年債券通平均日成交額為人民幣36億元,同比增長43%。

根據市場數據可以看出,海外投資者更傾向配置低風險資產類別。劉立男認為,國際投資者目前的債券投資配置反映出全球儲備投資對人民幣安全資產的需求;機構投資者對低風險、高流動性債券組合的偏好;以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為首,提前佈局債券入指;以及出於對流動性的擔心,或對國內信貸市場缺乏瞭解,海外投資者對信用風險持更加謹慎的看法。

第三,投資者結構極大豐富,資管份額提升。2008年,機構投資者是債券市場投資者的最主要構成,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特殊機構、保險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投資佔比分別為63%、12%、以及9%。資產管理基金位居第四,市場份額為8%。這四類投資者供持有債券市場總量約93%。

現階段,雖然商業銀行仍是債券市場的主要投資方,但資產管理基金已成為第二大投資方類別。截至2018年年底,資產投資公司的投資額約佔市場總規模的27%。除上述傳統投資者,海外投資者、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公司這些相對較新的投資者,目前投資額共計約達到市場總規模的11%。

第四,信用違約事件更為常見。2014年,信用違約事件打擊了國內債券市場,隨後呈上升趨勢。分析2018年的信用違約事件,劉立男指出,90%以上的違約事件,其債券發行主體均為民營企業。與2015至2016年違約事件主要發生在產能過剩的行業不同,近期民營企業違約主要受高資金成本、融資渠道匱乏所累。她認為,允許信用違約事件的發生是中國企業信貸市場快速發展的必經階段,同時自2018年10月份以來,人民銀行已經實施多項措施,以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條件,民營企業的違約事件應在2019年下半年保持在穩定水平。

第五,監管法規推陳出新。2017年以來,中國金融改革的工作重點轉至管理結構性經濟再平衡所引發的金融和槓桿風險。2018年,中國以金融監管和金融市場現代化為目標,開始實施更加全面的金融市場和監管改革,例如建立了新的金融監管架構、推出新的資產管理法規、加強非正規金融監管、加大金融領域的開放力度等:

德银:未来5年流入中国债市资金将达7500亿至8500亿美元

劉立男認為,未來幾年中國的金融改革將重點放在加強雙支柱宏觀控框架,將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納入其中,以維持宏觀經濟平衡及金融穩定;改善金融部門的監管和監督,以管理金融系統性風險;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加快金融業對外開放;升級金融基礎設施等方面。其中,金融業開放是重中之重,通過引入全球競爭,將有效推動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提升國內金融機構的全球競爭力,鞏固國內金融體系的穩健,並最終有助於提升中國金融體系的效能,支持中國的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