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發朋友圈呢?

手機用戶77198499147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發朋友圈呢?

微信的朋友圈都是一些家人親人和一些工作生活當中的朋友。

這或許跟年齡有關吧!我是一名八零後,我特別願意看別人在微信發的朋友圈,我自己很少或者幾乎不發朋友圈,微信的朋友圈裡都是一些家人親人和朋友,有什麼事情需要解決的時候都是直接就打電話了。


頭條更能激起自己和一些陌生小夥伴之間的共鳴,可以暢所欲言,不屬約束自由自在的感覺吧!

相比於微信朋友圈,我更喜歡頭條,原意在頭條裡發表一些自己的心聲,一些生活工作上的方方面面,特別願意回答問題,總想發表點自己的見解,有時候陌生人給點個贊,發表一個評論自己都幸福得不得了,自己回答的問題,怎麼沒有推薦給首頁呢?怎麼沒有閱讀量?怎麼沒有評論呢?那個真是一會看一會手機,生怕漏掉了每一條信息,可能也許都是陌生人吧!相互在一起交流,沒有那麼多顧忌,那麼多代溝,敢於發表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對於工作和生活當中的人和事看的開了,有些事情不會去表現出來了,會把事情默默的放在心裡。

我是一名八零後,在我生活和工作中發生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或者一些閒言碎語,也不願意去辯論了、也不願意去爭吵了、也不願意去計較了、感覺都沒有必要了,說就說了又能怎樣,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人說。都看開了大不見小不見都過去了,去計較去爭吵去辯論會讓自己活的很累。


人嘛,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回,把自己活好,家庭過好、贍養老人、照顧孩子、拼搏奮鬥、努力工作、身體健康、家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邀請你回答


我就是幾乎不發朋友圈的人。

沒啥,就是不喜歡發而已。

微信剛開始流行時,我也加了幾個朋友,時不時也看他們的朋友圈,還感覺很有意思,經常點個贊啥的。

後來,有一小段時間,我也偶爾發個朋友圈,但是,真的是感覺“事情比較重要才會發”

再慢慢地,朋友越加越多,有的是同事或朋友關係,有的是工作關係,朋友圈裡都好幾百人,這時候,我猛然發現,有的人真的太愛發朋友圈了。關鍵是,隨時隨地都在發。

我看了以後,感覺有的時候很厭煩,又不是什麼特別值得吹捧的事情,何必要呢?

突然又感覺:推己及人,自己發的,人家一定也是這麼感覺,至於嘛?拿出來讓大家看。所以,我幾乎不發朋友圈了。

因為:

朋友圈確實是公開的圈。大家都能看

不過也沒有必要譴責人家,因為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願意發就發,不願意發就不發

願意看就看,不願意看就屏蔽

就這麼簡單。

有時候看朋友圈,還是很有意思的:

1,看他們積極做生意,人人都是微商高手

2,看他們都過得繁花似錦,替朋友高興



3,在朋友圈裡,看,他們孩子一天天長大;看他們的吃喝玩樂;看著一天天的喜怒哀樂…………

(哪天,真能撫摸著一個孩子的頭,溫柔地說“你是我在朋友圈裡看著長大的!我還給你點過贊呢!”這也跟“我還抱過你”,效果差不多吧!)

您就跟過去的皇上一樣,每天,打開手機,“閱”一遍“朋友圈裡各路摺子”,想批示,就點贊留言。不想批示,就視而不見。

不省的寂寞了嘛!


Longsuixinyuan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發朋友圈?

剛玩微信的我最熱衷的就是發朋友圈,那時剛處於畢業時的階段,偶爾工作煩惱時發發朋友圈,心情低落時發發朋友圈;煮個看像好的菜也發個朋友圈;受個小傷也發個朋友圈…然後感受來自朋友的各種評論,點贊。

然後呢,這兩年我也不想發朋友圈了。因為阿,心裡有不痛快的還是找個聊的來的朋友傾訴一下來的靠譜。

或者有些人生活太忙碌,忙到拿手機看的時間都沒有,又哪來的時間發朋友圈呢。我有個親戚,他真是忙的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他在家養了好多家禽,豬,鴨都滿山的養。因為山上沒建有屋子放飼料,是需要自己把飼料從山腳下挑到山上去餵養家禽的。還需要給購買家禽的人提供送貨,撿雞蛋…總之有次下午四點多去他家抓只雞,他都沒空給你抓,因為是熟人,他說你們去抓吧,我先炒個飯吃,還沒吃飯。

今年初四去我姑那吃飯,這個親戚剛好也住在附近,在我們吃完飯時,這個親戚抓了三隻鵝給隔壁人家,20塊一斤。然後其他人跟他打招呼說新年快樂,發大財。他說“你看我穿的邋邋遢遢,怎麼發財”,說完搖搖頭回去了,說太忙了。他養的鵝放在田裡,直到八點多都沒看他來趕回去,估計還沒忙完。有次他家的鵝還把人家種的菜吃了,隔壁的人都說他忙傻了,做傻了。而且他老婆沒什麼幫忙的,就他一個人每天忙到凌晨一兩點。


無腳鳥的疲憊


為什麼一定要發朋友圈,人各有喜好。

有的人是生活單調,沒有什麼可以發,有的人是生活豐富多彩,只是對發朋友圈不感興趣而已。

就像我認識的一個人,天天吃喝玩樂,這裡吃吃那裡玩玩,可他就是不發朋友圈,自己過得舒服才是真,幹嘛一定要發啊。

而有的人,生活單調平凡,幾戶單位家裡兩點一線,卻天天發這發那,顯得自己生活豐富多彩。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也會頻繁發廣告賣東西,點贊打折之類的。

反正我是不愛發,沒什麼好發的。


情感雜燴飯


好事壞事,最終都會成為往事,不必過於執著。不發朋友圈的人,正是不執著的人。

成長是一個不斷調靜音的過程,看慣了生活的瑣瑣碎碎,看淡了生活的萬千煩惱,不再一驚一乍,什麼事情都要發個朋友圈昭告天下。

在網絡上看過這樣一句話:

“沒人在乎你怎樣在深夜痛哭,也沒人在乎你要輾轉反側的要熬幾個秋,外人只看結果,自己獨撐過程。等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便不會在人前矯情,四處訴說以求寬慰。”

我們總得學會一個人舔傷口,一個人用心甘情願的態度,去過隨遇而安的生活。

一切都會是過往雲煙,沉默的成熟最美。


另外,發朋友圈是個技術活,需要佔用你的時間和精力,而你的時間和精力,本來應該好好享受生活,而不是為了發朋友圈而生活。

之前和幾個好友約出來喝早茶,本想泡上一壺茶,點些點心,聊聊天談談心,然而是我想得太美了,同行的三個人中,就有兩個拿著手機噼裡啪啦地拍照,各種角度、各種姿勢、各種擺拍。

“你把那盤薄皮蝦餃和瑪拉糕往我這邊移一下,沒入鏡,往左,再往左一點,對了……”

她們卡擦卡擦拍了好久,然後修圖、拼圖去了,再美美髮個朋友圈,配文:友誼萬歲,難得一聚。

我沒空去朋友圈給她們點贊,還是趁著茶點還熱乎,吃個痛快!

你問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因為可以吃多一點啊!說好聽一點,就是好好享受生活,享受美食。

最好的生活體驗,你要用心去感受,而不是在朋友圈博取關注和點贊。

真正的生活就是懂得享受生活,我所理解的享受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心靈自由即可,不發朋友圈,可以避免無效社交中的紛紛擾擾。


熱心網友劉富貴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老師回答。

我個人認為發不發朋友圈都無可厚非,這裡面沒有對錯、沒有評判。

發朋友圈是對自我的一種暴露,暴露自己的喜好、特長、經歷、故事、生活……等等。

心理學上,人們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羞恥感(Shame)。比如,眾目睽睽之下被父母大聲吼叫的孩子會有羞恥感,他可能很難面對公眾場合;長期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會有羞恥感,他認為自己的情感不該得到回應。

自我暴露會讓人們感到一定的羞恥感,這種潛意識裡不被覺察的感受,讓一些人羞於去表達自我,羞於發朋友圈。

然而, “羞恥感”實際等於“我希望被愛(shame = wish to be loved)”,人人如此。

自我暴露對於安全感比較弱的朋友有一定的困難。他可能覺得這世界並不那麼安全,比如擔心會不會有黑客攻擊;他可能焦慮於自己是否會受到朋友圈的歡迎,擔心自己發了朋友圈,如果沒有回應,會感到受傷。

安全感欠缺的朋友也一樣地“希望被關注、被回應、被喜歡……”

這跟自我價值感也有一定的關係,自我價值感高的朋友無論是否暴露自我,他不在乎別人是否點贊、是否回應,自我價值感較低的朋友自我暴露後對點贊、對回應有潛意識裡的期待。

是否自我暴露?暴露什麼?暴露多少?決定權在你自己,當然要保護你的隱私,當然要確保你的羞恥感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也要看你有沒有時間,你願不願意。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與那些常常發動態發朋友圈的人相反,不發朋友圈的人也各有各的原因:

有的人不怎麼發朋友圈,並不表示她沒有什麼信息動態向別人分享,相反,她可能更習慣與通過私聊等方式向自己很熟悉、親近的朋友講述分享,因此就沒必要再發條朋友圈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人往往做事比較獨立,喜歡自己消化和解決自己的問題,並且性格偏內向,社交圈子比較窄,關係親密的人基本上就那麼幾個,更傾向於在小圈子裡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並且,朋友圈往往即有熟悉的人也有很大一部分不那麼熟悉的人,因此有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個人隱私、生活習慣、經歷的感慨與事情沒必要向所有人展示,這種私密空間的需要也是他們不怎麼發朋友圈的原因。

更有甚者不怎麼使用社交軟件,因此更不會發什麼朋友圈了。有的人認為社交網絡帶來的弊大於利,就拿微信朋友圈來說,我們幾乎一沒事就會拿起手機刷刷朋友圈,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使得我們越來越容易分心、難以集中注意力,有時候在和家人朋友或者同事聊天的時候也會忍不住拿起手機翻一翻,影響了真實有意義的人際交流,讓別人覺得你交流過程中一直玩手機,顯得不真誠也不尊重人。甚至有的人為了發朋友圈,在吃飯前會習慣性的照自己的食物,去旅遊時也一直拍照,費盡心思去在朋友圈中展示自己的優越等,這便是過於依賴朋友圈了。因此,有的人反對這種習慣,乾脆就不碰朋友圈了。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對於有些人不發朋友圈,或者頻繁發朋友圈這件事,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一天發好多條,有的人一年發一條,有的人幾年都發不了一條。每個人發朋友圈的心情與目的是不同的。

發朋友圈的人

(1)純粹分享生活,分享快樂

這種人比較單純,比如今天去了遊樂場覺得過山車很有意思,就發個朋友圈,分享分享自己的感受與經驗。今天看了一句話很有感悟,就發個朋友圈,讓朋友也體會體會。

(2)向親戚朋友報個平安

前不久看過一個報道很心酸,說的是每天發一條朋友圈,只是讓親友知道他還活著。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山東濟南的拆彈專家張保國。

(3)作秀心理

有的人,作秀心理在作祟,屁點的事兒都要發朋友圈,顯得自己生活多豐富多彩似的,目的就是想讓別人羨慕他。

不發朋友圈

(1) 內向,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在意他人的感受。

(2) 謹慎保守的心態。

(3)覺得沒必要。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綜藝淘笑點


分享一個去年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事:有一個銷售部的同事,3月份發的工資獎金非常高,他非常激動地發了一個朋友圈,可是沒成想,會給他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很多其他部門的人,認為銷售部定的績效很不合理,提成比例過高。於是傳來傳去傳到了老闆的耳朵裡,為了照顧其他人的情緒,老闆宣佈降低銷售部門的提成比例,本來很開心的一件事情,最終導致如此悲劇的結局。
銷售提成往往是一件需要保密的事情,這也是很多公司的潛規則,可是那位同事卻觸犯了規則,連累了整個銷售部。儘管他是剛畢業不久,可是誰也不想為他的錯誤買單,最終那位同事過於慚愧選擇了離職。
後來我也再沒有看他發過朋友圈,而他的個性簽名也變成了:“謹言慎行”四個大字。
其實這個小故事也反映了一部分人不發朋友圈的原因。剛開始的朋友圈絕大多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朋友,可是後來隨著不斷的發展,朋友圈夾雜了太多各種各樣的人,有老同學,有新同事,有剛認識的合作伙伴等等,慢慢朋友圈就變了味道。
朋友圈,已經不再是隻有朋友存在的圈子,各種各樣的人都融入到其中。我們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想讓所有人去看。
於是漸漸地,簡單聊一聊心情的朋友圈,慢慢的就不適於全面公開了。而且自從朋友圈有了標籤功能之後,朋友圈的味道其實已經不像以前那麼簡單而又純粹,每次發朋友圈還要設置分組,還要斟詞酌句很麻煩,少了很多隨意,多了太多的約束。最後導致很多人開始喊出了“逃離朋友圈”的口號。
另外我們要知道,你看到的朋友圈,只是對方想讓大家看到的朋友圈,裡面更多了很多表演的成分,是對方精心打造的人設,很多人感覺有些虛偽,於是連看別人朋友圈的熱情,都減退了不少。你有同感麼?

夜泊痕


我就是一個不發朋友圈的人,屏蔽朋友圈好幾年了。而且,據我瞭解,身邊的朋友很多人也對朋友圈沒有興趣,選擇了“不看、不評、不發”。

發不發朋友圈不過是個人愛好而已,沒必要探究別人為什麼!就如你喜歡吃大米,別人喜歡吃麵食,你總不能好奇別人為什麼不吃大米吧!朋友圈也是如此,有些人喜歡熱鬧,有些人喜歡安靜。你喜歡熱鬧,總不能讓別人也一樣咋咋呼呼吧。這都是性格問題,沒什麼深意。

再者說,也確實不知道發什麼。秀恩愛?實在是難以啟齒!發雞湯?那玩意自己都不信,所以也不想毒害別人!炫富?窮得都快揭不開鍋了,既沒名包,也沒豪宅,真沒什麼可炫耀的!曬孩子?還是算了吧,我們還怕被壞人盯上呢!思來想去,自己一不做微商,二不想騙錢,實在是不知道發什麼!

再來說說朋友圈有多大的意義。其實,所謂的朋友圈,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呢,大都是一些同事而已。同事並不是朋友。朋友是生活中的,以友情為紐帶。同事是工作中的,以利益為紐帶!所以,同事就是同事,很難成為生活中的朋友。既然不是朋友,何談什麼朋友圈呢!既然不是朋友,自己的生活與他人有關嗎?他人的生活與自己有關嗎?

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覺得朋友圈很無聊。對不起,我用了無聊這個詞,不喜勿噴。有些人發個朋友圈,別人不給自己點贊,就悶悶不樂,甚至疑神疑鬼。其實,那些點贊有什麼意義呢?難道給你點贊就是喜歡你,就是認可你嗎?殊不知,很多人的點贊不過是浮皮潦草的應付而已!既然不喜歡,又何必應付呢,何必讓自己活得那麼累呢!人要為自己活著,沒必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所以,我們選擇了屏蔽朋友圈!

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和點贊一下,謝謝

2.如果喜歡職場和管理知識,關注本號閱讀相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