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要60萬兵,李信稱20萬滅楚,大敗而歸,秦始皇是如何處置的?你怎麼看?

AstroC


李信是秦滅六國時期的秦國的將領,他在伐燕、伐楚、伐齊的戰爭中都有表現。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先是滅亡韓國、魏國、趙國,此後秦軍陳兵在燕國邊境,燕王喜害怕了,而太子丹更是擔憂亡國的命運,於是太子丹千方百計的尋找救國的方法,最終他覺得聯合匈奴什麼的這些方法都太慢,於是他選擇讓荊軻刺秦,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荊軻身死,刺秦失敗。此後秦軍大兵壓境,把燕國關內的土地全部拿下,燕王喜跑到遼東,最終燕王喜把自己的兒子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王嬴政,最後暫時獲得苟安於遼東的機會,此後秦軍開始全力對付楚國。

秦滅六國形勢

楚國曾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本來是具備統一天下的底蘊的,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在各國實力此消彼長之間,秦國開始超越楚國,並將楚國遠遠的甩在身後,特別是秦昭襄王時期,白起攻楚,攻破楚國的郢都,併火燒楚國王陵之後,楚國便開始一蹶不振,雖然後來向東發展滅亡了魯國、越國,但是楚國已經沒有統一天下的本錢了,但是即使如此,楚國仍是一等強國,是秦國最大的敵人。

戰國後期的形勢圖

秦王嬴政還是很重視楚國的,於是他徵求老成持重的老將王翦的意見,王翦提出要出動60萬秦軍才能滅亡楚國,但是60萬已經是當時秦國的舉國之兵,所以秦王嬴政當然是有顧慮的,嬴政又徵求在進攻燕國時變現不錯李信的意見,李信表示只需要20萬軍隊即可,由於此前李信的戰績不錯,深得嬴政信任,於是嬴政覺得王翦可能是真的老了,於是命令李信帶領20萬秦軍進攻楚國,李信進攻楚國時,開局還是不錯的,可是後來碰見了項羽的親爺爺項燕,被楚軍打得大敗。喪師辱國,而此後嬴政不得不重新啟用王翦帶領60萬秦軍,最終擊敗項燕滅亡了楚國。

秦王嬴政應該沒有嚴苛對待李信的失敗,因為《史記》中記載李信後來參加了對滅亡燕國和齊國的戰爭。不過對於李信的結局沒有交代。

《史記》記載到西漢時期以後,漢武帝手下的名將李廣、其兒子李敢、孫子李陵都是李信的後人,可見李信在秦始皇時期應該結局還是不錯的,而李家在西漢時期仍舊是武將世家就是一個例證。


大東北的小豆包


誠邀,秦始皇問李信,我想攻打楚國,你看要多少人才夠?李信說“不超過二十萬,秦始皇問王翦,王翦說“沒有六十萬不可能取勝,秦始皇說“王將軍老矣,怎麼膽怯了呢!於是派李信和蒙恬帶兵二十萬南下攻打楚國,王翦推辭說有病,辭官回到故鄉頻陽養老,李信和蒙恬在城父會師。楚軍順勢尾隨秦軍,三天三夜沒有休息,大敗李信的軍隊,秦軍敗逃。秦始皇聽說這事,十分生氣,親自驅車前往頻陽,



見到王翦後道歉說“我沒有采用將軍的建議,李信果然使秦軍受辱,將軍雖然有病在身,難道忍心不管我嗎!王翦說“大王非要用我,沒有六十萬人就不行,
秦始皇說、好就聽將軍的,於是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出發,秦始皇親自送到灞上,王翦臨走前,請求賞賜良田,豪宅,園林池塘等很多,秦始皇說“將軍快走了,怎麼還擔心貧窮哪?王翦說“在大王還信任我的時候,我抓住時機請求些園林池塘最為子孫的產業罷了,始皇大笑,王翦到了函谷關,又五次派人回國請求賞賜良田,有人說“將軍乞求財貨,太過分了,
王翦說“秦王抽調了秦國所有精銳交給我指揮,我不多求良田,難道反過來要讓秦王懷疑我嗎?王翦取代李信攻打楚國,一年多以後,俘虜楚王,完全平定了楚國的土地,設置為秦的郡縣,接著向南征討百越,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攻佔和平定了燕國、齊國的土地。


老張頭講故事


秦第一次滅楚大敗之後,史料記載秦始皇的反應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六個字:“始皇聞之大怒”。怒歸怒,秦始皇並沒有因此而氣急敗壞,而是保持了高度的清醒,並立即開始了糾錯行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行動是,秦王親自趕赴頻陽,會見已經歸隱的名將王翦。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以當時秦國大敗後的緊迫形勢,以秦國的法度,以君主制時代的基本禮儀,秦王完全可以緊急下令,召見王翦入咸陽會商。可是,秦王並沒有直接下令召見,而是立即親自趕赴王翦的家鄉。這一非凡舉動,在整個君主制時代是極其少見的。這一行動也透露出另外一個實際內涵,就是秦王明確地向王翦認錯,以實際作為檢討自己。縱觀整個古典歷史時代,讓一個君王自己認錯,何其難也?而秦王嬴政以實際行動,實實在在的做到了,相比之下,秦王嬴政無疑是偉大的。

第二個行動是,與王翦坦誠會商。這次會商談話,歷史記載很清楚,主要是三個方面:

  • 一則,明確檢討自己。史料的原話是:“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我沒有采納將軍的謀劃,任用李信,果然使秦軍遭受了辱沒。

  • 二則,動員王翦出山擔任滅楚統帥。秦王從當時的實際情勢開始,史料的原話是:“今聞荊兵(楚軍)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楚軍已經步步進逼了,將軍縱然有病,能忍心丟下我不管嗎?

  • 三則,秦王答應了王翦出山的一切條件。王翦的原話是:“大王必不得已用老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嬴政立即回答:“為聽將軍計耳”——我來,為的就是聽你的謀劃啊。需要注意的是,李信大敗之後,秦軍減員還是比較嚴重的,短期內再度集中六十萬大軍,縱然有兵可調,也是一件十分艱鉅的事情,此事,足見秦王的魄力。

顯然,秦王嬴政的反省與決策,此時已經十分明確了。

第三個行動是,對於李信的戰敗,秦王嬴政對領軍統帥並沒有苛責,而是自己一力承擔了決策失當的罪責。按照秦國的耕戰傳統,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對於遭受重大失敗的統帥幾乎都會面臨斬刑。而從歷史事實來看,秦王嬴政並沒有這麼做,第一次滅楚之戰的副統帥蒙武,仍然在第二次滅楚之戰中擔任副統帥,戴罪立功。而第一次滅楚之戰的主帥李信,也沒有遭到嚴厲處罰,之後在秦帝國反擊匈奴之戰中,李信仍然統帥隴西大軍,向西反擊羌人、戎狄與西匈奴之聯合勢力。

總而言之,第一次滅楚之戰大敗後,秦王嬴政仍能保持高度清醒,不僅反躬自身,一力承擔戰敗罪責,而且以非凡的魄力,果斷重新調整戰略部署,以王翦為統帥,再次集結六十萬大軍南下,在第二年春天發動了第二次滅楚之戰,最終大獲全勝。在這一過程中,秦王嬴政一系列作為所表現出的寬宏大量、非凡勇氣和驚人魄力,令人欽佩。


積翠古亭


這裡要說一下秦軍的戰術。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上陣不戴頭盔不穿鎧甲,一隻手提著敵人頭顱,一隻手揮舞著長矛衝鋒陷陣,殺得六國之人屁滾尿流。其實這都是後人的誤傳,秦軍的確勇猛,但是秦軍致勝的法寶卻不是勇猛善戰,而是嚴明的軍紀和強大的後勤保障。

秦人自商鞅變法之後,鼓勵耕戰,嚴禁私鬥,青壯年都出去打仗,老弱在家種地。秦軍最擅長的戰術就是圍點打援,以多打少,據一些歷史學家統計,秦人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一共打了五十三場小戰役,勝十一場,敗四十二場。但是打了十一場大戰役,只敗了兩場。

為啥秦人打大仗能勝,打小仗卻常敗呢?因為打大仗拼的是後勤,拼的是綜合國力,而非戰士的勇猛或者戰術的巧妙。秦趙長平之戰,為何趙王要撤掉擅長打消耗戰的廉頗而換上擅長打突擊戰的趙括,結果全軍覆沒,被秦人坑殺四十萬,從此一蹶不振。並非趙王沒看到廉頗的能力,而是因為趙國國力沒有秦國強,拼不起消耗了。再拼就會被拖垮,只好冒險一擊。

秦人伐楚依然如此。王翦要六十萬大軍,就是要跟楚人拼消耗,誰沒錢誰死。但是李信帶了二十萬打仗,就是要拼戰鬥力,狹路相逢勇者勝。秦始皇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真的以為秦人戰鬥力很強,於是讓李信帶了二十萬去了,結果被楚人打的血本無歸。秦始皇明白了,打大仗還得拼消耗,於是舉全國之力,讓王翦帶了六十萬大軍伐楚。

王翦到了前線,深溝壁壘,士兵們除了吃飯就是睡覺,不跟楚人正面交鋒。項燕(項羽的爺爺)拼不起消耗,屢次挑戰無果。相持了一個月,項燕耗不起了,準備撤。王翦問親信,士兵們都幹啥。親信說,每天吃飽了沒事幹,比拼誰的石頭扔的遠(投石超距)。王翦說,到時候了。於是出兵,大破楚軍。

秦始皇對李信的失敗並沒有苛責,因為這屬於他的決策失誤,他要負主要責任。


唐風宋月


時秦國橫掃六國,日益強盛,先後滅了韓、趙、魏三國,於是秦王嬴政打算攻打楚國,完成統一中原的霸業。

嬴政時期,秦國已有許多大將,比如王翦、蒙恬、蒙武、李信……等,都是當時的名將。

有一天,秦王問李信和王翦兩位將軍:“攻打楚國,兩位將軍估計需要多少軍士呢?”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結果贏政認為李將軍果斷勇敢,王翦膽小保守。於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攻打楚國。王翦便找藉口回家鄉養老了。

結果,李信被楚國名將項燕大敗而歸。嬴政只得親自向王翦道歉,並請求王翦復出,答應讓他帶兵60萬。

於是,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準備啟程攻打楚國。出征時,王翦向秦王索要許多的良田莊園,以蔭庇後代子孫。出關前,又連續五次向秦王要眾多封賞,就連他手下的士兵都覺得他貪婪了。

後來,得勝歸來的王翦,說出了自己真正的用意。因為秦王生性多疑,如今把60萬大軍交到他手中,肯定也擔心王翦自己擁兵立王,所以只有向秦王索取眾多封賞,才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場,消除秦王的疑懼。

而且,王翦在與楚國項燕對抗時,雙方都是採取“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戰術。比的是誰更有耐心。

這樣,雙方對恃了好幾個月。因秦王對王翦已經徹底放心,所以,嬴政也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可楚王就沒有耐心了,認為是項燕膽小怕事,命令他速戰速決,項燕沒辦法,只好主動出戰,因王翦準備充分,防守森嚴,項燕根本攻打不進去。

項燕因屢攻不進,又不能久戰,只能撤退,王翦於是在他撤退之時,發起追擊,60萬大軍包抄而至,大敗項燕,擊潰了楚國的最後一道防線。楚國的滅亡只在旦夕之間。

也正是王翦的審時度勢,掩飾鋒芒,才有後來瑯琊王氏的崛起,才有後來的“王與馬共天下!”





朗風習習


說李信可能很多人不太瞭解,但是說到李廣那可算是家喻戶曉,那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更是振奮人心,李信其實就是李廣的先祖,李廣善射也是家傳的因素。
下面就來講講秦朝少壯派的名將李信,他算得上是秦始皇的親信。王翦滅亡韓國之後,就領兵逼近趙國的漳水、鄴城,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與王翦共同包圍趙軍,一舉攻破了趙國。
面對韓國滅亡,趙國被攻破,燕國坐不住了。燕王喜聽從太子丹的建議,派出大刺客荊軻帶著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向秦王政獻禮,其實目的就是刺殺秦王。
刺殺行動失敗,荊軻被殺,秦王怒火中燒。派王翦率大軍攻打燕國,此時李信作為大軍的先遣部隊,以最快的速度抵達易水河畔,再以輕裝騎兵突進大敗燕太子丹,太子丹只得逃入燕都薊城(今北京市)堅守。
不久王翦大軍壓境,燕王喜和太子丹放棄首都逃到了遼東以求自保,不過李信仍是緊追不捨。此時退保代地稱代王的趙國公子嘉給燕王喜出了一個餿主意,他指出秦王痛恨太子丹派荊軻刺殺他,如果得到了太子丹的人頭,秦王怒氣就會平息。
燕王喜真的獻出太子丹的人頭請和,不過秦王不許,後來為了集中對付魏楚,於是從遼東撤軍。公元前225年,秦王決定伐楚,當時秦王看重攻打趙國和燕國立功的李信,就問他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20王,秦王再問王翦,王翦則說要80萬。秦王覺得王翦老矣,嘲笑他沒有李信勇敢,於是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向南進發攻打楚國。
伐楚剛開始很順利,李信和蒙恬分別在平輿(今河南平輿北)和寢丘(今安徽臨泉)大敗楚軍。李信又乘勝攻克鄢郢,感覺楚國已經是囊中之物了,隨即率大軍一路西進與蒙恬會師攻打楚都。誰知此時楚國名將項燕帶領大軍尾隨追擊李信而來,項燕攻入李信軍營,將李信打得打敗而逃。
李信打敗後,秦王不得不屈尊紆貴親自去請當時已經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八十萬大軍與蒙武攻滅楚國。
我們再來說說李信後來的命運,《史記》中秦始皇被描寫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的刻薄寡恩之人,那麼李信如此損兵折將,下場肯定不會好的。
其實不然,李信後來在王翦兒子王賁手下,和王賁一起參加滅燕和滅齊之戰,俘虜了燕王喜和齊王建,也算是戰功赫赫。
李信最終的結局史書沒有記載,作為戰將要麼戰死或者功高蓋主被賜死,個人還是覺得他應該是老死或病死的,他的家族在隴西繁衍成為望族,後代出了李廣這樣的戰將,可想而知李信應該是壽終正寢。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以輕鬆有趣的方法,帶你暢讀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這件事情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小插曲了。但是,由這件事情我們卻可以看出秦始皇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秦國打算滅掉楚國,但是楚國是戰國七雄裡面實力算得上頂尖的國家,秦始皇讓自己比較厲害的將領聚在一起開會,問一下滅掉楚國大概需要多少兵力。

秦始皇首先問的是王翦,王翦在這之前滅了趙國,中原大地最棘手的國家秦始皇對他還是特別信任,但是,王翦說,必須要60萬大軍才能夠滅掉楚國,秦始皇有自己的顧慮,60萬大軍是秦國當時能夠支出來的最多的軍隊,也就是說秦始皇想要滅掉楚國,必須把全國所有的兵力全部交給王翦!一下子讓秦始皇犯難了,我要把全部的軍隊交給一個將軍,萬一這個將軍打敗仗,或者是半途謀反了,那我這個國家不就完蛋了嗎?

所以感覺有點兒不靠譜,就說了一句老將軍看來是老了,年紀有點大了,做任何事情,感覺有點考慮過多,就問了青年將軍李信,很顯然,李信是一個少壯派,他覺得滅掉楚國怎麼需要60萬大軍20萬大軍足夠。

秦始皇想了想,20萬大軍,我先讓李信出去試一下,萬一成功了呢?這場戰爭也就結束了萬一不成功,我再考慮一下,讓老將軍過去,王翦沒有意見,反正決定權都在你手上,此告老還鄉,我老了,我不打仗了,那我就回家了。

結果追討楚國的戰爭就出了事情,20萬大軍正面擊潰楚國的軍隊,這一點無可厚非,秦國的軍隊戰鬥力在那擺著,但是要想真正的殲滅掉楚國所有的軍隊,達到一場滅國級別的戰役,那肯定20萬大軍不夠用。

李信20萬大軍進入楚國以後,一直在尋求於楚國主力而決戰,楚國的將領項燕,知道你的弱點在哪裡,因此步步後退,將秦國的軍隊誘敵深入,然後一舉將李信的部隊給擊敗了。

秦始皇這才知道自己錯了,20萬大軍打楚國的主力部隊,那確實夠用,但滅掉楚國那就真的沒有辦法,必須要60萬,秦國軍隊,所以自己跑到了王翦家裡面,邀請老將軍出山,將軍也覺得自己好像出去有點有損陛下的威儀,也就推脫說我既然都已經老了,就別來找我了。

秦始皇是個犟脾氣的人,他覺得老將軍既然深思熟慮以後給出60萬大軍那肯定是有把握了60萬大軍能夠把楚國給滅了,現在我之前得罪了,那我接著盡全力邀請你出山,不僅賴在家裡面告訴他你不出山我就不回去了,而且還誠懇地向老將軍。

王翦也覺得無奈,就說了如果真的要我打敗楚國,你必須給我60萬大軍,(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秦始皇說,行,60萬大軍,我給你準備著,到時候你親自點數少一個人,你都可以直接說不去。

接著王翦撈了一堆好處以後才答應秦始皇率領著60萬秦軍出兵楚國,並且最終滅掉了楚國。

秦始皇是一個執著的人,他對勝利有著一種變態的渴望,他為了勝利,可以說不擇手段,物盡其智人盡其能,同時,它又能基於客觀的環境做出最正確的選項呢?比如說匈奴或者是南越,其他的皇帝搞定一下那都已經算得上是英明之主了,但是秦始皇,所有擔子意見挑,如果說只是頭腦發熱拍腦門兒決定那不可能。秦國在他的統治之下沒有出任何事情,秦始皇做任何事情都有個嚴格的規劃,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始皇能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並且能夠有如此多的功績,供後人書寫。車同軌,書同文,正是由於秦始皇的不斷建設,秦國大一統的局面才會真正形成,否則,秦國即便把六國給滅了,那秦始皇在任期間也有可能面臨著六國餘孽死灰復燃的危險。

當然,秦始皇也不是聖人,人總歸會犯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能拉的下面子差對於很多在位置上的人是一個很難做到的事情。

當然,關於李信,秦始皇也沒有過多的把罪責推到他的頭上,而是一己承擔了之前戰敗的所有責任,在這之後,李信軍隊出征齊國等其他國家立下,赫赫戰功,飛將軍李廣正是他的子孫之一。


漩渦鳴人yy


李信帶兵去打楚國其實是秦始皇自己犯錯的錯誤,當時秦國已經滅了四個國家,攻擊趙國受了點阻擋,其他國家根本沒來得及反抗就滅了

這時秦始皇心裡有點驕傲自大,他覺得秦國已經不可阻擋,沒有必要用六十萬去攻楚國,吃了敗仗後他也有點後悔沒有聽王剪的

後來主動去找王剪,承認錯誤請王剪出山,按照當時的秦國總兵數就是六十萬,全部給王剪帶出來,說明秦始皇很相信自己的將軍,不光是軍隊,王剪打楚國的時候不斷地和秦始皇要東西,就連王剪的副將都覺得過分了,秦始皇什麼都給,最後王剪不辱使命拿下楚國

李信雖然打了敗仗,秦始皇並沒有怪他,這種魄力出現在一個帝王身上,統一六國就不奇怪了。

看完給個贊喲!


搞史小乖


昌平君不反秦與項燕前後夾擊,李信未必會敗。


紫竹鈴GJ的L夜


秦始皇重新啟用王翦,因為滅國之戰,沒有絕對實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