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

AstroC


李信是秦灭六国时期的秦国的将领,他在伐燕、伐楚、伐齐的战争中都有表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先是灭亡韩国、魏国、赵国,此后秦军陈兵在燕国边境,燕王喜害怕了,而太子丹更是担忧亡国的命运,于是太子丹千方百计的寻找救国的方法,最终他觉得联合匈奴什么的这些方法都太慢,于是他选择让荆轲刺秦,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荆轲身死,刺秦失败。此后秦军大兵压境,把燕国关内的土地全部拿下,燕王喜跑到辽东,最终燕王喜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王嬴政,最后暂时获得苟安于辽东的机会,此后秦军开始全力对付楚国。

秦灭六国形势

楚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本来是具备统一天下的底蕴的,但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在各国实力此消彼长之间,秦国开始超越楚国,并将楚国远远的甩在身后,特别是秦昭襄王时期,白起攻楚,攻破楚国的郢都,并火烧楚国王陵之后,楚国便开始一蹶不振,虽然后来向东发展灭亡了鲁国、越国,但是楚国已经没有统一天下的本钱了,但是即使如此,楚国仍是一等强国,是秦国最大的敌人。

战国后期的形势图

秦王嬴政还是很重视楚国的,于是他征求老成持重的老将王翦的意见,王翦提出要出动60万秦军才能灭亡楚国,但是60万已经是当时秦国的举国之兵,所以秦王嬴政当然是有顾虑的,嬴政又征求在进攻燕国时变现不错李信的意见,李信表示只需要20万军队即可,由于此前李信的战绩不错,深得嬴政信任,于是嬴政觉得王翦可能是真的老了,于是命令李信带领20万秦军进攻楚国,李信进攻楚国时,开局还是不错的,可是后来碰见了项羽的亲爷爷项燕,被楚军打得大败。丧师辱国,而此后嬴政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带领60万秦军,最终击败项燕灭亡了楚国。

秦王嬴政应该没有严苛对待李信的失败,因为《史记》中记载李信后来参加了对灭亡燕国和齐国的战争。不过对于李信的结局没有交代。

《史记》记载到西汉时期以后,汉武帝手下的名将李广、其儿子李敢、孙子李陵都是李信的后人,可见李信在秦始皇时期应该结局还是不错的,而李家在西汉时期仍旧是武将世家就是一个例证。


大东北的小豆包


诚邀,秦始皇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你看要多少人才够?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秦始皇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不可能取胜,秦始皇说“王将军老矣,怎么胆怯了呢!于是派李信和蒙恬带兵二十万南下攻打楚国,王翦推辞说有病,辞官回到故乡频阳养老,李信和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顺势尾随秦军,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大败李信的军队,秦军败逃。秦始皇听说这事,十分生气,亲自驱车前往频阳,



见到王翦后道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的建议,李信果然使秦军受辱,将军虽然有病在身,难道忍心不管我吗!王翦说“大王非要用我,没有六十万人就不行,
秦始皇说、好就听将军的,于是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发,秦始皇亲自送到灞上,王翦临走前,请求赏赐良田,豪宅,园林池塘等很多,秦始皇说“将军快走了,怎么还担心贫穷哪?王翦说“在大王还信任我的时候,我抓住时机请求些园林池塘最为子孙的产业罢了,始皇大笑,王翦到了函谷关,又五次派人回国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说“将军乞求财货,太过分了,
王翦说“秦王抽调了秦国所有精锐交给我指挥,我不多求良田,难道反过来要让秦王怀疑我吗?王翦取代李信攻打楚国,一年多以后,俘虏楚王,完全平定了楚国的土地,设置为秦的郡县,接着向南征讨百越,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占和平定了燕国、齐国的土地。


老张头讲故事


秦第一次灭楚大败之后,史料记载秦始皇的反应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六个字:“始皇闻之大怒”。怒归怒,秦始皇并没有因此而气急败坏,而是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并立即开始了纠错行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行动是,秦王亲自赶赴频阳,会见已经归隐的名将王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当时秦国大败后的紧迫形势,以秦国的法度,以君主制时代的基本礼仪,秦王完全可以紧急下令,召见王翦入咸阳会商。可是,秦王并没有直接下令召见,而是立即亲自赶赴王翦的家乡。这一非凡举动,在整个君主制时代是极其少见的。这一行动也透露出另外一个实际内涵,就是秦王明确地向王翦认错,以实际作为检讨自己。纵观整个古典历史时代,让一个君王自己认错,何其难也?而秦王嬴政以实际行动,实实在在的做到了,相比之下,秦王嬴政无疑是伟大的。

第二个行动是,与王翦坦诚会商。这次会商谈话,历史记载很清楚,主要是三个方面:

  • 一则,明确检讨自己。史料的原话是:“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我没有采纳将军的谋划,任用李信,果然使秦军遭受了辱没。

  • 二则,动员王翦出山担任灭楚统帅。秦王从当时的实际情势开始,史料的原话是:“今闻荆兵(楚军)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楚军已经步步进逼了,将军纵然有病,能忍心丢下我不管吗?

  • 三则,秦王答应了王翦出山的一切条件。王翦的原话是:“大王必不得已用老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嬴政立即回答:“为听将军计耳”——我来,为的就是听你的谋划啊。需要注意的是,李信大败之后,秦军减员还是比较严重的,短期内再度集中六十万大军,纵然有兵可调,也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此事,足见秦王的魄力。

显然,秦王嬴政的反省与决策,此时已经十分明确了。

第三个行动是,对于李信的战败,秦王嬴政对领军统帅并没有苛责,而是自己一力承担了决策失当的罪责。按照秦国的耕战传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对于遭受重大失败的统帅几乎都会面临斩刑。而从历史事实来看,秦王嬴政并没有这么做,第一次灭楚之战的副统帅蒙武,仍然在第二次灭楚之战中担任副统帅,戴罪立功。而第一次灭楚之战的主帅李信,也没有遭到严厉处罚,之后在秦帝国反击匈奴之战中,李信仍然统帅陇西大军,向西反击羌人、戎狄与西匈奴之联合势力。

总而言之,第一次灭楚之战大败后,秦王嬴政仍能保持高度清醒,不仅反躬自身,一力承担战败罪责,而且以非凡的魄力,果断重新调整战略部署,以王翦为统帅,再次集结六十万大军南下,在第二年春天发动了第二次灭楚之战,最终大获全胜。在这一过程中,秦王嬴政一系列作为所表现出的宽宏大量、非凡勇气和惊人魄力,令人钦佩。


积翠古亭


这里要说一下秦军的战术。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上阵不戴头盔不穿铠甲,一只手提着敌人头颅,一只手挥舞着长矛冲锋陷阵,杀得六国之人屁滚尿流。其实这都是后人的误传,秦军的确勇猛,但是秦军致胜的法宝却不是勇猛善战,而是严明的军纪和强大的后勤保障。

秦人自商鞅变法之后,鼓励耕战,严禁私斗,青壮年都出去打仗,老弱在家种地。秦军最擅长的战术就是围点打援,以多打少,据一些历史学家统计,秦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一共打了五十三场小战役,胜十一场,败四十二场。但是打了十一场大战役,只败了两场。

为啥秦人打大仗能胜,打小仗却常败呢?因为打大仗拼的是后勤,拼的是综合国力,而非战士的勇猛或者战术的巧妙。秦赵长平之战,为何赵王要撤掉擅长打消耗战的廉颇而换上擅长打突击战的赵括,结果全军覆没,被秦人坑杀四十万,从此一蹶不振。并非赵王没看到廉颇的能力,而是因为赵国国力没有秦国强,拼不起消耗了。再拼就会被拖垮,只好冒险一击。

秦人伐楚依然如此。王翦要六十万大军,就是要跟楚人拼消耗,谁没钱谁死。但是李信带了二十万打仗,就是要拼战斗力,狭路相逢勇者胜。秦始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真的以为秦人战斗力很强,于是让李信带了二十万去了,结果被楚人打的血本无归。秦始皇明白了,打大仗还得拼消耗,于是举全国之力,让王翦带了六十万大军伐楚。

王翦到了前线,深沟壁垒,士兵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不跟楚人正面交锋。项燕(项羽的爷爷)拼不起消耗,屡次挑战无果。相持了一个月,项燕耗不起了,准备撤。王翦问亲信,士兵们都干啥。亲信说,每天吃饱了没事干,比拼谁的石头扔的远(投石超距)。王翦说,到时候了。于是出兵,大破楚军。

秦始皇对李信的失败并没有苛责,因为这属于他的决策失误,他要负主要责任。


唐风宋月


时秦国横扫六国,日益强盛,先后灭了韩、赵、魏三国,于是秦王嬴政打算攻打楚国,完成统一中原的霸业。

嬴政时期,秦国已有许多大将,比如王翦、蒙恬、蒙武、李信……等,都是当时的名将。

有一天,秦王问李信和王翦两位将军:“攻打楚国,两位将军估计需要多少军士呢?”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结果赢政认为李将军果断勇敢,王翦胆小保守。于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攻打楚国。王翦便找借口回家乡养老了。

结果,李信被楚国名将项燕大败而归。嬴政只得亲自向王翦道歉,并请求王翦复出,答应让他带兵60万。

于是,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准备启程攻打楚国。出征时,王翦向秦王索要许多的良田庄园,以荫庇后代子孙。出关前,又连续五次向秦王要众多封赏,就连他手下的士兵都觉得他贪婪了。

后来,得胜归来的王翦,说出了自己真正的用意。因为秦王生性多疑,如今把60万大军交到他手中,肯定也担心王翦自己拥兵立王,所以只有向秦王索取众多封赏,才可以表明自己的立场,消除秦王的疑惧。

而且,王翦在与楚国项燕对抗时,双方都是采取“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的战术。比的是谁更有耐心。

这样,双方对恃了好几个月。因秦王对王翦已经彻底放心,所以,嬴政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可楚王就没有耐心了,认为是项燕胆小怕事,命令他速战速决,项燕没办法,只好主动出战,因王翦准备充分,防守森严,项燕根本攻打不进去。

项燕因屡攻不进,又不能久战,只能撤退,王翦于是在他撤退之时,发起追击,60万大军包抄而至,大败项燕,击溃了楚国的最后一道防线。楚国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

也正是王翦的审时度势,掩饰锋芒,才有后来瑯琊王氏的崛起,才有后来的“王与马共天下!”





朗风习习


说李信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但是说到李广那可算是家喻户晓,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振奋人心,李信其实就是李广的先祖,李广善射也是家传的因素。
下面就来讲讲秦朝少壮派的名将李信,他算得上是秦始皇的亲信。王翦灭亡韩国之后,就领兵逼近赵国的漳水、邺城,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与王翦共同包围赵军,一举攻破了赵国。
面对韩国灭亡,赵国被攻破,燕国坐不住了。燕王喜听从太子丹的建议,派出大刺客荆轲带着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向秦王政献礼,其实目的就是刺杀秦王。
刺杀行动失败,荆轲被杀,秦王怒火中烧。派王翦率大军攻打燕国,此时李信作为大军的先遣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易水河畔,再以轻装骑兵突进大败燕太子丹,太子丹只得逃入燕都蓟城(今北京市)坚守。
不久王翦大军压境,燕王喜和太子丹放弃首都逃到了辽东以求自保,不过李信仍是紧追不舍。此时退保代地称代王的赵国公子嘉给燕王喜出了一个馊主意,他指出秦王痛恨太子丹派荆轲刺杀他,如果得到了太子丹的人头,秦王怒气就会平息。
燕王喜真的献出太子丹的人头请和,不过秦王不许,后来为了集中对付魏楚,于是从辽东撤军。公元前225年,秦王决定伐楚,当时秦王看重攻打赵国和燕国立功的李信,就问他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20王,秦王再问王翦,王翦则说要80万。秦王觉得王翦老矣,嘲笑他没有李信勇敢,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
伐楚刚开始很顺利,李信和蒙恬分别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和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又乘胜攻克鄢郢,感觉楚国已经是囊中之物了,随即率大军一路西进与蒙恬会师攻打楚都。谁知此时楚国名将项燕带领大军尾随追击李信而来,项燕攻入李信军营,将李信打得打败而逃。
李信打败后,秦王不得不屈尊纡贵亲自去请当时已经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八十万大军与蒙武攻灭楚国。
我们再来说说李信后来的命运,《史记》中秦始皇被描写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的刻薄寡恩之人,那么李信如此损兵折将,下场肯定不会好的。
其实不然,李信后来在王翦儿子王贲手下,和王贲一起参加灭燕和灭齐之战,俘虏了燕王喜和齐王建,也算是战功赫赫。
李信最终的结局史书没有记载,作为战将要么战死或者功高盖主被赐死,个人还是觉得他应该是老死或病死的,他的家族在陇西繁衍成为望族,后代出了李广这样的战将,可想而知李信应该是寿终正寝。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

最爱肉丸子先生


这件事情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小插曲了。但是,由这件事情我们却可以看出秦始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国打算灭掉楚国,但是楚国是战国七雄里面实力算得上顶尖的国家,秦始皇让自己比较厉害的将领聚在一起开会,问一下灭掉楚国大概需要多少兵力。

秦始皇首先问的是王翦,王翦在这之前灭了赵国,中原大地最棘手的国家秦始皇对他还是特别信任,但是,王翦说,必须要60万大军才能够灭掉楚国,秦始皇有自己的顾虑,60万大军是秦国当时能够支出来的最多的军队,也就是说秦始皇想要灭掉楚国,必须把全国所有的兵力全部交给王翦!一下子让秦始皇犯难了,我要把全部的军队交给一个将军,万一这个将军打败仗,或者是半途谋反了,那我这个国家不就完蛋了吗?

所以感觉有点儿不靠谱,就说了一句老将军看来是老了,年纪有点大了,做任何事情,感觉有点考虑过多,就问了青年将军李信,很显然,李信是一个少壮派,他觉得灭掉楚国怎么需要60万大军20万大军足够。

秦始皇想了想,20万大军,我先让李信出去试一下,万一成功了呢?这场战争也就结束了万一不成功,我再考虑一下,让老将军过去,王翦没有意见,反正决定权都在你手上,此告老还乡,我老了,我不打仗了,那我就回家了。

结果追讨楚国的战争就出了事情,20万大军正面击溃楚国的军队,这一点无可厚非,秦国的军队战斗力在那摆着,但是要想真正的歼灭掉楚国所有的军队,达到一场灭国级别的战役,那肯定20万大军不够用。

李信20万大军进入楚国以后,一直在寻求于楚国主力而决战,楚国的将领项燕,知道你的弱点在哪里,因此步步后退,将秦国的军队诱敌深入,然后一举将李信的部队给击败了。

秦始皇这才知道自己错了,20万大军打楚国的主力部队,那确实够用,但灭掉楚国那就真的没有办法,必须要60万,秦国军队,所以自己跑到了王翦家里面,邀请老将军出山,将军也觉得自己好像出去有点有损陛下的威仪,也就推脱说我既然都已经老了,就别来找我了。

秦始皇是个犟脾气的人,他觉得老将军既然深思熟虑以后给出60万大军那肯定是有把握了60万大军能够把楚国给灭了,现在我之前得罪了,那我接着尽全力邀请你出山,不仅赖在家里面告诉他你不出山我就不回去了,而且还诚恳地向老将军。

王翦也觉得无奈,就说了如果真的要我打败楚国,你必须给我60万大军,(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秦始皇说,行,60万大军,我给你准备着,到时候你亲自点数少一个人,你都可以直接说不去。

接着王翦捞了一堆好处以后才答应秦始皇率领着60万秦军出兵楚国,并且最终灭掉了楚国。

秦始皇是一个执着的人,他对胜利有着一种变态的渴望,他为了胜利,可以说不择手段,物尽其智人尽其能,同时,它又能基于客观的环境做出最正确的选项呢?比如说匈奴或者是南越,其他的皇帝搞定一下那都已经算得上是英明之主了,但是秦始皇,所有担子意见挑,如果说只是头脑发热拍脑门儿决定那不可能。秦国在他的统治之下没有出任何事情,秦始皇做任何事情都有个严格的规划,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始皇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并且能够有如此多的功绩,供后人书写。车同轨,书同文,正是由于秦始皇的不断建设,秦国大一统的局面才会真正形成,否则,秦国即便把六国给灭了,那秦始皇在任期间也有可能面临着六国余孽死灰复燃的危险。

当然,秦始皇也不是圣人,人总归会犯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能拉的下面子差对于很多在位置上的人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

当然,关于李信,秦始皇也没有过多的把罪责推到他的头上,而是一己承担了之前战败的所有责任,在这之后,李信军队出征齐国等其他国家立下,赫赫战功,飞将军李广正是他的子孙之一。


漩涡鸣人yy


李信带兵去打楚国其实是秦始皇自己犯错的错误,当时秦国已经灭了四个国家,攻击赵国受了点阻挡,其他国家根本没来得及反抗就灭了

这时秦始皇心里有点骄傲自大,他觉得秦国已经不可阻挡,没有必要用六十万去攻楚国,吃了败仗后他也有点后悔没有听王剪的

后来主动去找王剪,承认错误请王剪出山,按照当时的秦国总兵数就是六十万,全部给王剪带出来,说明秦始皇很相信自己的将军,不光是军队,王剪打楚国的时候不断地和秦始皇要东西,就连王剪的副将都觉得过分了,秦始皇什么都给,最后王剪不辱使命拿下楚国

李信虽然打了败仗,秦始皇并没有怪他,这种魄力出现在一个帝王身上,统一六国就不奇怪了。

看完给个赞哟!


搞史小乖


昌平君不反秦与项燕前后夹击,李信未必会败。


紫竹铃GJ的L夜


秦始皇重新启用王翦,因为灭国之战,没有绝对实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