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三國演義》中出場的人物數量超過一千,除了核心的和重要的兩三百個人物,更多的是一些次要的、附帶性的人物。

蜀將王甫就屬於這類人物,他在全書中出現的次數非常有限,佔用的篇幅非常小。演義中,王甫第一次出場是在書的第七十三回,當時他正在關羽帳下擔任隨軍司馬一職。假如,關羽能夠三次都聽從他的建議,荊州或許就能夠保得住,關羽也不至於被東吳俘虜。

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王甫給關羽的第一個建議

關羽拿下了襄陽,犒賞三軍,安撫百姓,準備集合荊州兵力再攻取樊城。隨軍司馬王甫提醒關羽,“將軍一鼓而下襄陽,曹兵雖然喪膽,然以愚意論之:今東吳呂蒙屯兵陸口,常有吞併荊州之意;倘率兵徑取荊州,如之奈何?”

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荊州兵力畢竟有限,如果全調去攻打樊城,一旦東吳乘虛而入,處境就是非危險,王甫的擔憂十分有道理,作為隨軍司馬,他也只能把話講到這個份上,但此時關羽已經下定決心要攻取樊城了。為了以防萬一,關羽也想出來一個辦法,他安排王甫沿江每隔二三十里設置烽火臺,一旦東吳又異常動向,則點菸火為號。

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結果,東吳正是抓住了荊州兵力空虛的弱點,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

王甫給關羽的第二個建議

當時,糜芳、傅士仁兩人在軍中飲酒、怠慢軍規。關羽杖責二人之後,罰糜芳去守南郡,傅士仁去守公安。王甫又向關羽建議,“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須再得一人以總督荊州。”

關羽回答到:“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慮焉?”

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王甫也直接向關羽說出來自己的判斷,“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城廉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

關羽還是堅持了自己的判斷,並未更改。結果,東吳呂蒙夜襲荊州,潘浚便投降了東吳,糜芳和傅士仁也投降了東吳。關羽帶領殘部已是無處可去,無奈之下,只得駐紮麥城,堅守待援。

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王甫給關羽的第三個建議

堅守麥城的關羽等不來上庸的救命,於是計劃趁夜間突圍出去,逃回西川,以圖將來。正好麥城有一條偏僻小路,可以通往西川,關羽決定就走小路逃回西川。

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王甫再一次向關羽進諫,

“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

儘管關羽對前兩次都向王甫表達了後悔之意,“吾悔昔日不用公言!”,然而說歸說,關羽這一次依然沒有聽取王甫的建議,“雖有埋伏,吾何懼哉!”。

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臨別之際,王甫與關羽痛哭告別,

“君侯於路,小心保重!某與部卒百餘人,死據此城;城雖破,身不降也!專望君侯速來救援!”關羽留下週倉與王甫共同堅守麥城,自己帶著關平、趙累引殘兵突北門而走……。

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吾料關某兵少,必不從大路而逃,麥成正北有險峻小路,必從此路而去。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於麥城之北二十里、卻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於臨沮山僻小路,關某可擒矣。”

,結果關羽正中了呂蒙的埋伏,被潘璋擒獲,拒降而死。

東吳殺了關羽之後,拿著關羽的頭顱來到麥城。王甫看到之後,大叫一聲,墮城而死;周倉也自刎而死。

關羽若是聽他三句話,荊州或許可以保得住,至少不會被潘璋俘獲

儘管演義中以對話的形式,對王甫只是寥寥幾筆的描述,但是一個勇而有謀,有血有肉、忠肝義膽的將領就躍然紙上,令後人肅然起敬。也讓後人為武聖關羽的下場感到惋惜,假如當時能三次聽取王甫的建議,何至於此啊!

(此為原創作品,禁止任何抄襲或剽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