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春節的年糕與餃子(1)

中國是一個民俗節日異常豐富的國家,大同雖地處塞外,卻也承襲了多數源自中原的民俗內容。民俗節日是百姓的節日,從農曆正月到臘月,從春節到除夕,被賦予各種紀念意義的民俗節日以不同的儀式點綴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為承受生活重壓的普通百姓不斷帶來溫暖的記憶。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春節的年糕與餃子(1)

春節是農曆的新年,也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民俗 節日,它的隆重自然不言而喻。春節最早起源於何時史無詳載,更無法知道它的確切年代。關於它起源的記載只來自於一個流傳了數千年的民間故事:很久以前,每當人們在歲未察殺牲畜.準備香燭紙幅隆重祭祀天地諸神之時,總會有一種叫“年” 的怪曾在夜色中網人村莊來搶吃祭品、騷擾民眾,民眾備受其苦,於是想出一個對策:每當歲末的最後一夜“年”要來時,各莊各村百姓便聯合起來,同時在村中壘起火堆、點亮燈燭,敲鑼打鼓、通宵不眠地來阻止“年”的騷擾。這樣一來果然見效,“年”終於不再應時來騷擾,驅年的習慣也就這樣被保留下來,這便是除夕之夜的“煞年”。後來,皇家統一立法,將這一夜定為舊歲與新歲交接的時間,此夜之後的次日定為一年元始,叫“元且”,此月叫做“元月”或“正月”,這便是“年”的來歷。因這天慶祝特別隆重而盛大,故稱之為“大年”,又因適逢在春季之始,故稱之為“春節”。隆重熱烈的慶典及祭祀、慶祝、吃穿玩樂等都是這一天人們活動的主要內容。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春節的年糕與餃子(1)

春節是一個大節,大節的活動豐富多彩,“食"是一個最恆久的主題。其實在中華農曆民俗中的各個節日中,幾乎都離不開一個“食"字,這與中國數千年來一直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不無關係。就春節的“食”來說,大同地區民眾之年食雖與其他地方有百種不同,但有一點一定是共同的,那就是春節吃糕與餃子的習俗。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春節的年糕與餃子(1)

糕是春節的必備品。究其原因,因“糕”的讀音與“高”相同,取其諧音,有“高升旺盛”之意。在大同民間,年糕的面必須在除夕前就碾好,吃年糕的時間大都在大年初一中午。大同年糕的種類繁多,有油糕、碾豆麵糕、棗兒糕(素糕的一種)、懶糕等多種,大年吃的年糕卻必須是油糕,且要包加糖與棗兒的豆餡或山藥餡。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春節的年糕與餃子(1)

大同春節的另一種主食是餃子。 餃子原叫“交子”,是年夜接神後的-種簡單小吃。相傳老早時的餃子包得特別小巧,數量也不多,玩樂了大半夜的人們在點完旺火,接回神後有些餓與冷,便把一些肉與菜做餡包人面皮中煮食,為的是方便。因此時正是夜中“子”時將交之午夜,故將此食品稱為“交子”。以後餃子的餡變得越來越豐富,花樣也越來越多,但其以肉加菜(胡蘿蔔或白菜)做餡,白麵做皮的主料卻是不變的。吃餃子一般是在初一或初二的早上。有的地方初一全天忌葷,就在初二早上吃,初一早上則是吃蒸莜麵。女人們在除夕夜-邊熬夜一邊搓莜麵“圪捐兒”,也叫做“搓錢串兒”。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春節的年糕與餃子(1)

除了年糕與餃子,大同人過春節一定要備好的還有“年饃",年饃主要是為了供奉神靈和走親訪友之用。春節時蒸饃是女人們的一項重要任務, 因為年饃一是用來給神與祖先“吃”,二是為了給親朋好友看,所以蒸起來特別講究,要蒸得漂亮,還要捏出花樣,稱為“花饃”。手巧的婦女以剪刀輔之以紅棗便會做出各種好看的花饃。此外,家家在灶神龕前還要供奉- 個特大的“棗兒山”。它是一個上小底大的呈三角形的饃,一般有七八寸乃至-.尺高,上面是漂亮的以面製作的花饃圖案與紅棗粒。此棗山一般要供奉一個正月 ,待過了二月二節之後才 給孩子們慢慢去吃掉。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春節的年糕與餃子(1)

除蒸饃之外,過去大同人過春節還要製作另外幾種輔助食品與待客食品,那便是糕花兒、饊子、麻花、油果子。對於有錢的城裡人來說,光有這些還不算完,造型漂亮的燒麥以及高檔點心之類的食品是他們另外的需求。一般說來,年節的肉食以豬羊肉為主,佐為雞,至於副食則是山藥粉條、豆腐及豆芽等,另外再加上山藥、胡蘿蔔以及大白菜或圓白菜等蔬菜。

古城大同節日與飲食——春節的年糕與餃子(1)

至於今天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魚鱉蝦蟹之類的水產品,昔日普通的大同人就很難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