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四种关于物欲的态度

「道德经」第十二章:四种关于物欲的态度

插图来自于电影《千与千寻》

1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ěng)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wèi)腹不为(wèi)目,故去彼取此。

2

简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灵;饫甘餍肥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性浮躁;难得之货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饱腹,不逐声色,所以弃后者而选前者。

3

重点解析

这章讲的是对待物欲的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种,纵欲、禁欲、节欲、无欲。

「道德经」第十二章:四种关于物欲的态度

插图来自于电影《千与千寻》

纵欲,就是彰显、放任个人的物欲。

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物欲的满足是令人快乐的。然而,没有最快乐,只有更快乐,人在追求物欲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物欲一旦满足则立即投身到下一次的追逐之中。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青黄赤白黑”的五色、“宫商角徵羽”的五音,“酸苦甘辛咸”的五味,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人为划分,人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感官世界。人在此世界之中,感官不断地受到刺激而身心疲劳,在对于色、音、味的贪多求全中,而导致了目盲、耳聋、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狩猎本来是获取食物的方式,在一个部落中,打猎最多的人,往往是人人敬仰的英雄,具有崇高的地位。

在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耕种、养殖、畜牧摆脱食物的匮乏之后,通过狩猎,寻求力量,获得优越感的方式,仍然被保留了下来。狩猎也逐渐成为了有钱有闲,有地位的象征,但是本质上,那些有钱有闲的狩猎者和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的人是一样的,即通过剥夺TA者的生命,展现力量,满足自我的征服欲。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当物被用作交换,视为商品的时候,也就成了货。有交换就有交换价值。而物以稀为贵,“难得之货”往往代表了巨大的利益。因此,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难得之货,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一些本不稀缺的物变成了千金难求的难得之货。比如钻石,其实储藏量很大,但被DE BEERS垄断,再加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成功营销,造成了钻石价格的直线上升。

一些真正稀缺的物成为了假货赝品滋生的温床。比如古玩,明朝,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为了由俗入雅,富起来的商人们开始疯狂购置古董。古董造假也随之而起,甚至在江南成了一门产业。只要有“难得之货”收到有钱人的追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造假也随之盛行。

如果说,有钱人追逐难得之货,还只是假货横行,那么全民追逐,则是家破人亡。兰花、藏獒、普洱茶都曾经被人哄抬炒作,竞相追捧,引得那些怀揣一夜暴富梦想的普通百姓,投入了全部的家当,当市场的泡沫被戳破时,倾家荡产者大有人在。

而一个人人梦想着靠追逐难得之货而发家致富、改变命运的社会,终究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

寻求感官的刺激,投入物化的漩涡,物欲文明的生活,使心灵激扰不安,沉溺其中,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日益空虚。既然物欲会产生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施行禁欲主义,要求人人禁绝物欲可以吗?

从传统文化看,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禁欲主义或苦行主义。

道家、儒家、墨家都没有禁欲的思想派别,常有人把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解释为禁欲主义。但朱熹讲的是如果你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成年后娶妻生子,这是天理,不是人欲。如果你要穷口腹之欲,要三妻四妾,那就是人欲了。所以宋明理学表达的“灭人欲”,字面意思好像是全称判断,完全不要物欲,实际上是指过多的部分。

「道德经」第十二章:四种关于物欲的态度

美国禁酒令时代

从社会影响看,如果主张完全的禁欲,往往会带来很严重的社会后果。

比如,禁酒,上世纪20年代,美国颁布了禁酒令,但根本无法消除人们喝酒的物欲和需求,在正规市场被禁的同时,地下黑市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非法制造和买卖酒类制品带来的暴利深度挖掘了酒贩子潜力,烈酒走私、黑市交易,为了抢夺市场而引起的凶杀,本意是净化社会的禁酒令,却造成了社会风气的全面败坏,老百姓的后备厢里装的不再是郊游的餐布和火腿,而是葡萄酒、白兰地还有防身用的左轮手枪。

从个人影响来看,个人的物欲并不会因为主观上的禁绝,就此消失,物欲往往会换上一幅头纱,遮住原来的面目,让你分不清模样,甚至有可能展开疯狂的反噬。

一些实践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人,通常会感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具有了道德优越感。这种道德优越感,不仅仅成为了自我约束的信条,同时也成为了攻击他人的道德武器。

当这些人被有组织、有目的地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在道德优越感的激励下,高擎着道德大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迫害也就开始了。

「道德经」第十二章:四种关于物欲的态度

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讲述3K党从黑人手中挽救美国

美国的禁酒令时代,也是禁酒令的坚定拥护者,极端道德主义和宗教主义的3K党快速扩张时期。很难想象,虽然如今作为人人唾弃的极端种族组织,在禁酒令时代,拥有将近600万的成员,他们暴力袭击酒厂和酒馆,并对黑人、以及德国和犹太移民动用残忍的私刑。

因此,宗教战争、种族迫害,都有可能是禁欲之树上结出的恶魔果实。

纵欲和禁欲,其实都是走向了物欲的两个极端,其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自然会期望把物欲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既不是无底线地放纵,也不是无限度地禁绝。

「道德经」第十二章:四种关于物欲的态度

《理想国》

西方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提出了节欲的思想,以理性来控制物欲。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用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灵魂中有三个元素,理性、激情和物欲,惟当理性、激情与物欲这三个元素“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的时候,灵魂才是健康的、和谐的以及正义的,说的更加明确一些,只有当激情和物欲都服从理性领导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内心平和。相反,当激情或者物欲反过来主导了理性,我们就会感到内心冲突和撕裂,甚至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危害。

柏拉图还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人的灵魂就像是三种形象的结合体,物欲好比是多头怪兽,激情有如狮子,而理性就像是人。为了让灵魂内部保持和谐,人就必须要主宰一切,尽力地让狮子成为自己的盟友,一起驯服那个多头怪兽。如果放纵狮子和多头怪兽,那就会导致它们相互残杀直到同归于尽。

但这种以理性节制物欲的思想,仍然是以对立的方式在处理物欲,很容易倒向了禁欲主义的阵营,柏拉图之后,中世纪的神学家阿奎那、奥古斯丁吸收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为宗教的禁欲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西方重分,将人分为灵魂与肉体,又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物欲。

东方重合,人应该是形神合一的,无欲,不是没有物欲,而是将物欲融合在生命中,作为整体进行考量。

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目”是向外看,“腹”是吃进来。而“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圣人向内、归于自我。

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中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

“为腹不为目”的核心要义,是在于要分清,我是在被物滋养,还是在被物役使。在这里,只有“物我”,而没有“物欲”。

由“向外观物”到“向内观我”,是观察方式的转变。

而道家强调内观,向内看我,把“我”当作一个“客观”的对象来看,明白我要什么,我为什么会要,而不是被无意识裹挟,被情绪绑架。

当你学会内观自我的时候,会有一束光渐渐照亮内在的世界,你会看到那些隐匿的痛苦,不舍,甚至是残酷,但也会渐渐内生出光明和由衷的喜悦,原先那个看似无限的物世界变得有限,看似有限的内在世界变得无限。

正如黄元吉在《道德经讲义》中说,人世之乐其乐有限,惟吾心之乐其乐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