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的質子身份看中國古代質子外交策略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又叫做趙政,是因為他雖然是秦國王子卻出生在趙國,這是為何呢?這是因為嬴政的父親異人從小被派往趙國做質子,後得呂不韋相助,終能返回秦國繼承王位。

那麼什麼是質子,為什麼一國王子會自小流落他國呢?

質子其實就是人質,先秦時期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這就是著名的“質子外交”開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戰國燕太子丹都曾經做過質子。我們中學時候學習過的《觸龍說趙太后》中,這樣寫到,“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這裡的背景便是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幫助趙國。

從秦始皇的質子身份看中國古代質子外交策略

到了兩漢時期,中央王朝向與之建立藩屬關係的少數民族索取人質,雙方是一種宗主國與附屬的關係。“入侍為質”和“納質為臣”的現象十分普遍,質子制度就成為兩漢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國傳統羈縻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藩鎮節度使制度產生後,導致國家軍力外重內輕,唐中央遂對藩鎮徵召質子,若藩鎮背叛中央,唐中央便通過掌控人質以進行制裁。唐繼承兩漢、魏晉以來的做法,對周邊少數民族實行以其子弟人朝宿衛的制度。唐代質子宿衛制度包括身份查驗、宿衛授官、輪流替換、撫養教育等重要內容。唐把質子統一納入到宿衛系統之中,這使質子在唐的職責更加明確,地位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其中,宿衛授官制度的確立是唐代質子制度完善的重要標誌。質子在唐頂班值勤,見習唐禮,受唐朝文化的薰陶,在促進唐與周邊諸族的文化交流中具有種種優勢;甚至有些質子以"宿衛生"的身份入唐,其目的就是為了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

到了清朝,最著名的質子要數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了。建寧公主,皇太極第十四女,順治十年13歲時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吳應熊作為質子常年留在京城,後因其父吳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吳世霖皆被清廷處死。

在遠古時期,人們思想單純,誓言在人們立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後來,背誓違約的情況越來越多,國家之間不得不用人質來確保約定的履行。把國家的重要人員甚至首領之子作為人質的行為由來已久,已經很難考證。大部分時候質子的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除了不能隨意離城。其餘的與在本國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如果兩國關係比較緊張,其中一方有隨時撕毀盟約的打算,那麼質子就比較慘了,隨時有可能從質子變成真的人質用來要挾自己的母國。正因為質子有著相當的危險性,皇帝或者藩王一般不會把最緊要的王子派去當質子。而恰恰是這樣,一旦質子對母國的王位繼承產生影響,比如國王快要死了,而其他王子開始互相殘殺,殘殺到差不多了,所在國就會將質子放回去參與母國的政治鬥爭,有必要的時候,甚至還會為他發兵,藉此擴大在該國的政治影響力,也為日後爭取利益。中國歷史上就有幾位質子因禍得福,最後成功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比如晉文公重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