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東北亞格局

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在綿延兩千多年的交往中,雖然有過矛盾和衝突,但總體而言還是積極和友好的時期更多。

尤其是,在這段防控新冠疫情期間,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日本無論從民間還是官方都對中國表現出了積極友好的態度。

回顧兩國的歷史交往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屬延續兩百多年,從公元七世紀到九世紀末的“遣唐使”。接下來,文史不假為您簡單講述一下這段歷史。

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東北亞格局

日本是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形成的火山岩島國,國內土地貧瘠,而且資源匱乏。列島之間相互隔絕,每個島上的生產力水平,尤其是農業狀況也相差無幾,這就造成了島與島之間糧食產量和可供養士兵都差別不大,誰也消滅不了誰,誰也無法完成統一,只能長期分裂。

徐福東渡開始,陸續有中國人遷徙而來,為這裡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其中,最先受此影響的九州地區,逐漸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糧食產量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

得益於此,盤踞在九州地區的部族迅速壯大,逐漸拉大了與四國、關東、關西等地部族的優勢。可惜,九州並沒有藉此機會實現自己的崛起,趁勢統一日本各島,反而由本州島中部的大和國征服了其他各部,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

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東北亞格局

大和國的建立

當時,中國正處於南北朝的混戰時期,根本無暇顧及周邊屬地朝鮮半島的事務。出於對大洲大陸的無限嚮往,日本不僅出兵朝鮮,還趁勢擴張自己在朝鮮半島的勢力。

隋朝在完成國家的大一統後,結束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有機會騰出手來對朝鮮半島進行用兵。而賴在朝鮮半島的日本,自然不願和隋朝為敵,於是派遣使者前往隋朝遞交國書。不過,這還算不上遣唐使,最多隻能算“遣隋使”而已。

《隋書·倭國傳》記載:

大業三年,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在這場國書事件中,日本甚至將自己與隋朝置於了平等的地位,宣稱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此舉,自然引起了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因為,這已經標誌著日本開始嘗試推翻以中國為核心的東北亞“宗藩朝貢”體系。

可惜,隋煬帝的不滿,還沒有真正付諸實施呢,隋朝就已經在一系列的國內起義中滅亡了,徹底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唐朝取代隋朝後,通過建國初期的一系列征伐行為,消滅了東突厥。唐太宗李世民終於被各部族共同尊奉為“天可汗”,成為了當時天下名義上的共主。

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東北亞格局

唐朝疆域

此後,唐朝開始積極轉變自己的對外政策,致力於構建新型的國際關係。受此影響,除了西域和東北、西南等地外,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也納入了唐帝國的視線範圍。

在這期間,日本看待唐朝的態度是極其矛盾和複雜的:

(一)他深知,自己的崛起和在朝鮮半島的擴張,必然會受到唐帝國的強烈反對,兩國之間勢必會有一戰。

(二)他也深知,自己無論在國力還是軍力上,都不是大唐的對手。別的不說,就衝唐朝在三年的時間裡消滅強大的東突厥,自己就望塵莫及。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日本的舒明天皇最終決定,徹底向唐帝國求和,並像其他國家一樣向唐朝遣使學習。

一、舒明天皇時期

630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歷史上的第一批遣唐使,主要代表有大仁犬上三田大仁藥師惠日。早期,遣唐使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學習大唐的律法、禮法和佛法;

另一方面,維繫日本與唐朝上層統治者的關係。

在這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後,極大地推動了“大化革新運動”。在不斷革新的過程中,日本效法唐朝的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二官八省制”。

在大化革新八年後,日本派出了第二批遣唐使。這次的規模更大,覆蓋也更多,主要包含五大領域的使者,分別是政治領域、航海領域、農業領域、文化領域、佛教領域。其中,有個名叫

阿倍仲麻呂的,還擔任了唐朝的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與唐朝的大詩人李白、王維等人也多有交往。

以後,還出現了第三批遣唐使和第四批遣唐使。這後兩批的遣唐使,無論在組織規模還是歷史影響等方面,都不及前兩批。

二、天智天皇時期

由於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得寸進尺,終於導致爆發了中日白江口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唐軍幾乎全殲了四倍於己的日軍,展現了自己的超強實力。

日本在朝鮮半島戰敗的消息傳回到國內後,使得朝野上下都一致恐慌,甚至還構築了大規模的沿海防禦工事,生怕唐軍會一鼓作氣剿滅了自己。

之後,由曾經一手推動日本進行大化革新的中大兄皇子正式登基稱帝,成為了日本的新一代天皇,史稱天智天皇。

日本在戰敗後,唐朝很快派出了使者郭務悰和劉德高相繼前來問責。天智天皇儘管在表面不願臣服於大唐,但還是派出了第五批遣唐使專門護送唐使返回長安。

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東北亞格局

主要路線

沒過幾年,天智天皇又派出了第六批遣唐使。不過,這次的遣唐使除了向唐朝學習以外,更主要的任務還是為了修補白江口之戰後的兩國關係。

三、文武天皇時期

日本通過連續派出第五批和第六批遣唐使後,完全達到了修補兩國關係的目的。而且,終於確信唐軍不會主動進攻自己的本土。在徹底放下戒備之後,日本開始全面效法大唐,屈身學習。

日本就是這樣的國家,他崇尚強者,對於打敗自己的國家,非但不記恨,反而表現得非常欽佩。白江口之敗,使得日本真正的直接領教了唐朝的強大,反而開始更加虛心地學習大唐的文明和技術。

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東北亞格局

萬國來朝

而與此同時,國力達到鼎盛的唐朝,也希望打造出一種萬國來朝的可喜景象,歡迎周邊國家經常遣使來唐。客觀的講,唐朝的那種開放和包容理念,是中國封建王朝中少有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文武天皇派出了第七批和第八批遣唐使,而且每批的人數都達到了空前的五六百人規模。從此,唐朝進入到了各國派送遣唐使的最盛時期。

四、孝謙女皇時期

孝謙女皇時期,日本繼續向唐朝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分別派出了第九批和第十批遣唐使抵達國都長安。在這兩批遣唐使中,第一次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中日“混血兒”

唐朝派人護送第十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後,護送使中的外交家袁晉卿

和音樂家皇甫東朝及其女兒,後來就索性留居在了日本,並且積極在當地傳播大唐的文化,直到現在都有他們留下的後裔。

由於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新羅關係越來越緊張,這段期間的遣唐使基本已經放棄了途徑朝鮮半島的陸路,改而取道走水路,選擇直接橫渡東海在中國登陸。不過,船毀人亡的事故也不斷髮生,尤其是第九批遣唐使團,有一半的船隻全都沉沒海中。

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東北亞格局

鑑真

唐玄宗時期,鑑真和尚在經歷了前五次東渡日本的失敗後,再次親率門人弟子數十人開始了第六次東渡。終於,這次他在日本九州的薩秋妻屋浦成功登岸,輾轉抵達了日本的首都平城京,還受到了日本舉國上下的一致歡迎。

之後,鑑真在日本長期傳授佛法,還開創了佛教的南山律宗,至今都很有影響力。

五、光仁天皇時期

稱德天皇亡故後,光仁天皇被藤原家族等重臣,共同擁立為新的天皇。他在繼位後,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弘揚佛教政治,節儉各項支出。但是,唯獨對於遣唐使一事沒有猶豫,繼續派出了第十一批。

在這批遣唐使的航海中,日本人又開發了新的航線,從大津浦出發後,向西南駛抵值嘉島而後徑直橫渡東海,最終抵達中國的長江口岸。這樣,他們航海的線路和時間都更加縮短,僅用了10天的時間便抵達了中國。

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東北亞格局

安史之亂

這一時期的遣唐使,雖然在規模和人數上不輸於之前,但在事實上已經是接近尾聲了。此間,唐朝剛剛平定了安史之亂,徹底終結了自己的盛世局面。李氏皇族的政局也不穩,而且內有朋黨和藩鎮,外有回紇和吐蕃,國力已經是大不如前。

六、仁明天皇時期

仁明天皇時期,派出了第十二批和第十三批遣唐使,也是最後的兩批。不過,第十二批遣唐使在回國途中就遭遇了海難,倖免逃生的使團成員歷經萬難才返回了日本。

第十三批遣唐使回國時,同樣遭遇了海難,致使四十名日本使團成員和二十多名唐朝使者都一同葬身在海底。

仁明天皇過世後,文德天皇即位。那時,日本對於唐朝的崇拜也已經不復以往,皇室和貴族中間也不再銳意進取。更重要的是,每次遣唐使的花費都不在小數,日本越來越感受到了經費方面的壓力。

終於,在894年時,隨著又一次遣唐使計劃的失敗,宇多天皇隨即宣佈終止遣唐使計劃。

事實上,日本從630年開始,一直到894年的264年間,先後派出了十九批遣唐使,但只有十三批抵達了中國。經過兩百多年的學習後,日本決心脫離並推翻以中國為核心的東北亞朝貢冊封體系。

遣唐使在增加中日交流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東北亞格局

遣唐使遠渡重洋

遣唐使是中日兩國關係史上友好交流的一個典範和縮影,既為中國帶來了日本的文明,又將中國的文明傳回到了日本。他們在極大地促進日本與中國之間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通的同時,也為雙方帶來了不斷的變革和進步。

當然,對於遣唐使的評價也並不都是一邊倒的正面誇讚,負面的評價也有。日本通過遣唐使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以後,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東北亞格局,在擴大自己國力和野心的同時,也一步步成為了中國的“警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