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親制度的演變,看漢唐對外策略的變遷,只有自身強盛才能體面

導語:

縱觀歷代王朝之中,唯有漢唐兩朝,是最值得驕傲的兩個封建王朝。因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所以漢唐一直都是我們的驕傲。明成祖朱棣曾經想要打造一個遠邁漢唐的盛世,也只不過是一種理想罷了。

可是我們看漢唐歷史就會發現,這兩個王朝的對外政策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和親制度。所謂和親制度,就是將本朝的公主嫁給外部勢力,以此達到兩國交好的目的。

這一制度在漢朝一度成為了一種恥辱。不過縱觀漢朝歷史,和親制度,基本沒有終止過。即使強大的漢武帝也沒能真正徹底解決和親問題,這又是為什麼呢?

從和親制度的演變,看漢唐對外策略的變遷,只有自身強盛才能體面


01漢朝初年的和親,以休養生息為主,軍事上的妥協。

漢朝建立以後,漢高帝劉邦發現在大漢的北方邊境,有一幫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匈奴。匈奴人以侵略中原領土,搶掠中原百姓作為日常生活。

這使得漢高帝劉邦十分惱火,當時劉邦剛剛一統天下,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所以劉邦壓根就不把匈奴人放在眼裡,決定親自出徵擺平匈奴人。

結果我們都知道,白登之圍差點把劉邦給搞死了。在這之後,劉邦徹底意識到了匈奴人的強大,決定改變針對匈奴人的策略。

  1. 他知道光靠打是打不贏對手的,中原王朝是穩定不變的領土,可是匈奴王朝是草原民族,他們的領土隨時在發生變化,很難下手。
  2. 所以劉邦選擇了和親制度,以此來緩和匈奴對漢朝的敵意。
    和親自然是要派遣公主才有誠意,這個時候劉邦又打算坑女兒了。
  3. 他打算把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匈奴,魯元公主就是當年被劉邦踹下馬車兩次的小女孩兒,當年沒踹死她,現在又要送她去匈奴,看來劉邦對這閨女的脾氣是不小。

結果呂后一再哭訴表示不答應,這畢竟是她親生的閨女。無奈之下劉邦只能看向其他公主,沒有哪個他是捨得的,所以他只能從宮女之中選了一個,改姓為劉,封為公主,遠嫁匈奴。

從此西漢對匈奴的和親政策便拉開了序幕。漢惠帝、漢文帝以及漢景帝包括漢武帝前期,全部都採取了和親的政策,時常送公主到匈奴去和親,這才保證了西漢邊境的安穩。

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高後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後乃止,復與匈奴和親。國學至孝文帝初立,復修和親之事。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侵盜上郡葆塞蠻夷,殺略人民。於是孝文帝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詣高奴,擊右賢王。右賢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時濟北王反,文帝歸,罷丞相擊胡之兵。---《史記》

有了這長達70年的安穩時間,西漢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國庫日益充盈。這才是這麼多年來,西漢和親的真正目的。

從和親制度的演變,看漢唐對外策略的變遷,只有自身強盛才能體面


02漢武帝時期不和親匈奴,卻要和親烏孫等西域諸國,尋找盟友。

漢武帝長大成人以後,發現漢朝有如此恥辱的事情。他覺得和親完全不應該是大漢王朝應該要做的事情。

所以漢武帝決定斷絕和匈奴的和親政策,並且打算跟匈奴好好打一仗。戰爭的結果我們是知道的,漢武帝成功拿下了河西走廊,將匈奴人趕到了更北的地方。

匈奴聞其與漢通,怒欲擊之。又漢使烏孫,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屬不絕。烏孫於是恐,使使獻馬,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天子問群臣,議許,曰“必先內聘,然後遣女”烏孫以馬千匹聘。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烏孫昆莫以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漢書》

可是這個時候漢武帝意識到一個問題,匈奴人很不好追擊,光靠西漢的力量,是很難跟匈奴人消耗下去的。

從和親制度的演變,看漢唐對外策略的變遷,只有自身強盛才能體面


於是漢武帝開始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尋找盟友,他希望與西域盟友合作,共同對付匈奴。結果還真讓漢武帝給找到了,西域的烏孫國與匈奴之間是有仇恨的。

  • 匈奴人將他們趕往了西域,所以漢武帝在張騫的幫助下,打算與之結盟。可惜這個時候無損國內出現分裂情形,烏孫國王獵驕靡無心與漢朝結盟,但是彼此之間的聯絡沒有中斷。
  • 後來匈奴人覺得烏孫國與漢朝頻繁接觸,所以打算對烏孫國動武。在這種情況下獵驕靡才立刻答應漢朝的結盟條件,並且答應迎娶漢朝公主,以表明自己與漢朝結盟的決心。
  • 漢武帝這個時候再次面臨一個抉擇,如果派遣公主前往,自然是可以跟烏孫國結盟,對打擊匈奴是有好處的。可是這麼一來,當初打擊匈奴的初衷,豈不是被自己違背了?

當初之所以要打擊匈奴,就是覺得和親制度簡直就是侮辱。沒想到最後還是要以和親的方式締結盟友,才能解決匈奴問題。

最終漢武帝還是選擇了和親,他派遣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給了烏孫國王獵驕靡。獵驕靡死後,劉細君又嫁給了獵驕靡的兒子軍須靡。劉細君嫁到烏孫僅僅5年便匆忙去世。

此後漢武帝又將解憂公主嫁給了軍須靡,以此維持漢朝和烏孫之間的關係。解憂公主在烏孫一共陸續嫁給了軍須靡、軍須靡的堂弟翁歸靡以及軍須靡的兒子泥靡。

漢武帝的目的其實並沒有達到,烏孫國在匈奴和漢王朝之間搖擺不定。他們不僅迎娶了漢朝公主,同樣也迎娶了匈奴的公主。

並且軍須靡和匈奴公主所生的兒子,成為了烏孫國的國王,也就是泥靡。由此可見,漢武帝的計劃算是落空了。

從和親制度的演變,看漢唐對外策略的變遷,只有自身強盛才能體面


03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地位並不高,戰爭的妥協。

時間到了唐王朝初年,這個時候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了皇位,成為了一代聖主唐太宗。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王朝蒸蒸日上,創造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在軍事上的成就,李世民的確非常大,為此天下諸侯稱之為天可汗。

可是唐太宗在面對同時崛起的吐蕃王朝時,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吐蕃王朝此前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到了松贊干布時期,才陸續得到統一。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見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舊唐書》

所以這個時候的吐蕃打算擴大自己的領土,於是佔領了西域、青海等地區以後,派兵進入了四川地區。

這件事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他立刻派遣大將侯君集前往四川平定這場侵略。結果我們會發現,松贊干布的確被打敗了。

可是打敗的結果是,唐太宗喜笑顏開地將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以和親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打了勝仗的戰爭。既然已經大勝了,為什麼還要派公主去和親呢?難道唐王朝公主真的是太多了嗎?當然不是這樣。

唐太宗的確有二十多個女兒,可是派去的文成公主卻不是他的生女,是後來選拔出來的義女。唐太宗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徹底解決四川地區的問題。

因為派遣大軍前往四川,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消耗的軍費太多,跋山涉水的困難程度也不是我們所能想象的,那個時候沒有飛機和高鐵,爬山只能搞腳底板。

如果哦長期駐軍在四川,兵馬少了不起作用,兵馬多了消耗太大,根本划不來。在這種情況的驅使下,唐太宗只能選擇妥協,將文成公主嫁了過去。

從和親制度的演變,看漢唐對外策略的變遷,只有自身強盛才能體面


04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遠嫁吐蕃,地位得到提升,和平的需要。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了六十多年以後,在武則天的領導下,唐朝軍隊先後多次擊敗了吐蕃軍,尤其是到了唐中宗李顯再次登基以後,吐蕃攝政太后沒祿氏甚至派遣使者前往唐朝進貢。

可是這個時候吐蕃提出了一個申請,那就是希望能夠繼續聯姻。這次的聯姻跟過去一樣,依舊是唐王朝派遣公主遠嫁吐蕃。

上表曰:齋 公主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中間為張玄表、李知古等東西兩處先動兵馬,侵抄吐蕃,邊將所以互相征討,迄至今日,遂成釁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識尊卑,豈敢失禮!蒙降使看公主來,外甥不勝喜荷。伏望皇帝舅遠察赤心,許依舊好,長令百姓快樂。如蒙聖恩,千年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舊唐書》

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在李世民、武則天這些人的治理之下,唐王朝已經變得無比強大。唐中宗完全不用理會吐蕃的強權壓迫,不過唐中宗當然是有自己的考慮,唐中宗剛剛復位不久,政局不穩的情況下,他一口答應了這件事。

所以唐中宗派遣了金城公主李奴奴遠嫁吐蕃,嫁給了當時的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那就比較高了,她跟文成公主所處的時期是不一樣的。

  1. 文成公主時期,唐太宗剛剛打下天下,到底富強與否,還需要治理以後才能得知
    。而唐中宗時期的唐朝,絕對是一個富強的龐大王朝。
  2. 吐蕃與這個時候的唐王朝交好,對他們只有好處沒有任何壞處。所以金城公主到了吐蕃以後,受到了1000多大臣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
  3. 此後金城公主在吐蕃的生活也比文成公主舒服太多了,她從中原帶來了一系列耕種的弄人技術工人等,以此表達唐王朝與吐蕃和平相處的願望。

唐玄宗時期,吐蕃與唐朝再起戰火,金城公主努力在兩國之間斡旋,平息了一場又一場風波,最終實現了兩國之間的和平。

可以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和親勝利,倒不是因為金城公主這個人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唐中宗、唐玄宗時期的唐王朝實在是太強大,吐蕃不得不抬高金城公主的身價。

從和親制度的演變,看漢唐對外策略的變遷,只有自身強盛才能體面


05沒有哪個皇帝會把親女兒遠嫁他鄉。

細數一下和親的各位公主,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所有和親的公主當中,沒有哪一個是真正的公主。

  1. 劉邦時期派遣的公主,是為了代替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而強行找來的宮女,根本就算不上是漢朝的公主,甚至連個名字都沒留下。
  2. 漢武帝時期派遣的細君公主劉細君,那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雖然也是漢室宗親,可是畢竟跟劉徹還隔著好遠的親戚關係。
  3. 漢武帝時期派遣的解憂公主劉解憂,那是楚王劉戊的孫女。劉戊是發動吳楚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之一,所以解憂公主本來就是罪臣的孫女,是戴罪立功去的。
  4. 唐太宗時期的文成公主,也不是唐太宗的親生女兒,只知道她是唐朝宗室的女兒,但是根本就查不到是哪位王爺的閨女。
    一個有如此功績的公主,連父親是誰都查不到,這不奇怪嗎?
  5. 唐中宗時期的金城公主,她是邠王李守禮的女兒,算得上是唐朝宗室的女兒。在和親之前,成為唐中宗李顯的養女。

其餘歷代的公主中,就沒有哪一個是皇帝的親生女兒,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我們都知道,皇帝才捨不得把自己的女兒遠嫁他鄉。

就算是強大的唐中宗時期,唐王朝對吐蕃處於居高臨下的局面,遠嫁的公主地位一定很高。唐中宗還是捨不得自己的女兒,可見和親本身就不為統治者所認同。

從和親制度的演變,看漢唐對外策略的變遷,只有自身強盛才能體面


總結:和親是漢唐時期重要的外交政策,但是強國才是立身之本。

不管王朝的強大與否,似乎和親永遠都是漢、唐王朝難以跨越的一道坎。漢唐時期的和親政策,幾乎成為了他們強大外交手段。

其實這就是一場博弈,如果和親成功了,給國家帶來的可能是數十年的和平。比如說唐中宗時期的金城公主和親。

但是如果失敗了,那麼又要再派遣一位公主,比如說細君公主去世後,漢武帝又派遣瞭解憂公主前往烏孫國。

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破這個局嗎?當然是有的,那就是自身的強大。只有自身的強大,才能夠時候和親成為一場看似體面的盛會。

金城公主應該感謝自己的國家,因為唐王朝此刻的強盛,使得她在吐蕃的地位空前之高,而在這之前,又不知道有多少公主在異域他鄉黯然落淚。

《史記》

《漢書》

《舊唐書》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