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亲制度的演变,看汉唐对外策略的变迁,只有自身强盛才能体面

导语:

纵观历代王朝之中,唯有汉唐两朝,是最值得骄傲的两个封建王朝。因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所以汉唐一直都是我们的骄傲。明成祖朱棣曾经想要打造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也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

可是我们看汉唐历史就会发现,这两个王朝的对外政策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和亲制度。所谓和亲制度,就是将本朝的公主嫁给外部势力,以此达到两国交好的目的。

这一制度在汉朝一度成为了一种耻辱。不过纵观汉朝历史,和亲制度,基本没有终止过。即使强大的汉武帝也没能真正彻底解决和亲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和亲制度的演变,看汉唐对外策略的变迁,只有自身强盛才能体面


01汉朝初年的和亲,以休养生息为主,军事上的妥协。

汉朝建立以后,汉高帝刘邦发现在大汉的北方边境,有一帮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匈奴。匈奴人以侵略中原领土,抢掠中原百姓作为日常生活。

这使得汉高帝刘邦十分恼火,当时刘邦刚刚一统天下,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所以刘邦压根就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决定亲自出征摆平匈奴人。

结果我们都知道,白登之围差点把刘邦给搞死了。在这之后,刘邦彻底意识到了匈奴人的强大,决定改变针对匈奴人的策略。

  1. 他知道光靠打是打不赢对手的,中原王朝是稳定不变的领土,可是匈奴王朝是草原民族,他们的领土随时在发生变化,很难下手。
  2. 所以刘邦选择了和亲制度,以此来缓和匈奴对汉朝的敌意。
    和亲自然是要派遣公主才有诚意,这个时候刘邦又打算坑女儿了。
  3. 他打算把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远嫁匈奴,鲁元公主就是当年被刘邦踹下马车两次的小女孩儿,当年没踹死她,现在又要送她去匈奴,看来刘邦对这闺女的脾气是不小。

结果吕后一再哭诉表示不答应,这毕竟是她亲生的闺女。无奈之下刘邦只能看向其他公主,没有哪个他是舍得的,所以他只能从宫女之中选了一个,改姓为刘,封为公主,远嫁匈奴。

从此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便拉开了序幕。汉惠帝、汉文帝以及汉景帝包括汉武帝前期,全部都采取了和亲的政策,时常送公主到匈奴去和亲,这才保证了西汉边境的安稳。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国学至孝文帝初立,复修和亲之事。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於是孝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文帝幸太原。是时济北王反,文帝归,罢丞相击胡之兵。---《史记》

有了这长达70年的安稳时间,西汉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国库日益充盈。这才是这么多年来,西汉和亲的真正目的。

从和亲制度的演变,看汉唐对外策略的变迁,只有自身强盛才能体面


02汉武帝时期不和亲匈奴,却要和亲乌孙等西域诸国,寻找盟友。

汉武帝长大成人以后,发现汉朝有如此耻辱的事情。他觉得和亲完全不应该是大汉王朝应该要做的事情。

所以汉武帝决定断绝和匈奴的和亲政策,并且打算跟匈奴好好打一仗。战争的结果我们是知道的,汉武帝成功拿下了河西走廊,将匈奴人赶到了更北的地方。

匈奴闻其与汉通,怒欲击之。又汉使乌孙,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属不绝。乌孙於是恐,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天子问群臣,议许,曰“必先内聘,然后遣女”乌孙以马千匹聘。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汉书》

可是这个时候汉武帝意识到一个问题,匈奴人很不好追击,光靠西汉的力量,是很难跟匈奴人消耗下去的。

从和亲制度的演变,看汉唐对外策略的变迁,只有自身强盛才能体面


于是汉武帝开始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寻找盟友,他希望与西域盟友合作,共同对付匈奴。结果还真让汉武帝给找到了,西域的乌孙国与匈奴之间是有仇恨的。

  • 匈奴人将他们赶往了西域,所以汉武帝在张骞的帮助下,打算与之结盟。可惜这个时候无损国内出现分裂情形,乌孙国王猎骄靡无心与汉朝结盟,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络没有中断。
  • 后来匈奴人觉得乌孙国与汉朝频繁接触,所以打算对乌孙国动武。在这种情况下猎骄靡才立刻答应汉朝的结盟条件,并且答应迎娶汉朝公主,以表明自己与汉朝结盟的决心。
  • 汉武帝这个时候再次面临一个抉择,如果派遣公主前往,自然是可以跟乌孙国结盟,对打击匈奴是有好处的。可是这么一来,当初打击匈奴的初衷,岂不是被自己违背了?

当初之所以要打击匈奴,就是觉得和亲制度简直就是侮辱。没想到最后还是要以和亲的方式缔结盟友,才能解决匈奴问题。

最终汉武帝还是选择了和亲,他派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给了乌孙国王猎骄靡。猎骄靡死后,刘细君又嫁给了猎骄靡的儿子军须靡。刘细君嫁到乌孙仅仅5年便匆忙去世。

此后汉武帝又将解忧公主嫁给了军须靡,以此维持汉朝和乌孙之间的关系。解忧公主在乌孙一共陆续嫁给了军须靡、军须靡的堂弟翁归靡以及军须靡的儿子泥靡。

汉武帝的目的其实并没有达到,乌孙国在匈奴和汉王朝之间摇摆不定。他们不仅迎娶了汉朝公主,同样也迎娶了匈奴的公主。

并且军须靡和匈奴公主所生的儿子,成为了乌孙国的国王,也就是泥靡。由此可见,汉武帝的计划算是落空了。

从和亲制度的演变,看汉唐对外策略的变迁,只有自身强盛才能体面


03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地位并不高,战争的妥协。

时间到了唐王朝初年,这个时候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成为了一代圣主唐太宗。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王朝蒸蒸日上,创造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在军事上的成就,李世民的确非常大,为此天下诸侯称之为天可汗。

可是唐太宗在面对同时崛起的吐蕃王朝时,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吐蕃王朝此前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到了松赞干布时期,才陆续得到统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旧唐书》

所以这个时候的吐蕃打算扩大自己的领土,于是占领了西域、青海等地区以后,派兵进入了四川地区。

这件事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他立刻派遣大将侯君集前往四川平定这场侵略。结果我们会发现,松赞干布的确被打败了。

可是打败的结果是,唐太宗喜笑颜开地将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以和亲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打了胜仗的战争。既然已经大胜了,为什么还要派公主去和亲呢?难道唐王朝公主真的是太多了吗?当然不是这样。

唐太宗的确有二十多个女儿,可是派去的文成公主却不是他的生女,是后来选拔出来的义女。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彻底解决四川地区的问题。

因为派遣大军前往四川,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消耗的军费太多,跋山涉水的困难程度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那个时候没有飞机和高铁,爬山只能搞脚底板。

如果哦长期驻军在四川,兵马少了不起作用,兵马多了消耗太大,根本划不来。在这种情况的驱使下,唐太宗只能选择妥协,将文成公主嫁了过去。

从和亲制度的演变,看汉唐对外策略的变迁,只有自身强盛才能体面


04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地位得到提升,和平的需要。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六十多年以后,在武则天的领导下,唐朝军队先后多次击败了吐蕃军,尤其是到了唐中宗李显再次登基以后,吐蕃摄政太后没禄氏甚至派遣使者前往唐朝进贡。

可是这个时候吐蕃提出了一个申请,那就是希望能够继续联姻。这次的联姻跟过去一样,依旧是唐王朝派遣公主远嫁吐蕃。

上表曰:斋 公主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中间为张玄表、李知古等东西两处先动兵马,侵抄吐蕃,边将所以互相征讨,迄至今日,遂成衅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蒙降使看公主来,外甥不胜喜荷。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依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旧唐书》

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在李世民、武则天这些人的治理之下,唐王朝已经变得无比强大。唐中宗完全不用理会吐蕃的强权压迫,不过唐中宗当然是有自己的考虑,唐中宗刚刚复位不久,政局不稳的情况下,他一口答应了这件事。

所以唐中宗派遣了金城公主李奴奴远嫁吐蕃,嫁给了当时的吐蕃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那就比较高了,她跟文成公主所处的时期是不一样的。

  1. 文成公主时期,唐太宗刚刚打下天下,到底富强与否,还需要治理以后才能得知
    。而唐中宗时期的唐朝,绝对是一个富强的庞大王朝。
  2. 吐蕃与这个时候的唐王朝交好,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任何坏处。所以金城公主到了吐蕃以后,受到了1000多大臣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
  3. 此后金城公主在吐蕃的生活也比文成公主舒服太多了,她从中原带来了一系列耕种的弄人技术工人等,以此表达唐王朝与吐蕃和平相处的愿望。

唐玄宗时期,吐蕃与唐朝再起战火,金城公主努力在两国之间斡旋,平息了一场又一场风波,最终实现了两国之间的和平。

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和亲胜利,倒不是因为金城公主这个人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唐中宗、唐玄宗时期的唐王朝实在是太强大,吐蕃不得不抬高金城公主的身价。

从和亲制度的演变,看汉唐对外策略的变迁,只有自身强盛才能体面


05没有哪个皇帝会把亲女儿远嫁他乡。

细数一下和亲的各位公主,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所有和亲的公主当中,没有哪一个是真正的公主。

  1. 刘邦时期派遣的公主,是为了代替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而强行找来的宫女,根本就算不上是汉朝的公主,甚至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2. 汉武帝时期派遣的细君公主刘细君,那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虽然也是汉室宗亲,可是毕竟跟刘彻还隔着好远的亲戚关系。
  3. 汉武帝时期派遣的解忧公主刘解忧,那是楚王刘戊的孙女。刘戊是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所以解忧公主本来就是罪臣的孙女,是戴罪立功去的。
  4. 唐太宗时期的文成公主,也不是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只知道她是唐朝宗室的女儿,但是根本就查不到是哪位王爷的闺女。
    一个有如此功绩的公主,连父亲是谁都查不到,这不奇怪吗?
  5. 唐中宗时期的金城公主,她是邠王李守礼的女儿,算得上是唐朝宗室的女儿。在和亲之前,成为唐中宗李显的养女。

其余历代的公主中,就没有哪一个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都知道,皇帝才舍不得把自己的女儿远嫁他乡。

就算是强大的唐中宗时期,唐王朝对吐蕃处于居高临下的局面,远嫁的公主地位一定很高。唐中宗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可见和亲本身就不为统治者所认同。

从和亲制度的演变,看汉唐对外策略的变迁,只有自身强盛才能体面


总结:和亲是汉唐时期重要的外交政策,但是强国才是立身之本。

不管王朝的强大与否,似乎和亲永远都是汉、唐王朝难以跨越的一道坎。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几乎成为了他们强大外交手段。

其实这就是一场博弈,如果和亲成功了,给国家带来的可能是数十年的和平。比如说唐中宗时期的金城公主和亲。

但是如果失败了,那么又要再派遣一位公主,比如说细君公主去世后,汉武帝又派遣了解忧公主前往乌孙国。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破这个局吗?当然是有的,那就是自身的强大。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够时候和亲成为一场看似体面的盛会。

金城公主应该感谢自己的国家,因为唐王朝此刻的强盛,使得她在吐蕃的地位空前之高,而在这之前,又不知道有多少公主在异域他乡黯然落泪。

《史记》

《汉书》

《旧唐书》

《新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