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如何養生呢?

夏季如何養生呢?。

雖然有些遲了!!!大家肯定要說立秋都過了好些天了。是呢,今天是農曆的處暑;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曆08月23日前後,剛好是今天。處暑的到來意味著夏天暑熱正式終止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夏季養生最好是在三伏天裡,效果更佳顯著。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那麼三伏天裡我們要怎麼做呢?

①熱水泡腳--祛溼邪 伏天陽氣最盛,熱水泡腳可以通過刺激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等足部的六條經絡,起到健脾、除溼、通經、利水的作用。對於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就可以。出現四肢乏力、發睏、食慾減退的人,可以在熱水中加上威靈仙(祛溼)20克、蒼朮(通經)15克、白朮(健脾)15克,效果會更好。

②伏天開空調,26℃最合適

夏天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這與人們長時間呆在空調房內有關。鼻塞、流涕、頭痛、失眠、內分泌失調等都是所謂的空調病的典型症狀。專家建議,室內外溫差不應太大,一般在8℃至10℃左右。所以26℃左右的室內溫度是比較合適的。而且一般開空調兩三個小時後就應該開開窗戶透透氣,大約半個小時左右。

③伏天艾灸,冬病夏至

古語云:“家有三年艾,醫生不用來。”伏天熱氣旺盛、疾病多發,抵抗力差的人容易生病、感冒、發燒、咳嗽,此時非常適合進行艾灸調理機體。艾灸簡單好操作,是常見的保健預防方法。它不但可以溫通經絡、祛溼逐寒、協調陰陽、作用機理,還能夠溫氣活血、消腫止痛、防病保健,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在三伏天的這些日子裡,在足三里、關元穴、中脘、太溪等穴位進行艾灸,可適當調理體質、增強抵抗力。體壯、病情輕、病程短者,一週二至三次艾灸即可;體質差、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灸數月乃至1年以上。

三伏天一年只有一次,抓緊時間,利用陽氣最盛的日子,藉助艾灸的力量去調理身體,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養生好方式。

夏季養生四原則

1、健脾除溼:溼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症狀,所以應常服健脾利溼之物。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溼及淡滲利溼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

2、清熱消暑: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藥物,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來祛暑。

3、補養肺腎: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藥,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4、冬病夏治:夏季養生免不了冬病夏治。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藥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如用鮮芝麻花常搓易凍傷處,可預防冬季凍瘡;用藥膏貼在穴位上,可治療冬季哮喘和鼻炎等等。雖然有些遲了,但是還是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