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浙江衛視去年開播的《演員的誕生》今年更名為《我就是演員》。節目名顯得更穩重了,

畢竟,一些演了十幾年戲的演員還要在舞臺“誕生”,實在是有點諷刺。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你們不應該在戲劇學院畢業前或剛入行的時候就“誕生”嗎?市場期待成熟的表演,又不是大型孵化場,讓觀眾圍坐在電視機前,興奮地等待未來影帝影后破殼而出。

去年《演員的誕生》多了一些“戲外糾紛”,今年《我就是演員》雖然口水仗不少,但好歹在表演本身下了更多功夫,幾乎每期都能“誕生”出一個實力派的演員,比如任素汐、塗松巖、劉歡、韓雪。他們讓觀眾從指尖的顫抖、眼神的凝視、嘴角微微的牽動去認識表演,打開了一番新天地。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對綜藝節目而言,這是一個精彩有料的節目,但對於真正的“演員的誕生”,這其實是一個有點畸形的現象——有這樣的節目,好演員就能夠被更多人認識,要是沒有呢?

被稱為小劇場“女王”的任素汐,在《幻樂之城》和《演員的誕生》兩棲作戰,登上這個節目就是為了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實力。演過不少好戲,卻被觀眾遺忘的塗松巖也要靠這檔節目“復活”,就像去年的週一圍。

而去年《演員的誕生》尚可以算作對市場亂象的一次“撥亂反正”,今年《我就是演員》暴露的問題則生動詮釋了什麼是“矯枉過正”。被爆吹的演技總免不了爭議、每個演員都有一段血淚史、看似公正的導師點評暗藏貓膩、競技元素增強後的審美疲勞........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在《我就是演員》的舞臺上,“演技”和“話題”爭奇鬥豔,“導師”和“愛徒”惺惺相惜,唯一被遺忘在角落裡的,可能只有熒幕前的觀眾了。

我就是人設

《我就是演員》每期邀請演員登臺表演同臺競技,同時由章子怡、徐崢和吳秀波作為導師,選出晉級演員,組成戰隊PK,最後再通過觀眾的投票得出今年的冠軍。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在新的一季裡,不僅有導師點評,還增加了導演點評團。儘管舞美升級,大咖匯聚,但只要看參賽演員的配置,就能知道《我就是演員》依舊換湯不換藥,走著“賣人設”的老路子。

參賽演員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沒什麼演技的流量鮮肉或小花;第二類是有演技、沒人氣的青年演員;第三類是在演藝圈摸爬滾打很多年的“老江湖”中年演員。這三類演員在節目中承擔著不同的功能。

第一類(鮮肉或小花),如檀健次、胡先煦、徐嬌、李蘭迪等。他們來參加《演員的誕生》有個共同的目的:學習。也就是徐嬌所說的,打破“出道即巔峰”的瓶頸。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他們的人設作用主要是是用來“被批評”的。很多觀眾去看鮮肉、小花的表演,並不是看她們演技多好,恰恰相反,很多人就是想看她們到底能演得多差。她們演得越差,觀眾就越有理由罵她們,徐嬌和胡先煦的《臥虎藏龍》就是災難現場。而一旦稍有突破,就會讓觀眾驚喜,比如被李立群和徐崢盛讚的檀健次。

第一類演員晉級的理由往往是:你很年輕,我想給你個機會。他們需要晉級,因為這樣,節目的話題度和關注度才能延續。去年的曾舜晞,節目給機會了。今年他演技進步了嗎?似乎並沒有。

第二類(有演技、沒人氣的青年演員)如任素汐、劉歡等人。他們來參加《演員的誕生》的目的是展現演技。一個節目不可能只靠話題、靠“被罵”存活,需要有力量、有正面、有說服性的實力存在。這一類演員就是節目的中流砥柱。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第三類(演藝圈摸爬滾打很多年的“老江湖”中年演員)如“槿汐姑姑”孫茜、房子斌、李倩、沈春陽等人。這些人的演藝經歷非常豐富。他們的表演是有厚度的,有極強的個人色彩。

但老演員不都是完美的。他們往往會面臨“用力過猛”,或是隻擅長於某一固定表演形式。他們的突破是需要承擔風險的(李倩被批評對道具不用心、小燕子李晟被誤會加戲、沈春陽被建議“二人轉”的方式更接地氣),但這樣的風險,正是節目想要製造的看點。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主持人的設定也有鮮明定位。張國立所擔任的“演員推介人”即“引導者”角色。在節目的人物關係中,處在“第三方”的立場。

也就說,不會和演員或者導師在判定表演優劣的過程中產生直接衝突,而是對矛盾衝突進行客觀調和。比如在胡先煦口無遮攔說出“章子怡的電影是在他出生那年拍的”時,張國立立即救場:“子怡導師,童言無忌”。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相較於張國立,伊一的定位是“沒用”主持人。特點是出場率低但從不缺席、衣服很多但都不好看,功能是:廣告宣傳。

於是當獲勝隊伍產生時,伊一:演員一秒入戲,隨光看清心動演技,恭喜XX導師隊伍獲勝。伊一的存在和出現,破壞了整個節目的流暢度和儀式感,會瞬間讓人出戏。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我就是重複

《我就是演員》牛逼的地方在於:如果一個劇本是經典的,那麼演員的表演多半是災難的;如果一個劇本是原創的,那麼整個節目就成了《歡樂喜劇人》。

《我就是演員》的劇本絕大部分是還原經典,佔到7成,原創劇本只有3成。然而經典作品不夠典型,只有《歲月神偷》《秋菊打官司》《1942》等個別作品劇本合理,有的則截取生硬。

比如第十期的兩場對戰,韓雪和王曉晨的PK,選取的劇目是《青衣》。然而《青衣》在第一季《演員的誕生》就出現過,當時是導師章子怡和學員藍盈瑩合演。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章子怡演師父筱燕秋、藍盈瑩演徒弟春來。而今年韓雪演筱燕秋、王曉晨演春來。儘管截取了《青衣》不同的片段,但表現的主題始終是:心有不甘為戲瘋魔的師父VS心懷愧疚又想要出頭的徒弟。選題的枯竭,讓觀眾只能反覆欣賞演員演“老戲”。

另一場劉歡、杜淳、闞清子的對戰,則選取了2013年電影《全民目擊》。劉歡飾演為女兒頂罪的富豪父親、杜淳演其對頭律師、闞清子則是辯護律師。原電影劇情複雜、線索交錯,並最後鋪墊了大反轉。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而在幾句故事介紹後,觀眾就要跟隨三位演員進行極為燒腦的法庭審判。在故事都沒敘述清楚的情況下,僅靠三人不足20分鐘的表演,就要完成原作119分鐘精髓,實在是一口就想吃成胖子。

而從第一季開始,原創劇本就存在假大空,過度追求反轉,缺乏邏輯的問題。宋丹丹接到導演組“不走心的劇本”,直言一個字“假”。

硬糖君本以為第一季黃聖依《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已是當之無愧的爛,一聲“海娃”響徹九霄。結果這一季楊蓉、王媛可(《延禧攻略》純妃)、斕曦(《甄嬛傳》沈眉莊)三人共同演出《後宮》,簡直在為“海娃”洗白: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楊蓉先逼迫斕曦,喝下有毒的安胎藥,嫁禍給純妃。純妃端來安胎藥,沈眉莊喝下後卻發現有毒,原來她們兩人中了楊蓉一箭雙鵰之計。楊蓉正要哈哈大笑時,倒地的沈眉莊突然滿血復活,說煮藥的太醫是自己一夥的(莫非是溫太醫)。然後沈眉莊和純妃牽著手,等著楊蓉被聖旨打入冷宮。

如此豐富而幼稚的劇情,配上三位演員強裝鎮定的表演,再加上結尾硬凹的“姐妹情”,笑得硬糖君前仰後合。說真的,宋小寶的“咖妃”都沒你們好笑啊!工具化的人設,無邏輯的行為,矯情的臺詞,堪稱《我就是演員》“爛劇本之王”。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我就是悲情

劇作的靈魂就是矛盾衝突,《我就是演員》中的衝突,一是像普遍的真人秀節目一樣,來源於嘉賓的人設之間;二則是基於該節目專屬的表演性質,引發的表演觀念衝突。

臺下的衝突多發於明星選角。前文提到的《後宮》劇本,有野心勃勃的靜妃、心機安貴人和倔強婉貴人。其中,靜妃的角色反轉最有挑戰性,演繹得當也會最出彩。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彩排中,楊蓉因其曾經的反派角色經歷,自告奮勇出演靜妃,而王媛可也表示想要挑戰該角色。楊蓉建議大家先試戲再決定。

試戲時,王媛可不敢對斕曦下手。而楊蓉那一巴掌使出全力,直接把斕曦推到地上。如此表現使得斕曦也支持楊蓉飾演這個角色。但能打就上,這是“試戲”還是“搶戲”?

而表演觀念的衝突更為激烈。宋洋被吳秀波批評“弄反了曹丕曹植的強弱對比”,可指導老師劉天池卻給了相反的指導;闞清子和徐璐的《七月與安生》,徐崢大讚闞清子,章子怡卻不認同。

如今,咱們普通觀眾也就愛點評個“演技”。但到底什麼是演技,硬糖君是越來越不明白了。專業人士還“打架”呢,演技有標準嗎?

上一季都說週一圍演技好,但《創業時代》裡那傳銷導師一樣“亢奮”的演法,硬糖君是真接受不了。兩版乾隆繼後,都說周迅的演法高級、佘詩曼的演法外露。但硬糖君比較俗,還真是看慣了TVB式演技。感覺在電視劇裡表現派比體驗派看起來更清楚明白,讓人容易入戲。

我就是演員,但忘了觀眾


除此而外,《我就是演員》更成了大型賣慘故事會:任素汐哭哭啼啼說“因為長得不漂亮,好劇本都不找我演”;楊蓉大聲疾呼“請給30+40+女演員一些機會”;王媛可你們別說了,“我11個月沒有接到戲”;沈眉莊更慘,“我生完孩子就沒戲了”;更有嚴屹寬為妻子杜若溪打CALL:“老婆生完孩子100天就登臺,了不起”。

編戲的人假正經,演戲的人太悲情。《我就是演員》兩季所傳遞的:大概就是演員是最悲催的職業,而觀眾是最幸福的閒人。這是當代影視界的魔幻主義,當觀眾被爛劇本、糟表演、假故事荼毒的時候,誰為他們說話?說真的,有些《我就是演員》裡很有演技的演員,怎麼之前的戲裡就沒看出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