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演員》值得演員們去體驗嗎?

日本知名攝影師荒木經惟在自己隨筆集《表情不錯的人》裡談論過演員這個職業,他反對演員上電視。“大體來說,演員如果只出現在電視裡的話,面孔就會變壞。說不定是被電視吸走了元氣。明智的演員是很少在電視上露面的。因為電視這玩意,是無論怎樣化妝,也會將那個人的品行展示無餘的。”

但這兩年,被定義成“電影臉”的演員大量出現在電視上,他們演電視劇和上電視綜藝。上個世紀中葉美國電影產業不景氣的時候,電影演員也大量地、集中地湧入電視行業。對於從業者來說,上電視或許不明智,但被電視“吸走元氣”,總好過沉寂太久被觀眾忘記。

如果怕被觀眾遺忘,參與《我就是演員》不失為一次划算的電視體驗。儘管這檔節目中還保留著《演員的誕生》中的問題,可它能夠保持足夠大的爭議性。每次節目一更新,就有爭議的聲音。這就是國產綜藝,週週都有新爭議。

《我就是演员》值得演员们去体验吗?

《我就是演員》解決了去年《演員的誕生》中幾個有爭議的問題。其一是解決同行互評引發的資格爭議問題,每期加入一位有分量的導演,另組織十名影視行業從業者和評論家列席,導師、觀察員和觀眾評分權重不同,試圖依靠重新分配權力來營造更加公平的賽制。其二是試圖彌合影視表演和舞臺表演的巨大差異,每一位飛行導演都會執導一部短片,演員競爭上崗,獲得和重量級導演合作的機會。對於許多演員來講,這個機會就很值得被電視吸一吸元氣。

因為重量級導演和來自影視公司各個環節及評論員的出現,《我就是演員》的整個流程更像是一場場試戲,演員在導演、潛在和合作方面前展現自己的表演功底、快速學習能力、合作態度,比之前在《演員的誕生》中單純爭一個“總冠軍”頭銜壓力要大許多。

《我就是演员》值得演员们去体验吗?

第一期飛行導演陳凱歌

改變的同時,《演員的誕生》爭議性設置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我就是演員》仍然沿用的是截取電影片段搬到舞臺上進行表演的形式,舞臺表演和影視表演的巨大差異性仍然沒有被正視。

電影、電視劇除了依賴演員表演,也需要道具、場景燈光製造銀幕魔法,用荒木經惟的說法就是“在彼岸表演”,影視劇演員的魅力部分源自鏡頭製造的幻覺。舞臺努力呈現真實,而影視專注於造夢,非要把夢境和現實拉到同一個平面上來爭一爭孰優孰劣,本身是有待商榷的。

《我就是演员》值得演员们去体验吗?

表演者左小青

從觀察員和節目環節設置上看,這檔節目的最終落腳點仍然是影視。影視行業選材和戲劇舞臺選材看中的地方是不同的。影視演員是活在鏡頭下的人,他們首先得在鏡頭裡“好看”,許多情緒並不需要演員直接完成,鏡頭語言自然會幫忙補全。舞臺直面觀眾,演員必須通過表演直接感染觀眾,舞臺演員表演技巧嫻熟,但在試水影視行業初期往往都有用力過猛的問題。

影視與舞臺本應該是分開的兩個方向,但現在這兩支不同需求培養起來的演員隊伍,不得不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這不是《我就是演員》的問題,而是整個影視市場的問題。

《我就是演员》值得演员们去体验吗?

表演導師徐崢

所有人都在反覆呼喚“好演員”,但“好演員”的機會並不一定都是被沒演技的人擠掉的。影視市場上真正缺少的並不是好演員,而是好劇本。好劇本往往集中在少數好團隊手裡,而好團隊自有選角偏好和方向。正因為好演員不少,最終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最後多數人都在演爛劇,觀眾被迫看爛戲。

領悟力再強、表現力再好、再有情感爆發力、情感體驗再豐富的演員,放到一個沒有被故事賦予靈魂的空殼裡也只能演出空殼,這種例子在最近所謂“電影臉”們出演的電視劇中頻頻出現。

消極地講,演員之於整個作品來講不過是一隻美麗的容器。許多時候容器出現在環境中的方式不合適,並不是容器本身出了問題。比較明顯的例子是《我就是演員》第一期中輸給杜淳的演員宋洋,他之前在《師父》、《暴裂無聲》等電影中的表現是備受肯定的,倘若他能夠在節目中堅持己見,或許結果並不至於落到只能在社交平臺上髮長文慨嘆。再比如說第二期中闞清子與徐璐表演的《七月與安生》片段,表演導師章子怡與徐崢之間出現的爭議,很大程度上根源於故事本身缺陷,故事中的人物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導致觀眾對人物理解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我就是演员》值得演员们去体验吗?

從整部作品中抽出的片段,因為缺乏情感和情節的鋪墊,內容被架空,流於形式。形式化的東西更容易展示技巧,體驗如果沒有配合恰當的模式,很難贏過技巧。兩期節目中帶入母親身份表演的左小青、餓了三天的體驗派宋洋、為了把握醉酒狀態喝酒喝到在臺上嘔吐的徐璐都輸給了方法派表演者。觀眾無需專業知識,也容易察覺到除了表演天賦秉異的極個別例子,總體上科班出身的演員表現力要比非科班的要好,舞臺經驗豐富的比對純粹的影視劇演員有著壓倒性的優勢。《我就是演員》變成了一座為舞臺演員預備的凱旋門。

電影片段舞臺形式化展示的另一大問題在於,它並不需要引發觀眾共情,舞臺上表演好壞評判很大程度上都依賴評審們的觀點,看點落在了飛行導演和表演導師身上,臺上的表演者反而像是為了導演、導師們發表觀點積攢的論據,成了舞臺上的配角。這與《我就是演員》“發掘尋找更多好演員”的宗旨是相左的。

從《演員的誕生》求新,到《我就是演員》求變,節目的環節設置更精彩更豐富了,舞臺表演質量整體也比之前有所提升,如果對娛樂圈八卦瞭如指掌,也不難從簡短的對話中發現宮鬥氣息濃重的看點。指望一檔節目發掘好演員並不太切實際,《我就是演員》若能促成更多好演員與大導演合作,便算是一樁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