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重师生情,就连巨贪和珅也不例外

清乾隆后期,浙江人高仲求以举人身份参加清廷“大挑”,获得一等,被分发到陕西担任凤县县令。当时甘肃、青海一带爆发回民起义,大将阿桂和参赞大臣海兰察坐镇兰州调兵遣将,四处镇压。高仲求到任没多久,就被上级指派押运粮饷送至兰州大营。运饷是件苦差事,一旦误期或数量不对,影响了前方战机,可能就会掉脑袋,所以同僚们将这个球踢给了无后台、无靠山的高仲求。高仲求自然洞悉其害,但初来乍到又不敢违抗上级命令,只好强行振作揽下压粮官的差事。

古人最重师生情,就连巨贪和珅也不例外

事有不巧,运粮队刚离开凤县进入甘肃两当境内,就被当地强盗抢劫一空。粮饷一丢,压粮官必定被问罪下狱,前途尽失。高仲求自然不愿就此完蛋,他思来想去觉得丢粮一事两当县令也有责任,毕竟他没有肃清县境,导致强盗横行无忌。所以,当他见到两当县令说清原委后,两人皆面如死灰,长吁短叹。后来两当县令开口询问说:“事急矣!如果没有京中大佬替我们从中斡旋,你我即使不至于问斩菜市口,也要把牢底坐穿。你在京城待了那么久,有没有认识能帮上忙的人?”高仲求摇摇头,说:“京城大佬我一个都不认识。当初我在京师时曾担任过八旗官学教习一年,不过已经是近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两当县令听完一跃而起,抓着高仲求说:“那我们有救了!按照年份推算,当今皇上面前最红的和大人应该曾受教于你。你现在就上京走他的门路,事情肯定可以解决。”高仲求面带迟疑,过了一会说:“和大人跟随我读书时因为功课不认真,被我责罚过几次。如今我去求他,他不会记恨吗?”但思来想去别无良策,只好前往京城姑且一试。

古人最重师生情,就连巨贪和珅也不例外

高仲求潜回京城当天就来到和府门前,吓了一跳,求和珅办事的人排着一条队,挨个等着和珅接见呢。高仲求心中没有把握,不敢直接求见和珅,于是贿赂了门房三百两银子,然后说明来意。门房见到银票脸上露出笑容,旋又皱眉说:“你这事有点复杂,但只要我家大人开口,没有办不了的。你且回去,一旦有合适机会我立即通知你。”高仲求在客栈待了近半月,始终没有消息,心中烦躁之极。一天夜里,忽然有人敲门说和府门房有请,高仲求大喜,稍稍洗漱一下就急忙赶往和府。门房正在等着他,一见面就嘱咐说:“今天可能有机会把你的事解决掉。等会跟我进入府中,千万不可说话。”高仲求跟着门房在昏暗的庭院中走了数重门,进入一大院中。门房指着台阶下对高仲求说:“你我且跪在这里,等我家大人出门。”

过得片刻,已是拂晓时分,室内燃起烛光,遍院通明,高仲求匍匐台阶不敢抬头。忽然,室内有人走至台阶,问说:“这是何人?”门房起身上前低声说:“此人曾与某年某月担任过官学教习,如今有事来求见老爷。”问话的正是和珅,他听完急忙走下台阶扶起高仲求,略带歉意说:“您是我的老师啊,怎么能行此大礼?”将高仲求请入客厅,品茗闲谈,说些别后平安否之类的客套话。最后,和珅说:“我马上就要上早朝,老师有什么要求不妨直接说吧!”高仲求将来意告知。和珅听后低头略一思索,说:“这件事倒也难办,且容我想一想。”

古人最重师生情,就连巨贪和珅也不例外

和珅(1750.5~1799.2)

高仲求晕晕乎乎的又跟着门房走出和府,暂回客栈等待消息,心急如焚的过了十来天。忽有一天,和府门房前来道喜,一见面就半跪称贺,从袖中拿出两张纸,一张是兰州大营已核收高仲求粮草的批复凭证;另一张则是吏部公文,以高仲求运饷有功,由县令升迁为凤翔知府。高仲求惊喜过望,跪着大哭感谢门房。后来高仲求厌恶官场倾轧,以及对和珅专权的恐惧,所以并没有赶赴新任,反而辞官回乡。他在家谱中记录了这件事,告诉子孙说:不管以后怎样,愿吾之子孙,勿忘和某人昔年救命之恩。

和珅变黑为白,专权乱政的手段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有人说清朝灭亡的祸根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埋下了,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