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為何總會淪為“看客”?

帶著3勝2負,挺進8強的成績,中國男足的球員們在本週末分三批,從阿聯酋回到國內。0比3不敵伊朗隊後,國足與亞洲盃“緣分已盡”。在遺憾的同時,這樣的結局也不免讓人思考:為何每到洲際大賽的關鍵時刻,中國足球總會淪為“看客”?


中國足球為何總會淪為“看客”?


圖說:國足0:3不敵伊朗隊 圖IC

急功近利缺耐心

目睹年輕的卡塔爾隊將擁有孫興慜的韓國男足擋在四強門外後,不少球迷忍不住發問:“同樣是以弱打強,為什麼人家能取勝,我們就做不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其實答案很簡單——急功近利。

近幾年的中國足球,猶如一個冷熱交織的矛盾體,讓人難以捉摸。一方面,資本的不斷湧入讓中超聯賽越發火熱,大牌外援的紛至沓來,更使俱樂部競爭力水漲船高。縱使足協三令五申要求理性投入,似乎也難以阻擋投資者們的熱情。究其原因,自然離不開“燒錢”後所能帶來的豐厚回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青訓,這個本該最受足球從業者重視的環節,卻因為不能迅速為俱樂部帶來利益,而長時間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而在同一時段,國足的對手們卻在努力完善著後備人才的培養體系,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消彼長之下,國足在亞洲賽場的競爭力連年下降,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足球為何總會淪為“看客”?


圖說:孫興慜父親孫雄政觀戰 圖IC

亞洲盃期間,孫興慜的父親曾在接受採訪時強調,“足球運動需要遵循發展規律,一名球員從學球到成材至少需要10年,教練和球員都要有耐心,這是成功的基礎。”然而讓人遺憾的是,目前中國足球最缺少的,恰恰就是一份對未來的執著和耐心。

隨波逐流缺風格

若是問起幾支亞洲傳統強隊的技戰術風格,相信不少球迷都能脫口而出,“日本善傳控、韓國重拼搶、伊朗高壓迫……”可一旦問題的主角變成中國男足,卻幾乎沒人能給出準確的回答。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缺少自身的特點和風格,已經成為了中國足球的一大頑疾。


中國足球為何總會淪為“看客”?


圖說:中國足球缺少自身的特點和風格 圖IC

任何一種風格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長期穩定而系統的規劃。在本屆亞洲盃的四強中,日本和伊朗兩隊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者從職業化伊始,便確定了“技術足球”的發展方針,並一直堅定不移地執行至今;後者也在奎羅斯長時間的調教下,形成了一套符合隊員身體和技術能力的戰術打法。鮮明的風格特點加上長時間的積累沉澱,也成為兩隊始終能處於亞洲頂尖的關鍵。

相較之下,中國足球顯然過於隨波逐流了。翻開最近20年來國足的主教練名單,可謂土帥洋帥“紛繁交錯”,各種流派“前赴後繼”,然而最終卻沒有一人能逃過來去匆匆的宿命。原本還有些家底的國足,也在“從嘗試到失敗,再到開始另一種嘗試”的惡性循環中,慢慢失去了前進的方向。


中國足球為何總會淪為“看客”?


圖說:亞洲盃後,主教練裡皮宣佈離任 圖IC

如何調整是關鍵

平心而論,亞洲盃8強的成績,已經是現階段國足所能交出的最好答卷,輸給韓國和伊朗的結果,也是實力使然。因此對於目前的中國足球而言,通過本屆賽事認清差距,擺正位置,同時為未來早做打算,顯然要比簡單粗暴的“問責”重要許多。

儘管“銀狐”裡皮已經確認不再執教國足,但在臨別前,年逾古稀的意大利老帥還是留下了“國足的未來要靠青訓和留洋”的諫言,這無疑給中國足球的發展,指明瞭一些方向。接下來,就看管理者們能否痛定思痛,對各相關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調整,真正讓亞洲盃的失利,從壞事變成好事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願在經歷了亞洲盃折戟的痛苦後,未來的中國足球能少當幾次“看客”,球員們也能憑藉自己的表現,一步步走回亞洲“舞臺”的中心。(新民晚報記者 陸瑋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