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龍應臺: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在當代華文文壇及思想界,龍應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作家。從 1984年11月的那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直至2007年7月的《誰的添馬艦——我看香港文化主體性》, 時間跨越了20多個年頭,臺灣社會及整個世界的局勢都發 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龍應臺的文章卻總是在 亞洲華人界備受矚目, 進而引發社會各界的 強烈反響,所到之處必“平地掀起龍旋風”, 掀 起一次次如火如荼的社會大辯論。

1952年生於臺灣的龍應臺,曾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 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臺灣淡江大學 、海德堡大學等 。1 9 8 6年旅居瑞士,後居住德國法蘭克福,專事寫作。中西方文化教 育的背景, 使龍應臺超越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獲得跨文化的視野和開放的思維方式。雙重的文化背景,使龍應臺獲得開闊的視野、強烈的民族意識,使她具有無畏的勇氣。回到臺灣後,觸目皆是令人失望的社會弊端和視而不見的民眾。她的雜文以問題意識、批判精神剖析社會現象、熱門話題、新聞事件。平常的一句話,他人熟視無睹的現象,都能激起她的社會敏感,使她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剖析不平常的民族文化內涵,從特殊的事件中引發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審視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中國與西方、民族與人類、專制與民主的矛盾衝突,表現出民族 自審和自尊意識。

龍應臺: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由一則社會新聞 剖析傳統文化的弊端,抨擊逆來順受、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學,透視臺灣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道德環境的惡化,呼喚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在《有一種病,名叫“麻木”》中,她從以色列人的同仇敵愾和危機意識聯繫到日本人的逃避歷史,進而思考中國人的怯懦,對苦難的淡忘,對歷史的“麻木”! 她憤 慨:為何從不見,中國人在“七七”那樣的日子,哀矜過去,審視未來,深沉地面對民族的靈魂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審意識。在《給我一箇中國娃娃》中,龍應臺從法蘭克福機場看到黑孩子玩黑娃娃的吃驚, 到理性地分析自己吃驚的情感中包含著的愚昧,透視種族歧視現象,質疑中國孩子玩 娃娃現象的不單純,呼喚民族自尊,中國在西方的陰影下生活了很久,但是今天的臺灣似乎已經開始有足夠的知識與智慧去抗拒這個巨大的陰 影,對於現行價值觀的重新檢閱、反省,應該是建立民族自尊的第一步。

在《視大獎必藐之》中,龍應臺理性地分析諾貝爾獎的評選,客觀地評價諾貝爾文學獎,進而剖析:中國人慾得諾貝爾文學獎超乎尋常的急切當然也透露出一個訊息:中國人特別需要西方的肯定來肯定自己。一針見血地穿透中國人缺乏民族自信的社會心態,透視國人落後的心理積澱,審視民族的歷史與現實,呼喚人們在民族自尊中走向現代文明。

龍應臺: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龍應臺的著述及其引發的社會現象,是與她的經歷和她的視角的特殊性密不可分的。從出生至今,龍應臺似乎一直是個與眾不同的人, 也畫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軌跡。在龍應臺所有作品中,在這些作品背後的思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女性知識分子獨立而閃光的靈魂,也可以感受到她對獨立人格與家庭單位如何和諧相處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