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被濫用的“滯銷大爺”


人民日報:被濫用的“滯銷大爺”
人民日報:被濫用的“滯銷大爺”
人民日報:被濫用的“滯銷大爺”

有網友調侃:@作者

別看大爺其貌不揚,但人家產業真不少

從農產品到文房四寶

可謂隱形富豪

但似乎大爺運氣總是不好

賣啥,啥滯銷

人民日報:被濫用的“滯銷大爺”

接下來全面瞭解下滯銷助農與悲情營銷:

01

“悲情營銷”方式的源起

正如北京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邱寶昌所說,“滯銷助農”實際上是一種愛心活動,但之所以會被一些人利用,是因為一旦打著這種愛心助農或者滯銷的旗號,很多人就不會像市場行為那樣去購買,而是有捐贈、捐助,有公益心在裡面的成分很大,所以商家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公益心去營銷,實際上非常不道德。

某些電商平臺不負責任。面對用同一位老人的照片宣傳可能涉及的侵權,電商平臺的客服表示,“如果大爺找來,平臺肯定會對他負責任。”作為第三方平臺,在掌握圖片識別技術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排查那些造假營銷的店鋪,卻奉行不上門不理的態度,不能不說,這客觀上也縱容了商家賣慘式的虛假宣傳;而蓄意誇大果品滯銷嚴重程度,已經涉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虛假宣傳行為。

“悲情營銷”可以用,但要避免過度。作為救濟的應對方式之一,適當打打“悲情牌”營銷的策略,不但有助於調動各方購買的積極性,開挖消費的潛力,更有助於擴大社會影響面,拓寬解決問題的渠道。但是這種營銷方式如果被濫用,必然會帶來負面影響。

02

悲情營銷濫用的潛在傷害

參考媒體人熊志在《新京報評論》中的內容,整理如下:

1.干擾正常市場供求關係

悲情營銷的濫用,被傷害的不只有喪失知情權的消費者。電商平臺上誇張渲染的滯銷局面,以及水果價格的不合理波動,會干擾價格信號的指揮作用,擾亂那些不成體系的果品種植散戶們的預期,破壞正常的供求關係。

具體來看,會坑苦品牌。如5月7日,山西臨猗縣政府發佈了一則針對“臨猗蘋果滯銷”不當營銷方式的聲明,引發社會關注:

人民日報:被濫用的“滯銷大爺”

“臨猗蘋果滯銷”?當地稱誇大事實

臨猗縣政府在聲明中稱:近期,多個電商平臺發佈了“臨猗蘋果滯銷”的營銷策劃,利用打“悲情牌”方式營銷臨猗蘋果,引起網友關注。這給當地果業的整體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經全面深入查證,該信息內容有諸多誇大失實之處。可見,對辛苦樹立多年的品牌形象,產生了信任危機。

2. 透支公眾愛心,拔高信任成本

“狼來了”的故事眾所皆知,事實上,這樣的“悲情營銷”打動人心的效果也會邊際遞減,公眾見多也就不怪,這會拉高那些真正困難果農的求助門檻;而其虛假面目被戳破,更會抬高公眾的信任成本。

3. 農民得到了“魚”而非“漁”

小編了解到,就“滯銷助農”這種救濟方式本身來講,幫農民助銷的多是一些商城或是掌握一定城市消費者的聯盟團體,要從銷售利潤中賺取差價,大頭不在農民那裡,農民團體獲利有限,即使雙方合作都能賺到錢,但由於群體力量的不對等,再次合作的幾率也很小。當然,不能一棒子打死,一些如守護大地等的公益助農團隊和良心企業的合作模式就值得借鑑。

03

如何真正做到助農銷售?

“悲情營銷”濫用被廣泛痛批,說明隨著網絡電商的迅猛發展,敲響了大數據監督的警鐘。在此,感謝人民日報等媒體揭露誇大失實的滯銷助農宣傳,讓賣家、媒體等考慮到“悲情營銷”濫用對區域公共品牌的潛在傷害。

其實,公眾都不缺乏愛心,只是碎片化閱讀時代,公眾難以切換角度,深入思考到自己身中“悲情營銷”套路後,群裡力量產生的潛在負面影響。

希望大家下次決定買滯銷助農產品的時候,能夠理性看待,考慮到潛在危害後再考慮是否要購買。只有消費者對“悲情營銷”濫用做法的這種認知提高了,誇大宣傳的賣家才能很快被鑑別、淘汰。

我想,每一個助農的人都想看到以下畫面

大爺滯銷的產品賣出去了,賺到了錢

人民日報:被濫用的“滯銷大爺”

但是,要想到的是

今年大爺增收了

那麼,明年以後還會增收嗎?

銷售平臺今年盈利了

下年可以換個滯銷村、換另外一批農民

但是,農民呢?

當然你可以說,下年繼續合作或找其他平臺

那麼,請問,消費者傻嗎?

你的產品去年滯銷,今年還滯銷?

這種思路,就像那位被濫用的“滯銷大爺”一樣

大爺還是那位大爺

但是圖片背景可以從農產品到文房四寶

豈不是很可笑

綜上,藉此提醒下消費者和相關商家:

消費者:

一分為二的看待“悲情營銷”方式,提高“悲情營銷”濫用的識別能力,理性付出你們的愛心,避免被“悲情營銷”套路;

相關商家:要認識到“悲情營銷”方式濫用可能存在的負面影響,明白:做生意最終看的還是產品和服務,如果產品不過關或服務不到位,即便“感情牌”打的再好也無濟於事。網絡是有記憶的,沒有誰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再賺錢,網絡營銷更要注重口碑和長期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