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增加“主動排查”,讓疫情通報更紮實細緻

人民日報:增加“主動排查”,讓疫情通報更紮實細緻

稍加留意不難發現,4月8日廣東省衛健委的新冠肺炎疫情情況例行通報中,比以往多了幾個字:“××輸入,入境口岸發現”“××輸入,主動排查發現”“××報告,主動排查發現”。較之以往對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及關聯病例只說明來源地,如今還增加了發現途徑。

一段時間以來,全國絕大多數縣區持續處於“低風險”級別,疫情最重的武漢在封控管理76天后於4月8日零時“解封”。然而,於外,境外疫情正在加劇蔓延;於內,境外輸入關聯病例、無症狀感染者成為新一階段的社會關注點,使得人們在抓緊復工復產的同時又不能不時刻警惕風險。在此情況下,進一步細化每天例行疫情情況通報內容,增加信息量、透明度,無疑具有很現實的積極意義,值得肯定。

對此,至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及時回應了社會關切。站在公眾角度,雖然熟悉的生活狀態漸漸迴歸了,但因為境外疫情輸入風險持續存在,總還有揮之不去的擔心。比如路上的關卡都撤了、堂食也在一定條件下開放了,但畢竟疫情風險還在,且像無症狀感染者所警示的那樣,病毒傳播方式越來越有隱蔽性。因此難免會有疑問:常態下的防控是否到位,都做了哪些工作?一旦相關信息需求得不到及時回應,謠言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對確診病例的信息說明,不僅可以增加信息公開的透明度,而且也傳達了現階段的防控工作實際狀態,有助於紓解公眾焦慮。

二是為各方提供行動指引。對公眾來說,通報確診病例發現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告知其當前病毒傳播的主要路徑。一方面,提醒公眾,儘管生活狀態逐漸恢復了,但當下的風險防範意識還不能放鬆;另一方面,通過不同的發現途徑,公眾也可以有針對性加強相關方面的自我防範。對各級防控部門來說,這實際上也是間接接受公眾監督的一種方式。無論是口岸檢測還是社區排查,相關防控工作做得越紮實越細緻,信息通報內容就越有說服力,從而穩定公眾情緒。

從初期對確診病例行蹤軌跡的通報,到目前加強對確診病例發現途徑的說明,實際上都驗證了一個道理:越是在風險不確定的時候,越是要加大權威有效信息的公開力度,越有助於破除謠言、消除公眾的莫名恐慌。完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對體系,提升應對重大風險的治理能力,這些經過“實戰”檢驗的經驗做法,今後應該堅持下去。

(摘編自4月9日《南方日報》,原題為《增加說明“主動排查”的積極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