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临西县官方宣传片截图

1.临清之名的出现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遗址上的瓷器碎片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中记载:“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石赵始也”;这是“临清”这一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根据临西县文保所提供资料记载:“水东临清位于临西县城南仓上村净域寺东北1000米处左右,民国年间地面上还有大片的瓦砾遗存,1963年被洪水淤积于地下1米多深,据地方文献记载为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所建水东临清旧县址,文物部分实地勘察发现有南北朝至唐代砖瓦、砖石构件、陶瓷片、水井、墓葬等。

2.北魏至金 水西临清古城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水西临清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河北道一)中记载:“临清,紧,东北至州六十里。本汉清泉(渊)县地,后魏孝文帝于此置临清县,属魏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临清县,属贝州。皇朝(唐王朝)因之......”;又言:“永济渠(隋朝所开大运河的一段)在县城西门外。”;成书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中记载:“临清,汉清泉(渊)县,后魏改为临清,武德四年属毛州,州废,属贝州。”

我们今天看到的临西县城南仓上村处的临清古城遗址就是北魏所建的水西临清古城。2007年水西临清古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有田弘正在此出任临清镇将,罗弘信被封为临清王;五代时期范延光、高行周被封临清王,同时更是北宋名将王彦超的故乡。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大唐净域寺大雄宝殿(复建)

3.北魏-金 水西临清古城遗址考古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水西临清古城遗址考古

水西临清北城墙遗址:北城墙段是唯一一段幸存的古城墙遗址。钻探认定:城墙为全泥土夯筑,墙底基部宽25至27米。此段古城墙西从今“月华街”(西南折),东至今“跃进渠”东98米处(南折),全长378米。城墙中间辟有北城门;城墙西北角为永济渠上的临清古城码头遗址。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水西临清北城墙遗址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水西临清古城北城墙遗址碑

净域寺遗址:净域寺建筑群,因其居于“北月洼”之中,故民间俗称“月洼寺”。它始建于初唐,历代屡有重修,清晚期荒废,最终毁于民国时期,净域寺在唐代因法藏住持而闻名。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临清县故城遗址碑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净域寺遗址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净域寺唐代住持法藏

文庙建筑群:文庙建筑群,民间俗称“小堂台子”,位于净域寺南偏东235米处的今南环路南侧、“跃进渠”西侧的夹角地带。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物综合判定,“文庙”当始建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宋代末年荒废。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水西临清古城文庙遗址出土唐代黄釉笔舔

官仓遗址:官仓建筑遗址群位于旧仓上村西南,它始建于初唐,没于北宋,是为国家正仓。在历年的取土中不断发现有不同时期的砖瓦、陶瓮、兵器弹丸等文物。

水西临清县衙遗址:北魏“水西临清”县衙建筑群位于古临清县城南端,北魏时始建,历代屡有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为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六年(1073年);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修撰的《宋史.地理志》记载:“临清,次畿。”又言:“宗城,畿,熙宁五年(此时宗城县治所在今威县邵固镇)省临清县为镇入焉。当年复旧寻以永济隶临清。”; 金天会五年(1127年),因大运河永济渠东移等原因,县治所东迁40里至曹仁镇(今临清旧县),“水西临清”古城毁弃,县衙荒废渐成荒冢,故被后人称作“堂台子”。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北魏-北宋末年 临清县衙遗址碑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北魏-北宋末年 临清县衙大堂遗址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宋代古井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宋代官窑遗址(摄影:周玉刚/天晴出虹)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唐宋临清古墓葬群

在水西临清古城遗址周围发现三处官方墓葬群,同时在尖塚镇大唐龙潭寺遗址东一公里处的跃进渠内对几处唐代、金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4.临清古城遗址方位示意图(杨遵义绘)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临清古城遗址方位示意图(杨遵义 2018年5月绘)

根据出土墓志铭记载,唐代临清城共有三个社区,即“清化坊”、“北崇化坊”和“南崇化坊”,“清化坊”大体方位在今仓上村旧址(仓集镇)一带,“北崇化坊”大体方位在净域寺一带,“南崇化坊”大体方位在北魏-北宋末年临清县衙遗址一带,另外出土五代墓志铭上亦有“清化乡”称呼。成书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元丰九域志》(卷一)记载:“畿,临清,京北一百五十里,四乡,延安、永济二镇。有御河、张甲河。”

5.北宋时期黄河的泛滥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复建的大唐净域寺

庆历八年(1048年)以宰相身份出镇河北的宋大员贾昌朝上奏,请中央政府下令京东州军兴葺黄河旧堤,塞横陇、商胡二口,断绝北流,引水东流,从而拉开了80年黄河北流与东流之争。作为出镇河北的方面大员,贾昌朝希望强制黄河东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自14年前黄河北流之后,其河道也已经淤塞严重,以至于无法疏浚。二是从防备契丹、辽国的角度出发,显然北流对河北国防破坏极大。三是由于黄河不复故道,农业发达的地区必将遭受水患。”;

皇祐二年(1050年)七月辛酉,黄河在馆陶县郭固决口,四年(1052年)正月乙亥,郭固决口被堵塞,但黄河水势倍然堵涨,根本堵不住,于是便引起了北流和恢复东流的大争论。除了贾昌朝的回河故道的建议,还有一策为河渠司李仲昌所主张的先开六塔河,分流黄河水,然后把黄河引回故道的建议。从此,北宋便在东流与北流中来回折腾,黄河不停的决口泛滥,仍然奔腾北流,在这无尽的折腾中,大宋王朝付出了天文数字的人力财力,耗尽了民心国力。但是黄河依然肆虐,河北诸州军一年又一年的衰败,人烟稀少,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国防形同虚设。广阔的河北大平原,再也不能成为财富之区,东京屏障。大宋终于迎来了靖康之耻,金人铁骑南下,北宋灭亡。

—————— 转自公众号《海岱文化》

6.京剧《李七长亭》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京剧李七长亭剧照

剧情简介:宋朝时,李七之父被奸臣所害,为报杀父之仇,集结18个弟兄,专打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后李被捕,攀诬在妓院曾与之争斗的秀才王良。起解时,王良家人陈塘哀求李七,李感悟,改变口供,并对王良加以戒告,自己承认攀诬王良,王因此得赦。后李七遇赦免死,刺配(指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福建......;王良唱词中唱道”回首不见临清郡,不知道哪是我家门“;此戏是京剧大师郝寿臣重要代表剧目之一。

7.仓集镇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卫星影像上的仓集镇

仓集镇是建在水西临清古城遗址角落上的一个集镇,民国《临清县志》记载:“北魏临清古城,在今县治西四十五里仓集镇东南土,人称为旧县,后魏太和二十一年置......”,1965年临西县成立后,县政府初设于河西镇老城区河西街,七十年代迁至仓集古镇北之童村建新县城,后仓集镇居民在今县城南另建仓上新村,老村一带荒废,古仓集镇遗址上至今还有一两户人家和一颗仓集镇元代古槐。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1927年民国老地图(来源自台湾网络)上的城西仓上镇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仓集镇元代古槐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民国年间仓上镇老广告

至今当地流传着清朝末年仓集镇罗竹林的故事,净域寺的传说,在今临西县历史文化展览馆内还保存着民国年间仓集镇(又称仓上镇、西仓集)的商铺老广告和贩卖生产的商品。

8.隋唐永济渠故道(隋-北宋)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隋唐宋永济渠故道临西段考古勘探

经2008年调查勘探,揭示了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在隋、唐及北宋时期在原临清境内的河道走势、长度、宽度及深度等,弄清了土层情况,今临西县境内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故道由尖塚入境,向北依次流经乔屯、蔡辛庄、龙潭、郝庄、赵樊村、仓上、龙旺、后堤口、石佛寺、吕寨、宁庄、黄夏庄,由最北端的郑楼村出境,沿线共涉及尖塚、临西、吕寨三个镇。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永济渠示意图 临清(临西)

9.水西临清古城出土文物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唐代邢窑盏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宋临汝窑刻花碗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宋白釉烛台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宋白釉花口钵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唐三彩

水西临清古城和仓集镇的关系

唐代壶牙床

参考资料:《水经注》《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 民国《临清县志》

考古照片提供:临西县文广新体局

仓集镇老地图提供:朱平步

整理推送:钟岩

水东、水西临清古城遗址方位图:杨遵义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