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三朝之西周:“国际一线城市”,那时我叫镐京


西安十三朝之西周:“国际一线城市”,那时我叫镐京


很多来过古都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慨:每次来西安,都有种浑厚苍凉的气质。只知历史悠久,却不知它历史感源在何处。

即便是生活在西安的人,大多对于西安的千年历史略知皮毛。在西安这么久,知道西安古都是哪十三朝吗?这一问题,大概就能难道一大众人。


西安十三朝之西周:“国际一线城市”,那时我叫镐京


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在周朝,西安应该是“国际一线城市”!

说起西周的历史,无论从神话故事还是历史典籍,一号人物“姬发”总是逃不掉。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武王即位后,善用贤才。经过激烈的牧野之战,灭商后定都镐京(今西安沣河沿岸)称帝。史称武王伐纣,周武王姬发建立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周朝”,并成为周朝的第一代帝王。


西安十三朝之西周:“国际一线城市”,那时我叫镐京


做为奴隶社会的周朝,其在历史中延续了800多年之久。作为奴隶社会,它几乎盛极一时,繁荣阶段无异于当今的“国际一线城市”。

政治制度是一个社会发展进度的基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互为表里使得周朝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鼎盛之一。“天下共主”的理念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家国相通”的政治罗网。纵观中国奴隶社会,周朝的“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为国家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样因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青铜器下的特色农业


西安十三朝之西周:“国际一线城市”,那时我叫镐京


说起周朝的GDP,众多出土西周青铜器的便是最好的证据。据历史考究,在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被大规模的用于垦殖和耕耘,替代了抛荒休耕,土地利用率提高。除此之外,以“沤治、施肥、火烧”为核心的田间管理方法使农业管理上升到了新的水平。

在井田制的大框架下,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

>>>“工商食官”下的双线商业


西安十三朝之西周:“国际一线城市”,那时我叫镐京


商业由王室垄断,市场有“质人”管理,货币以朋为单位的贝进行交换。商业发达的周朝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舟船和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担负着货币的职能。高度发展的西周商业,催生了“西周铜币”的诞生。

民间的贸易活动,也在城邑内外展开,但一般数量较小,大都以物易物,相互交换一些日用必需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诗句,便反映了当时自由民众交换的情景。

>>>“礼乐”下的政治、精神文化


西安十三朝之西周:“国际一线城市”,那时我叫镐京


“礼乐”作为西周文化的核心,它的文明价值在于对中华民族的教化作用。

西周所用雅乐的歌唱部分均属于《诗经》中的《周颂》、《大雅》和《小雅》。而《国风》中只有《周南》、《召南》在西周后期用于等级较低的“礼”。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分析《周南·芣苡》一诗时对诗所表现的情形进行了想象性的描述:“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今天,我们只能从文字中去品察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西安十三朝之西周:“国际一线城市”,那时我叫镐京


盘点周朝的历史,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甚是无尽无休。恰如《历代诗·西周》中的描述:后稷文王世几代,武王方得天下全。成康昭穆及共懿,孝夷之后厉兼宣。幽王见杀平王立,以上凡经四百年。

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