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曾經的“赤腳醫生”

回憶曾經的“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在行醫

在新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赤腳醫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曾經留下了輝煌的業績,至今為很多人們所懷念,尤其是40歲以上的農村百姓,大都會知道這個稱呼。

“赤腳醫生”由來: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農村地區,國家貧窮,醫科專家奇缺,生病人也尤多,一時培養不出那麼多有醫學方面專業的醫生,只有培訓一批略懂醫術的醫生來應急所需。上海的浦東雖說是大上海郊區,但農村交通落後,只能靠人抬或自行車 ;且醫療成本昂貴,有“救護車一響,家裡一隻豬白養”之民謠。

1965年8 月 上海第一所培養農村醫生的半農半讀醫學專科學校在嘉定開學,緊接著開辦了半農半醫的衛生學校 。隨後各縣、公社也開辦了衛生員培訓班。而從這些學校、培訓班畢業出來的農村醫生,就是將來“赤腳醫生”的主力。

回憶曾經的“赤腳醫生”

那為什麼要叫“赤腳醫生”呢?

那是因為,“赤腳醫生”這個詞,來源於上海市浦東川沙地區,當時一個叫江鎮公社的地方。這裡的農村,是以種水田為主的。由於那個年代還比較貧困,當地農民種水田,無論插秧,還是除草、施肥,都要赤腳下田勞作。當時的鄉村醫生,都是不脫產的,有了病人,就得背上藥箱就去看病,看完病回來,再下水田與社員們一起勞動。下水田勞動,自然是打赤腳。所以經常出現的情況是:醫生在水田裡勞動時,就被叫去給病人治病,來不及洗去腳上的泥,赤著腳就去給病人看病。

當地農民有一個通常觀念:“赤腳”和“勞動”是一個意思,他們見這些醫生既參加勞動又要為農民看病,就自發而又自然地送給他們一個稱呼:“赤腳醫生”。實際上,赤腳醫生就是既要勞動也要行醫的意思。“赤腳醫生”是在農民中自行叫起來的,是老百姓送給這些農民醫生的“口碑”,是對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的讚賞。

但是,這個名稱,還只是侷限在當時江鎮公社的幾個大隊範圍內,沒有多少人知道。


直到1968 年《文匯報》刊發《關於上海郊縣“赤腳醫生”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開篇第一句就是:“‘赤腳醫生’是上海郊區貧下中農對半農半醫衛生員的親熱的稱呼”。不久,《人民日報》全文轉載此文,也就是在這篇調查報告中,第一次把農村半醫半農的衛生員正式稱為“赤腳醫生”。

回憶曾經的“赤腳醫生”

左邊這位就是王桂珍

“赤腳醫生”第一人王桂珍

在赤腳醫生中,來自川沙縣江鎮公社大溝大隊的王桂珍,在兩年後就成了全國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成為中國“赤腳醫生”第一人和傑出的代表。

21歲的王桂珍虛心好學,刻苦鑽研,在短短4個月裡就掌握了醫學專業幾年的課程。1966年,王桂珍在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成為赤腳醫生,開始村民對其治病也是半信半疑。但王桂珍堅韌執著,決心用實際行動消除鄉親的疑慮。為此,她苦練針灸,以自己示範演示,打消病患者的顧慮後,再給對方扎針,不僅令其信服,而且療效也較好。“赤腳醫生好阿姨,一頂草帽兩腿泥 ;放下藥箱就種地,貧下中農歡迎伊”。經過她的努力和病人的宣傳,不久王桂珍就聲名遠播,前來求治者也絡繹不絕。王桂珍除了幫病人治病,還種了 100 多種草藥,修建了土藥房,讓村民儘量少花錢,也能治好病。

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王桂珍和她的夥伴們的醫療技術也有了很大提高:能用近 100 種草藥,掌握 100 多個針灸穴位,能醫治近 100 種農村常見病、多發病及麻疹、肺炎和胸膜炎等農村常見重病。同時還兼當農村的衛生宣傳員和管理員,推進農村糞水管理、飲用水消毒和流行病預防等公共衛生工作。“赤腳醫生向陽花,貧下中農人人誇,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千家。”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流傳在江鎮地區一首歌頌“赤腳醫生”的兒歌。

後來,當毛主席看到那篇在的文章後,在文章的眉頭上批示 :“赤腳醫生就是好”。這個批示經報刊公開發表之後,當年的中國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學習赤腳醫生、學習王桂珍的熱潮。還有人不顧路途遙遠,自帶乾糧,千里迢迢從各地趕到江鎮公社觀摩學習。王桂珍也被這種熱潮漸漸推向了榮譽的巔峰。她成了當時中國 146 萬赤腳醫生代表,1969 年她登上了天安門國慶 20 週年觀禮臺。

1974 年,王桂珍代表中國上百萬赤腳醫生參加了第二十七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75 年任衛生部黨組核心小組成員,79 年進江鎮絲綢廠當廠醫。1987年,考取醫師資格的她進入鎮衛生院,又回到了藥箱伴著泥土香的日子。1999 年光榮退休。

後來,拍攝的一部反映“赤腳醫生”的電影《春苗》,即以她為原型。

回憶曾經的“赤腳醫生”

電影《春苗》

赤腳醫生的消失

1985 年 1 月 ,《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到此“赤腳醫生”逐漸消失。根據 2004 年 1 月 1 日起實行的《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註冊及培訓考試後,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赤腳醫生的歷史自此結束了。

(後記:小編的故鄉,就在川沙江鎮,和大溝村緊鄰,所以從小也聽說過王桂珍的故事,90年代還專程去過王桂珍開店印刷廠看過她,很熱情的一個標準農村大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