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從現狀來看華為小米oppo vivo"寡頭"壟斷的加劇,是導致二線廠商生死掙扎的重要原因

智能手機的發展遭遇天花板已不是秘密。但智能手機越來越難賣出去的情況,可能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嚴重。

數據顯示,2018 年第 3 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總銷量為 3.552 億臺,同比下跌 6%,這也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連續第 4 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而對於中國市場來說則是連續第 6 個季度的下滑。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另一家調研機構 則給出了中國市場的情況,分析師認為當前中國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已經超過了 95%,尋求高速增長已經十分困難。而在剛過去的第 3 季度裡,除了華為、vivo 和 OPPO 保住了自己的市場份額,其它大品牌都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倒退。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但這對手機制造商來說,卻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尤其是那些小廠商,它們的存在感比已經前幾年降低很多了。如果有一天這門生意不賺錢,又該怎麼辦?

我們從美圖與小米合作著手分析

11 月 19 日,小米在公佈的同時,宣佈了和美圖戰略合作協議,為期 30 年。

這基本可以看作是中國手機市場二三線品牌求存的一個縮影。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本次合作,小米 CFO 周守資表達了,一來,美圖的女性用戶群有品牌優勢,這對於擴展小米用戶群是有幫助的;第二則是美圖手機在拍照算法上有多年技術積累;最後是出於小米對於細分品牌上的考慮。

而美圖 CEO 吳欣鴻也,美圖希望借力小米在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和渠道方面的規模效應,獲得進一步快速成長做大的機會。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兩者的合作目的其實都很明確了。簡單點說,小米看中了美圖的用戶數據、拍照算法和在女性市場的影響力,而美圖,則寄希望於依靠小米較為成熟的渠道和供應鏈實力,在提升自己的體量的同時,也能拋棄掉所謂重資產,優化財報營收。

當然,表面上是小米和美圖的合作互補,各取所需,但在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國產二三線手機品牌的生存空間也確實越變越窄,再精分的市場似乎也有些抵抗不住巨頭的滲透,體量最小的那些公司甚至已經陷入寒冬,作為可選的出路,品牌合作竟顯得順理成章了。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抱團or?

就在美圖和小米宣佈合作當晚,魅族李楠通過知乎,他認為未來國產手機行業都會以大集團 + 副牌的方式進行競爭,細分市場下獨立品牌的機會已經不大了。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所謂的大集團,便是蘋果、華為、小米、OPPO 和 vivo 這類排頭兵,要不就是 BAT 之類的互聯網巨頭;而副牌的概念也不新鮮,但最後發現純做線上生意根本活不下來。現在的魅族屬於哪個梯隊,仔細一想似乎又有些不明確,隨後李楠將這條消息刪除。

市場份額的枯竭

在過去一兩年裡,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在前頭的廠商,基本都被蘋果、華為、小米、榮耀、OPPO 和 vivo 這幾家所佔據。早在 2017 年年底,TOP5 智能手機品牌就已經從中國拿走了超過 80% 的市場份額。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來看 ,前幾名依舊是有增有減,但降幅最厲害的同樣是「其他」這一欄,達到了 53.9%。少掉快一半的市場份額,對於任何一家廠商都是難以想象的, 在如今競爭激烈的手機行業尤其如此。所以,它們的銷量去哪了?很顯然是被排在前頭的那幾家給瓜分了。

為什麼手機賣不好,渠道和供應鏈上的問題可以敲定和小米合作,但另一方面也有產品力的問題,這對大部分小廠商可以說是舉步維艱的大問題。

核心技術的價值體現。

這點上做得比較突出的科技公司是亞馬遜,在 2017 年裡它往研發部門投入了,排在第二位的是 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也有近 160 億美元的投入。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國內的情況,小米 2017 年的研發費用僅為 ,比起華為同期的 差距略大,而體量再小一點的美圖,僅為 0.6 億美元,但由於推出機型少,認為不具備對比價值。

從產品來說,美圖手機的差異賣點是「能打電話的自拍神器」,除此以外很難再找到其它吸引人的部分。

而那些真正的獨佔功能,像是三星的摺疊屏,華為的 4000 萬像素攝像頭,蘋果複雜的自研芯片等,行雲流水般的ios系統,就真的是用金錢和時間堆出來的了,這些技術往往也具備了真正的壁壘。除了那幾家巨頭,大部分小廠都不可能具備這樣的實力與底氣。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消費趨向性

今年的智能手機市場,漲價必定是無法迴避的話題,最明顯的例子自然是 iPhone。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而在 iPhone 的帶動下,原本屬於它的4000-6000定價區間,被華為為代表的廠商搶佔者,整個手機行業的價格上揚,千元機和性價比的概念已經很少被提及。而對用戶來說,既然漲價已成常態,在選擇手機時也會更傾向選擇單價高一些可用週期更長的手機。

對於小廠來說就算只是想做高性價比產品,沒有上游供應鏈和渠道的支持,也很容易會在銷售環節出現供需問題的矛盾。用戶想買的時候沒貨,等有貨了卻已經錯過了黃金銷售期,這種情況在小米都出現過,何況二三線品牌新品。

那些曾經細分市場的國產品牌,為何越來越難活下去了?

小廠商真的沒有機會了嗎?除了像美圖這樣的授權,出海尋找新市場也成了部分廠商的選擇,但能夠真正改變現有一格局的似乎只有即將到來的 5G 時代。我們提過,5g是個新的增長點

就目前來看,有的廠商可能連 5G 都已經撐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