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三部成遺曲,從此不聞帝王聲”,送別二月河老師

2018年12月15日,優秀的“帝王系列”創作者二月河老師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中國文壇又一巨星隕落。“落霞三部成遺曲,從此不聞帝王聲”,我們一起來緬懷老人家的傳奇一生。

一、今日文壇將,昔年留級生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出生于山西省昔陽縣的一個軍人家庭,父母都是老革命,和千萬仁人志士一樣渴望著中國早日解放,所以給兒子起了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名字。

兒時的二月河隨著父母工作的調動四處轉學,因為忙於公務,父母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和教育兒子,“多讀書,多學習”成了每次交流的口頭禪。也這是這簡單的六個字養成了二月河喜歡看書學習的好習慣。

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喜歡看書學習的二月河竟是留級專業戶。小學留一級、初中留一級、高中留一級,直到21歲才高中畢業。他後來回憶說:“父母頻繁的調動工作,無暇管教,自己一個人自由慣了,上課不專心,貪玩調皮導致了成績下滑”。

二、十年軍旅路,書卷伴君行

1968年,高中畢業的二月河參軍了。軍人家庭出身的孩子都有一個將軍的夢,二月河也不例外。他從小就崇拜英雄,立志長大後馳聘沙場,精忠報國,即使馬革裹屍也要轟轟烈烈。

懷著滿腔熱枕和雄心壯志的二月河來到了軍營所在地山西太原。眼前的環境讓他傻了眼。營區破爛不堪,生活枯燥艱苦。他是工程兵,擔負的任務是打坑道、挖煤窯,天天要在洞中鑽來鑽去,是個危險性極大的兵種。


“落霞三部成遺曲,從此不聞帝王聲”,送別二月河老師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巨大的落差一度讓二月河失去了希望和目標。可他天性灑脫,短暫的迷惘和搖擺過後,他漸漸沉澱了下來,開始面對現實。他發奮圖強,努力汲取各種營養,工作中永爭第一,在艱苦中鍛鍊成長。軍隊是個大熔爐,對各種各樣的人才進行淬鍊,越是條件艱苦的部隊,越能磨練人的意志。

十年的軍旅生涯,書籍是二月河最好的夥伴和精神食糧。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他看過的每一本書都自認為是最奢侈的享受。有一次,二月河好不容易借到了一本《聊齋志異》,因為人家急著討要,他一夜沒睡抄了大半本。正是這種飢不擇食式地博覽群書,為他日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共莫更初志,俱期立後名

1978年,二月河轉業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參軍十年,33歲才當了指導員。別人33歲當正團,我還是一個副指導員,我不想當官了,想做點事情。在文學這條路上走一走。”

有了想法,二月河馬上付諸行動。開始是研究《紅樓夢》,他把寫的研究文章寄給紅學會,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他不服氣,給紅學家馮其庸先生寫信,並寄去了稿子請馮老“判定”。他在信中說:“我寫的稿子您看一看,如果我真不是研究《紅樓夢》的料,請您給我回個信,我不在這方面浪費時間了。”


“落霞三部成遺曲,從此不聞帝王聲”,送別二月河老師

馮其庸很快就給二月河回信了,很賞識他的這篇文章,對他的寫作手法和豐富的想象力給予了肯定。許多年後,成名的二月河動情的說:“馮老是我的伯樂,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

1982年10月,已是中國紅學會會員的二月河,在上海參加紅學研討會上主動請纓寫康熙大帝,填補這個偉大帝王沒有文學作品的空白。到1985年,二月河已經寫了17萬字的《康熙大帝》,馮其庸先生看過後對他說:“你什麼都不要搞了,《康熙大帝》就是你的前程!”


“落霞三部成遺曲,從此不聞帝王聲”,送別二月河老師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寫作不但是資源消耗、體力消耗,而且還是極大的感情消耗。夜以繼日的寫作讓二月河形銷骨立,疲憊不堪,全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支撐。他堅信,穿越沙漠必見綠洲。

1986年《康熙大帝》問世,二月河一夜成名。此後的二十年中,他五百萬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傳遍神州大地,好評如潮,一時洛陽紙貴。2006年版稅收入至少1200萬元人民幣,為該年度中國作家的第二名,超過了韓寒和鄭淵潔,僅次於餘秋雨。


“落霞三部成遺曲,從此不聞帝王聲”,送別二月河老師

四、讀遍廿四史,未見有今強

作為革命家庭出身的孩子,二月河心繫國家命運,擁護中央的決策,盛讚現在的反腐力度。他說:"我們黨的反腐力度,讀遍二十四史,沒有像現在這麼強的。反腐勢頭令人感到興奮,中央高度重視,腐官高度緊張。老百姓從心底擁護中央,因為腐敗違反了人們最基本公正的道德底線。”


“落霞三部成遺曲,從此不聞帝王聲”,送別二月河老師

“人生成功一個是力氣,一個是才氣,再一個還要有運氣。”這是二月河對自己成功的註解。二月黃河,冰凌融解,一代巨匠,隨波流逝。

老先生,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