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是不是真有十萬兩銀票?

金庸的《鹿鼎記》,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都提到十萬兩銀票。清朝康熙年間是不是真有十萬兩銀票這東西?

銀票其實是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金、元、南宋、明朝初期的經濟就是讓紙幣弄垮的,所以後來實行的是銀主錢輔的貨幣模式,銀票更多的是現在存摺和儲蓄卡的功能,老百姓生活只需要銅錢和散碎銀子,當時官方髮型的戶部官票最大面值只有五十兩。

康熙年間是不是真有十萬兩銀票?


清朝起初並不印發銀票,鬧長毛的時候才印發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也就是鈔票一詞的來源,而這兩種東西只存在了十年。

隨著商會和會館的興起,出現了一些可以通兌的私人錢莊,商人攜帶白銀出門不方便,就存入錢莊,所謂的銀票其實就是存摺,地域小,公信力差,經營的點也少,不具備流通能力

所以小說就是小說,別想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